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国时期的中国教育是在借鉴西方同时代的先进经验基础上获得发展的,私立大学的建立也向美国借鉴了其发达的董事会管理制度。然而民国时期的董事会对于早期美国私立大学董事会既有借鉴也有变异。中国自身教育的发展历史促使私立大学的董事会具有浓重的本土化色彩。反思民国私立大学董事会的外发与内生性因素,有利于思考当今中国的教育管理体制如何转变。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私立大学获得社会捐助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私立大学或多或少地都得到过社会捐助,有些私立大学的捐款在其经费来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本文分析和总结了中国近代私立大学得到社会捐助的一些主要原因:从"兵战-商战-学战"到"教育救国"的发展,为社会捐助私立大学奠定了思想基础;政府对私人捐资兴学的鼓励:经济的发展为社会捐助私立大学奠定了物质基础;中外交往为私立大学获取了不少外国资助。  相似文献   

3.
书院教育的退场和近代私立大学的销声匿迹中断了中国源远流长的私学传统.直到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共和国宪法》首次规定"国家鼓励社会力量依法举办教育",使私人办学成为可能.20多年以来,中国私立高等教育在艰难中发展,推进立法、积极融资、扩大自主权、创造宽松的环境、建立评估中介组织是促进私立大学发展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陈一凡 《教育》2013,(8):24
生源危机的凸显,让中国越来越多的民办高校面临着倒闭的危机,然而,这并非中国特有的现象,倒闭在世界私立大学中具有普遍性。在美国、日本、新加坡等教育发达国家,私立大学倒闭也时有发生。对于民办教育来说,优胜劣汰是发展规则,私立大学必然要经过市场的筛选。美国:有比较成熟的机制美国实行联邦政府宏观调控下的各州教育负责制,私立高校管理权在各州。州通过制定本州高等教育法律法规,审  相似文献   

5.
日本私立大学在其高等教育中占着重要的地位,与私立大学有着密切关系的教育立法对学校的创办、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了解、研究日本私立大学振兴的经验可为我国私立大学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提出的教育立国、革命教育、教学改革、职业教育等教育思想,对中国近现代私立高等教育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在这一思想引领下,民国初期中国的私立高等教育迎来了第一波大发展,并率先发起了对旧教育的改造和对新教育的创建。在今天,中山先生的教育思想和中国近代私立大学的办学传统,依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和借鉴、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日两国同属东方文化圈,但私立大学在当今日本高等教育体制中占绝对优势,而在中国高等教育体制中则处于弱势。公共财政资助是日本私立大学成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比较发现,中国私立大学公共财政资助观念淡薄、资助方式单一、资助立法缺乏操作性。因此有必要结合日本的成功经验和中国的具体国情,从比较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中国私立大学公共财政资助问题:中国私立大学享受公共财政的前提是"非营利性";根据利益获得原则,私立大学应该享受公共财政;适当享受公共财政可实现政府对私立大学的宏观过程管理;公共财政资助方式可采取"两主两辅"模式;加强立法是公共财政资助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私立大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追溯20世纪上半叶中国人自办与参办私立大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轨迹,是深入认识中国私立大学的路标和门径。20世纪前半期,中国私立大学在帝制末年孕育产生,在军阀混战中获得生长机遇,在抗战前10年取得长足进步,在抗战之后继续发展。此间,中国私立大学形成了自己基本的办学特点,诸如办学类型多元化、多渠道等筹措经费、精神立于物质之上、严格教育教学管理等,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9.
明治维新后,日本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由于受"官学中心主义"的影响,办学力量主要集中在国立大学上,私立大学无论在观念和政策方面都被严重地边缘化,造成了国立大学和私立大学发展严重不平衡的局面.这不但严重制约了私立大学的发展,而且也影响到了高等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1917年日本召开临时教育会议,从政策和法律层面正式承认私立大学,打破了对私立大学发展的束缚,从而迎来了私立大学的大发展时期.理清战前日本私立大学发展的脉络,考察近代私学的萌芽、私立专门学校的成立和近代私立大学大规模发展的历史,对方兴未艾的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私学传统在中国源远流长,但在历史上经历了书院教育的退场与近代私立大学销匿的两次断裂。当前,经济社会与教育发展为重建私立大学提供了环境、机遇与可能。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有赖于相关立法工作的推进,多元化融资机制的建立,公平、开放的思想环境与竞争格局的形成,非政府的评估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相似文献   

11.
项建英 《高教探索》2007,(2):89-92,96
近代中国私立大学(教会大学除外)教育学科的建立与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学校创办人、办学特色、地理位置、办学资金、政府政策等。私立大学教育学科得与国立综合性大学、高等师范教育学科共存.主要在于其发展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树立为社会服务的教育理念、师资少而精、严格而灵活的教学管理、学术研究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等,从而为其自身在竞争之林中开辟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
近代中国私立大学是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私立大学在其产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在学校管理、经费筹集、课程、教材教法、师资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学特色,涌现了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等著名大学。新中国成立后,近代中国的私立大学消逝了,至20世纪80年代末才又悄然兴起。这些成功的私立大学在那样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下是如何生存发展的?其办学机制和成功的奥秘又是什么?私立大学的成功、失败和经验、教训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近年来,近代中国私立大学的研究日益引起学者的关注,不少学者开始对近代私立学校进行研究和反思,一些学术著作和论文陆续发表。因此,本文拟对十几年来私立大学研究的状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对民国初期和20世纪末期私立大学发展的教育基础、教育政策、办学动机和投资模式、办学层次和办学质量四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对私立大学发展的特征进行了两点思考,以期对私立大学发展的规律进行把握。  相似文献   

14.
中俄两国私立大学在快速发展中都形成了与公立(国立)大学不同的特点.在办学模式方面,我国私立大学办学模式呈现多元化,俄罗斯私立大学已经实现办学主体多元化.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我国私立大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俄罗斯私立大学课程设置灵活,创新性强,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平台.在教育质量问题方面,我国私立大学专业设置面窄,办学层次低,师资结构不合理,影响了教学质量,俄罗斯私立大学水平参差不齐,教育质量不稳定.  相似文献   

15.
私立高等教育的公共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重点分析了私立大学的公共控制问题和私立机构利用公共资源的问题。私立学院和大学将政府提供的资助转换为学费,取得空前的繁荣。不同私立大学在市场化机制下的行为方式是不同的,优秀私立大学带动了学费水平的不断提高。营利性大学是美国高等教育领域中发展最快的一部分。成功商业模式的复制和学生资助政策,是营利性大学快速发展的两个关键因素。私立大学的出现也带来了教育质量等一系列问题。新的政策走向似乎更有利于营利性大学,使之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公共资源。  相似文献   

16.
1992年埃及颁布<私立大学法>后,埃及公立大学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私立大学得到较快发展,并对埃及高等教育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埃及私立大学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教师队伍、生源质量、教育质量、学生就业及与政府协调等多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文化传统对高校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在高等教育的发展史上,中国的伦理道德文化和家族文化与美国的宗教文化和个人主义文化对本国私立大学的产生、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从文化传统的角度对中、美两国私立大学的发展进行比较分析,以寻求私立大学发展的文化动力。  相似文献   

18.
民国时期,中国人的私立大学观,亦即各类私立大学兴旺发展的观念原因,是个复杂的研究课题。本文则将探究的重点,放在该时期中国人的新式私立大学观上。具体而言,指的是1912年中国人建立中华民国之后逐步形成的现代意义上的文化观念,对于在华各类私立高等教育机构的积极推动作用。认为,民国时期,中国人自治、民主、自由的观念,推动了国人私立大学的繁荣发展;多元、求是、开放的观念,推动了外国人私立大学的兴旺发达。  相似文献   

19.
私立大学是目前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的特点问题,日本私立大学是世界私立大学的良好典范,有着许多先进的发展经验。本主要从日本私立大学的管理体系、管理过程、管理手段等几方面简要分析日本私立大学管理的特点,并从中国得出对我国民办高校管理工作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20.
日本私立大学的招生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私立教育正在蓬勃兴起,借鉴国外的经验与教训,对于我国私立教育的健康发展尤有必要。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日本社会走向少子化,各大学的生源日益减少,财政日趋困难,私立大学更是首当其冲。在新的形势下,各私立大学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