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昕 《大观周刊》2012,(14):137-138
大学生幸福观问题是近年来教育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但是针对女大学生幸福观问题的研究却相对较少。女大学生作为接受国家高等教育的女性群体,她们的幸福现是中国女性幸福观的主流和方向。然而目前在我国,专门针对女大学生的幸福观问题的研究和开展却是少数,值得投入更多的关注和重视。通过对相关资料的回顾,主要从当代女大学生幸福观的现状、影响因素,以及教育对策等方面着手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说吧     
《新闻世界》2008,(4):57-23
家庭排在幸福观第一位 黑龙江省青少年研究所日前对该省5200名青年进行了幸福观问卷调查。此次调查覆盖面较广,受访对象包括大学生、乡村青年、机关青年、企业青年等。调查显示,在幸福标准比照表中,72.5%的青年首选“家庭美满”。“事业成功”和“身体健康”则分别以40.1%、38.7%的比率跻身前三。研究人员称.调查数据显示,当代青年在幸福观的选择上更加务实,更加突出强调自我发展。青年对幸福的理解偏重于主观体验,不再是单一的理想、地位和社会贡献。  相似文献   

3.
宋瑞 《大观周刊》2011,(2):95-95
本文从我国大学生幸福观变迁梳理过程中,认识到大学生个人幸福观会同当时的历史境遇和舆论环境有较大的关系,进而分析了现代传媒是如何影响大学生幸福观的,并提出了传媒引导大学生幸福观的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目前,大部分的媒介与幸福研究都围绕幸福感展开,而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变量幸福观却被忽视。幸福感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媒介使用对幸福感的贡献率,相对于社会变迁、生活环境等因素来说是微不足道的。而且作为一种效果研究取向,很容易忽视人的主体性。将幸福观引入媒介与幸福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幸福观的研究是勾连历史、文化、社会、媒介与个人精神世界的桥梁,是我们得以窥探文化与个人互动的极好窗口,并认真思考人的主体性。幸福观研究可从三个领域展开,一是对幸福的呈现与投射:媒介内容与个人观念的互动;二是对幸福的记忆与感知:文化传统与社会变迁的媒介交汇;三是对幸福的取向与体验:有形与无形的主体性转化。  相似文献   

5.
传播'幸福观'既是国家政治需要,也是满足民众追求幸福生活需要。一个国家'幸福观'怎么样,可从传媒操作和表达上体现。中国'现象级'幸福类电视节目没有出现,还处于节目试验阶段。未来'幸福观'传媒操作趋势在于善于用体验式传播和共同体表达;幸福观传播要遵循'幸福从个体性上升到普适性'社会层面的幸福观,脱胎于动物本性,上升到人性和社会性高度;'幸福观'传播,既要崇尚精神追求、崇尚德性,也要体现社会生态和时代色彩;'幸福观'传播既要重视'个人奋斗',更要强调'顺应自然';'幸福观'表达既要兼顾'人民美好生活',也要注重'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6.
目前,大部分的媒介与幸福研究都围绕幸福感展开,而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变量幸福观却被忽视。幸福感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媒介使用对幸福感的贡献率,相对于社会变迁、生活环境等因素来说是微不足道的。而且作为一种效果研究取向,很容易忽视人的主体性。将幸福观引入媒介与幸福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幸福观的研究是勾连历史、文化、社会、媒介与个人精神世界的桥梁,是我们得以窥探文化与个人互动的极好窗口,并认真思考人的主体性。幸福观研究可从三个领域展开,一是对幸福的呈现与投射:媒介内容与个人观念的互动;二是对幸福的记忆与感知:文化传统与社会变迁的媒介交汇;三是对幸福的取向与体验:有形与无形的主体性转化。  相似文献   

7.
唐诗龙 《大观周刊》2012,(14):148-149
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但幸福悖论决定了越是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就越需精神引领物质生活,人们的幸福感才会随之提升。大学生是社会的中心、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塑造者和载体,他们引领着社会生活的主潮流.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文明演进起看支撑和主导作用。大学生应彰显读书人的特质,树立“快乐的读书人”内在幸福观,让精神引领物质幸福,获得社会的尊敬和爱戴。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相似文献   

8.
《福乐智慧》是第一部融东西文化于一体的维吾尔族古典长篇叙事诗。作者优素甫·哈斯·哈吉甫在此书中力图给人们以智慧的指引,引导人们走向幸福。本文区分了《福乐智慧》中的基本幸福观和女性幸福观,分析了女性获得幸福的途径,指出了喀喇汗朝时期男性视角下的女性幸福观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幸福如同爱情一样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之一,所谓幸福常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后现代主义也塑造、改造、刻画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幸福观,一种基于消费主义之上的幸福。法国当代著名思想家波德里亚在他的《消费社会》。一书中就对这种建立于消费逻辑之上的幸福观做出了深刻的剖析和反省。他认为,幸福概念的意识力量并不是来自于每个个体为实现本人幸福的一种自然倾向。而是由于幸福的神话将平等神话收藏并转化到现代社会中罢了。  相似文献   

10.
边沁功利思想中的幸福观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晓南 《大观周刊》2012,(11):60-60
本人着重阐述了边沁的功利思想中的幸福观思想,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为理论归依,力图对功利主义这一有重要影响的理论体系中的幸福观思想有新的认识和解读。  相似文献   

11.
梁捷 《中国图书评论》2011,(3):16-19,26
幸福指数的变化,恐怕不能准确刻画房价飞涨对人们幸福观的影响。与五年前相比较,也许今天我们真地需要另一种全新幸福指数。  相似文献   

12.
近期,关于幸福感的报道频频见诸媒体。不少人疑惑:为什么现在社会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物质生活越来越好,人们的幸福感却没有相应提高?为什么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更优越了,却总是感受不到应有的快乐?带着这样的问题,记者走访了正在研究幸福课程的教育专家、浙江全能教育研究院院长王晓燕女士。王晓燕说,为了解当前人们的幸福观,她选取了各个年龄段、各个阶层的人做了关于幸福指数的调查。她的问题是这样设置的:“如果幸福总数是100分,你认为你已经得到了几分?”通过这个问题并不能获知对方的幸福观,但接下来的问题便很有趣了。“如果说你的…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人生的最大幸福?有人说就是自己在各个方面都能够随心所欲地得到满足;有人认为要像雷锋似的以自己对社会的贡献多少来衡量自己的幸福。这是关系人生观的一个根本的幸福观问题。最近半年多来,许多报纸就革命青年的幸福观问题,先后展开了一次广泛而热烈的思想讨论。  相似文献   

14.
肖帅 《声屏世界》2010,(11):43-45
"幸福就是毛毛雨,只有心里头高兴自己掉下来",这是电视剧《老大的幸福》中傅老大所吟唱的幸福,也是该剧所要传达给观众的幸福观。电视剧通过普通小人物的视角紧扣当下人们的现实生活展开叙事,  相似文献   

15.
郝潇 《大观周刊》2011,(22):169-170
西方哲学史上美于幸福的研究和讨论从未间断过,本文概要地分析和探讨亚里士多德美于幸福的思想理论,即幸福是最高的善。幸福是合乎德行的现实生活,以及实现幸福的条件,并立足现令社会,追寻人们幸福感缺一的原因,试图引导我们现代人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更好的思考关于幸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谁误解了孩子的行为》是《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姊妹篇,是在解读儿童幸福观之后关注孩子健康人格培养的倾情之作。作者从家长反映最多的孩子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吃手、安慰物依恋、安全感缺失、分离痛苦、害怕、撒谎和不良情绪等7个方面的表象入手,贯彻"学习一种方法,必须明白其中道理"的主张。本文摘自该书的序言。  相似文献   

17.
记者的幸福     
记者的幸福付海军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每一种职业都有自己特定的幸福观。军人的幸福就是祖国的安宁;警察的幸福就是社会的长治久安;而桃李满天下则又是教师的幸福。那么记者的幸福是什么呢?是“无冕之王”,抑或是别的什么?这个问题长期荣绕于脑际,未得其解。近来...  相似文献   

18.
王珏 《视听界》2010,(6):101-101
江苏广电集团2010年推出的39集电视连续剧《老大的幸福》,以一种较为纯粹的轻喜剧风格和对幸福的严肃态度,引起观众热议。 《老大的幸福》围绕大哥傅吉祥的婚恋这一事关终身幸福的大事,牵扯出傅家兄妹5人以及剧中其他角色对幸福的不同理解,着重探讨了当代人在资本与精神双重挤压之下关于幸福观的纷繁复杂而又微妙曲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重新审视转型期中国本土电视资源配置中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取向问题,并尝试寻找本土电视传媒的配置主体实现两种理性的动态平衡的路径,指出营造幸福感,端正幸福观,提升幸福力是本土电视传媒进行资源配置时引进价值理性的三个着力点。  相似文献   

20.
张国良 《大观周刊》2011,(20):90-90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影响最广泛,最深刻的岗位。从幸福的概述一幸福的、工作方法、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幸福感等方面探讨高校辅导员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