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韦君宜是一代文学名家和编辑出版名家,是从"一二·九"时代走来的革命知识分子,她在诸多方面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关注社会人生,启发民众觉悟,重造民族品德,是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自觉追求,也是韦君宜的自觉追求。作为一个真正有良知的中国知识分子,韦君宜不仅自觉继承中国现代以鲁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爱国爱民,文学启蒙的思想传统,而且以自身抱诚守真刚健不挠的个性修为成为文学启蒙所要立的"人",而她淡泊名利、不求闻达的精神境界更是她留给世人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2.
说明:教师关怀学生的生命质量,这不应是强制,而是一种自觉.组织和动员教师出于良知和觉悟服务于孩子们的生命质量是学校的一项重大行动,于是一半以上的教师报了名……  相似文献   

3.
“心外无物”是王阳明心学体系的重要命题。在阳明那里,“心”即“良知”,一种绝对的生成的道德自觉准则。与此“心”相应,“意”非意识,而是“良知”之“致”,进而“物”则为“良知”所直贯而来的具体的道德性行为。所以,“心外无物”展示的是:具体的道德性行为离不开主体的“良知”。阳明、儒家通过具体的道德性行为把“他者”纳入到主体的“良知”中来。这是一种道德关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4.
个体道德的塑造是逐步推进的过程,具有其内在生成逻辑,道德教育亦遵循此逻辑。纪律乃伊始环节,倚靠纪律助力人性之善生发,借以纪律打牢道德教育根基,籍由纪律催发规则意识形成。觉悟乃中间环节,规则乃觉悟之“法门”,觉悟驱动个体道德由“缄默”至“豁然”。自觉即个体道德的理想境界,需要在觉悟中发展自觉,在实践中锤炼自觉,在慎独中享受自觉。道德教育应遵循纪律到觉悟再到自觉的过程,提升德育实效性,完善个体发展,由此道德的发展达到了理想的境界,道德教育的推进也就达到了既定的育人目的。  相似文献   

5.
说明:教师关怀学生的生命质量,这不应是强制,而是一种自觉。组织和动员教师出于良知和觉悟服务于孩子们的生命质量是学校的一项重大行动,于是一半以上的教师报了名……一、宗旨关怀学生生命成长,提高学生生命质量;以真诚的生命交往,促进师生德性共同发展二、性质  相似文献   

6.
《太原大学学报》2020,(6):10-19
以"道德自身意识"刻画良知,对理解儒家心学有重要启发。但二者毕竟有重大差异,尤其是作为主宰心或真己的良知绝不能视为"意念"对意念自身之是非的意识。心学极重视分别良知与意念,但道德自身意识思路使得良知成了"意念"在自身之中并通过自身的自知,即"良知"被吸纳入"意念"自身之中。良知是主宰,而非像道德自身意识那样是伴随性、依附性的。良知是情境化的整体感,而不仅是单纯对意念本身之是非的判断。良知具有全时性,不仅可与意念同时存在,而且存在于意念之前和之后,"同时性"只是截取其中一个横切面。良知无起无不起,而不会随着意念的产生才同时产生,更不会随着意念的消失而消失。道德自身意识之依附于意念,就像无数的萤火虫自带光亮;良知之主宰意念,则像唯一的太阳照耀万物。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心灵景观。对道德自身意识思路的反思,有助于开启新的一轮思想互动。  相似文献   

7.
培养高度的道德自觉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的重要内容。道德自觉既包括道德文化自觉,即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道德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也包括道德主体有效地发挥主体能动性,从而实现道德上的自由自觉。道德文化自觉重在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增进社会共识;主体道德自觉重在强化教育引导,激发个体道德需要。  相似文献   

8.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塑造的一个光鲜动人的贵族女性形象。她美丽善良、真诚勇敢,洋溢着青春和活力,具有摄人心魄的高贵气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俄国,当封建农奴制向资本主义转变之时,安娜的身上同样存在着传统伦理思想的制约和资产阶级情调的诱惑。她一方面囿于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一方面又想要过真正的情感生活,这就决定了安娜挣扎在道德和感情之间,徘徊在外部舆论和内心渴望的矛盾之中。因此,安娜的悲剧既是性格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  相似文献   

9.
1政治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素质"打铁先要自身硬",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更新,业务能力要提高;二是教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这是素质教育的基  相似文献   

10.
明代中晚期,"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转换为"良知"与"知识"之辨。一般的观点认为,阳明强调致良知的道德实践,故而对经验知识有所忽略,甚至是以德性消解了知识。也有学者认为,阳明虽强调致良知之工夫,但并未轻忽知识之价值,知识有其独立的地位。事实上,阳明在论述良知与见闻之知的关系时,明确有"不滞"与"不离"的说法:良知不依见闻而有,为见闻生成之场域,故"良知不滞于见闻";见闻之知源于意、物的分化,为良知的客观呈现,故"良知不离于见闻"。究言之,阳明既非以良知取消知识而落入泛道德主义,亦非以知识泯灭良知而落入唯知性主义,而是在承认知识价值的同时回归良知本体之澄明。  相似文献   

11.
张春英 《现代语文》2006,(5):104-105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笔下的一个重要人物。安娜一生坎坷多难,一肚子各种各样的委屈无法诉说,最后选择了自杀的道路。安娜这个文学人物形象,近些年已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前段时间与一位同事谈到这个文学人物时,我的同事说:“安娜的阴魂不散,因为她被当今许多不了解她而在诬蔑她的人而感到委屈。”的确,在我与学生交谈说到安娜这个人物时,有个学生这样说:“安娜,一个高级流氓。”从这个学生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文学鉴赏方面缺乏领悟能力,忽略了领悟在文学鉴赏中的作用。领悟,是鉴赏者把握文学及其它艺术作品的内涵和意蕴的一种重…  相似文献   

12.
道德既包括道德规范等社会客观要求,也包括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等主观操持,道德既具有道性又具有德性,既具有他律性又具有自律性.道德的道性是指道德规范的客观性和道德实践的合规律性,道德的德性是指道德规范的属人性和道德实践的合目的性:道德的他律性是指人的道德实践行为受一定外部条件的限制,具有外部制约性,道德的自律性是指人的道德实践行为又是一种自觉自为行为,具有自觉自为性.辩证统一的道德本性要求新时期我国高校德育创新:坚持"道论"与"德论"相统一;坚持"得道"、"体道"与"行道"相统一;坚持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  相似文献   

13.
在德育中,教育者始终都面临着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是否统一的困境,即存在着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张力。如何沟通实然与应然?这是道德哲学难以回避的问题。和传统德育强调知当然对行当然的逻辑在先不同,王阳明的良知说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道德认知要真正落实于人心(良知);德育要注重主体的始终在场;行纳于知,知寓于行等,并透过"知当然—明本心的知实然(内化于人心)—行当然(良知对行的指引)—行实然"的过程,明晰了知当然和行当然之间的关系,化解了应然和实然之间的紧张。  相似文献   

14.
教师良知关乎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道德选择问题以及“是非善恶”的价值判断问题。教师良知是无私利他行为的外显与专业道德义务内化相统一的表现,具体体现为直觉与情理判断、反思与评价的综合能力,既服从于教育正当的伦理要求,又怀有教育美善的愿景。教师良知的形成逻辑包括:基于人的良知;出于身份转变;终于教育信仰。教师良知作为一种专业伦理的觉察力,是先天自足与后天生长相结合的产物,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一种道德行为的价值实践。基于教师良知的形成逻辑,教师良知的发展可以从教师个人善端、道德自律以及信仰建构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5.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代表有道德觉悟和修养的人,在古代常与小人(没有道德觉悟和修养的人)相对。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认为,中华文化的人格理想是君子之道。作为现代学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校长应从中华文化中汲取君子之道,做一个君子型的校长。一、校长要做一个仁爱善良的君子子曰:"君子之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意思是孔子说:"君子之  相似文献   

16.
唐传奇<李娃传>中,李娃始而引诱郑生上门,继而设计弃逐郑生,其间纯粹是职业行为,决不存在爱情;郑生濒于绝境,李娃毅然伸出援手,是她在良知复苏、人性觉醒下的道德赎罪行为,而不是"爱情的死灰复燃";李娃救助郑生只希望使郑生重返上流社会,以圆满完成道德赎罪,而不是"勇敢追求幸福爱情和美满婚姻".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责任感是一个人的思想、觉悟、道德和良知等可贵品质的铸成物,也是一个人成才的重要素质。缺乏责任感,没有责任感的人,不仅没有可能成才,还会被认为是不可靠的人。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人是社会的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被安排在社会的不同位置上,人总是要与他周围的人们有着相互的联系,相互制约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这样的社会关系中,每个人对他人、集体和社会都承担着一定的责任。做人的责任感就是一个人他对自己与周围的人们联系和制约的自觉认识,并在这种自觉认识上要求自己好好做人的一种责任心。 对一…  相似文献   

18.
对于安娜的死,文学评论界主要有以下两种看法:一种以为是整个恶浊的贵族上流社会将她逼迫致死;一种以为是由于安娜的性格造成的——因为她的天性与当时的社会是格格不入的,注定了她将为强大的社会所吞没。人物的性格,与环境有着至为重要的关系。环境造就了人物的性格。人物的性格与周围的社会环境或适应或抗争,有着错综复  相似文献   

19.
儒家道德哲学体系中的耻感具有他律与自律相统一的道德品性。得出这一结论的文化依据是:当耻感与"礼"相联系时,它注重的是社会的道德评价,以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为条件,具体表现为道德他律;当耻感与"仁"相关照时,它注重的是主体的道德自觉,以自我行为与道德要求的关系为条件,具体表现为道德自律。  相似文献   

20.
安娜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著名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女主人公。她的爱情悲剧具有社会的和自身的原因。安娜生活在俄国社会变更动荡的时代,她不为上流社会的虚伪所容是安娜悲剧的社会根源,安娜本身纯洁、真挚、善良是她走上悲剧道路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