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新青年》的创刊标志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它宣传“科学”、“民主”思 想,在中国思想文化界树立了一面反对封建主义的光辉旗帜。五四运动后,《新青年》逐步转向 介绍、宣传马克思主义,在广大革命知识分子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克分反映了五四时代反封 建的文化思想运动和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及其变为思想运动的主流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海内外学者评说五四新文化运动时,谓其“彻底与传统决裂”、“全盘反传统”者甚多。笔者并不否认“五四”新青年们曾经猛烈地抨击、批判封建文化,且高度评价他们工作的意义,但也认为不能简单地对此作“彻底决裂”、“全盘反传统”等结论。传统文化在“五四”时期并不是单纯的被排斥对  相似文献   

3.
因为五四时期与《新青年》展开东西文化论争,《东方杂志》遂长期以来被认作是保守力量的代表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对手。而事实上,1920年改版后的《东方杂志》不仅不再是新文化运动的反对者,反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扎实推进者、建设者和宣传新文化的重要阵地。从辨析新文化的内容与性质、探讨新文化的发展路径、关注新文化运动的具体实施、保持对新文化运动正确的心态等四个方面可看出《东方杂志》对于五四新文化建设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五四新文化运动已过去八十余年了,检讨“五四”成为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现代新儒家站在民族文化本位的立场上,对五四新文化运动进行了认真的梳理。一方面,他们对“五四”思想启蒙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认为新文化运动有功于儒家思想的新开展;另一方面,他们对“新青年”学者盲从西方的激烈反传统态度和唯科学主义思潮表示强烈的不满,具有否定“五四”的倾向。他们在反省“五四”的基础上,提出了重建中国文化的方案,充满着哲学的睿智,是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  相似文献   

5.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以傅斯年为首的北大青年学生,为了声援孤军奋战的老师们的《新青年》,编辑出版了《新潮》杂志.傅斯年以此为阵地,展开了对封建旧思想和旧势力的批判和斗争,站到了新旧思潮斗争的前沿,透过那并不完全成熟的"激扬文字",人们可以对究竟什么是五四精神,如何评判五四精神作进一步的了解和思考.  相似文献   

6.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在《新青年》上首倡人道主义文学、人的文学的是周作人. 一九一七年初,胡适和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先后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揭开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序幕.他们提出的“八不主义”、“三大主义”,在批判封建文学上有着不可低估的历史作用.但是,如果把这作为新文学的指导思想和创作原则,则还远远不够.前者更多地是从文学革命的形式上着眼:后  相似文献   

7.
五四时期,“自杀”成为时代精神症候之一。从根本上讲,无论是清代遗臣梁济的沉湖还是北京大学学生林德扬的自杀,都源自“文化激变”所带来的精神困境。新、旧两起自杀事件也引发了《新青年》同仁的关注和热议,他们对于“自杀”是非曲直的价值评判可直观地见出新青年派观念和价值的分歧。同时,由新青年的自杀也直接引发了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们对于新思潮的反思,成为促动五四新文化运动转向的重要契机。  相似文献   

8.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列主义的传入,使五四文化革命运动注入了社会主义的因素。早期共产主义者李大钊、陈独秀等人,通过《新青年》积极宣传共产主义的社会革命论;毛泽东创办《湘江评论》,也大力鼓吹社会主义理论,刹时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展成为一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革命运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新文化运动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党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和鲜明的政治口号。这些纲领和口号,在那时还只能通过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去影响文化运动朝无产阶级革命的  相似文献   

9.
《新青年》再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新青年》是五四思想解放运动的讯炮,是主帅。它在中国思想史上奏出了前所未有的激越篇章,这篇章成为大革命的序曲,它塑造了一代新人,这代人则塑造了历史。遗憾的是,人们对它的评价,还只停留在它的反帝反封的作用上,而忽略了它的办刊宗旨,内容及其影响的一贯性,统一性。这就是《新青年》对五四青年一代的教育和影响。这不是它的某个侧面或横断面,而是研究《新青年》中各个问题的基础;是贯穿所有主张的线索。沿着这条线索思考,我们对《新青年》的主张及意义将有一些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正确认识“五四”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是对二者的关系,理论界一直意见不一。有人据五四的“批孔”运动,认为五四是“全盘反传统”。李大钊是五四运动的先驱者之一,其孔子现代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方向,为我们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树立了榜样。本文从他的孔子观入手来重新认识“五四全盘反传统”论,认为五四决不是全盘反对儒家文化,更不是“全盘反传统”。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对新文化运动的态度可以分为3个阶段。“五四”运动之前,他主要是对其进行观察,极少表态。“五四”运动期间,他对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行动表示支持,对新文化运动表现出同情的态度。“五四”运动之后,他在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对新文化运动持怀疑的态度。这种变化,是他对新文化运动的缺点的认识逐渐清晰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李辛白大力反对旧文学,努力提倡新文学,致力推广白话文;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积极投身改造中国社会运动大潮,支持、讴歌"五四"运动,传播进步文化等三个方面具体地论述了他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李辛白也由此完成了从新文化运动的支持者到反封建、反军阀的爱国民主志士的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13.
五四运动前,李大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宣传介绍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其中也有些不正确、不彻底的观点。五四运动后,李大钊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解释中国的社会史发展问题及社会文化问题,试图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李大钊在五四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对中国共产党的建立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百年来,林纾的"五四"文化角色一直争论不休.忽而是"新文化运动的敌人",忽而是文化上的"保守主义",近年又被贴上了"文化专制主义"标签.如果从文化现象角度入手,回顾林纾当年的言谈举止,大量史实是不难让我们给予林纾一个中肯的评价.林纾是一尊古老民族的传统文化保护神.我们需要"五四",但也不能没有林纾.林纾是值得纪念的.  相似文献   

15.
今人但知白话诗的尝试者为胡适,却未必知道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掌旗人,也是白话诗的有力倡导者与写作者,更重要的是他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实为中国白话诗最早的试验园地。陈独秀始终关注中国新诗的发展,直至晚年于狱中还对此发表过重要意见。然近年兴起的新文化保守主义对之却多存偏见。不矫正这偏见,不仅难以公正评价作为新文化运动旗手的陈独秀,也难以公正评价“五四”新文化运动。  相似文献   

16.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尽管达到了一定程度,但是,如果从比较高的启蒙意义上看,仍然存在着很大不足。个体价值不充分是其致命弱点。新文化提倡者大多来自于政治革命的浪潮,北京大学是在封建书院基础上创办的,带有一定旧文化的烙印。新文化运动领袖自身也缺乏坚实的个性主义精神。面向大众的启蒙本身就与真正的启蒙相背离。这种启蒙只能以启蒙者被淹没、启蒙崩溃为终结。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史上的革新妇女,留美女学者陈衡哲教授,曾执教于北京大学历史系,活跃于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其思想中既存留着中国传统的重家重孝的观念,也受到留美期间西方思潮的影响;为宣扬近代社会"事业家庭兼顾的新女性主义",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中西文化比较是张东荪文化思想的重心,他本人不但参与了五四东西文化论争,而且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反思和批判了这场论争。通过梳理张东荪五四后相关文化观点,考察他对五四东西文化比较的整体认知,旨在借助这一特殊历史人物的视角,窥见这场思潮的概貌。  相似文献   

19.
学衡派理论虽然有不可克服的局限性,但它所包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对文化规律的阐述,使它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内容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中国的“文化自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自觉”是指知识阶层对其民族文化的“自知之明”和创造性发展。近代中国“文化自觉”的产生和发展,历经戊戌维新时期、辛亥革命前十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等四个阶段。它以追求文化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也就是民族的科学的民主的大众的文化为内涵。上升到世界历史高度,充分重视文化对于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自觉促进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是近代“文化自觉”的内在要求和主旨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