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适应中国加强对外文化传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要求,文化对外传播应走出"依附型"的轨道,积极探索转变传播范式。应立足"全球化的文化大格局""数字化的传播大格局",推进以价值观诉求为核心、以话语创新为支撑、以形象和软实力提升为目标的"对话传播",推进以"互联网+"重构传播要素及模式的"精准传播";应遵循文化对外传播的特殊规律,积极推进以故事为载体的"故事传播",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贡献中国智慧,提升文化对外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17,(6):24-29
科学技术推进社会快速进入智能化应用阶段,并正在形成"互联—物联—智联"的社会新常态。网络世界逐步从互联网络进一步发展到智能化的物联网络世界,并依托数字技术向智能世界迈进。人工智能高速发展推进了智能时代,并促进新闻传播媒体+人工智能加速发展。正在逐步成型的智能传播不断地推动着新闻传播媒体在形式上的变化,这种变化创新也推动着新闻内容的动态化传播理念的变革。本文探讨了在智能生态条件下、新闻传播在创新融合实践过程中智能传播的形成所带来的"动态内容传播"及其创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媒体融合进程的不断推进和深化,许多主流媒体构建起了"矩阵传播",然而在实践中存在着不少认知偏差。本文认为"矩阵传播"并不等于媒体融合,也不必然使媒体获得大流量、增强用户黏性,并针对其中的问题提出纠偏策略。  相似文献   

4.
从1907年柯恩发明传真电报并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新闻图像传播,到"嫦娥一号"卫星从遥远的太空发回月表照片,时间跨越了整整一个世纪.从摄影照片到三维动画,从模拟信号到数字通信,从异地传播到星际传播,新闻图像传播在科技力量的推动下走过了一段非同寻常的发展之路,也推进了媒体传播力的价值回归.营造良好的新闻图像传播环境,不断提高图像传播的质量与效果,充分发挥图像传播的优势,是"读图时代"提升媒体传播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对外传播是指一国跨越国界、信息流向由内到外的传播,或在一国针对境内外国受众的传播。电视对外传播就是通过电视频道(如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电视节目产品(如音像制品)或其他渠道(如互联网)等方式开展的对外传播。在全球化时代,中国电视媒体以提升国际传播力为主旨,以锻造国家软实力、塑造国家形象为诉求,近年来,积极实施"走出去"的国际传播策略,推进跨文化传播并主动参与国际竞争。  相似文献   

6.
当前,国家正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新闻媒体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助力.新闻媒体应运用全媒体传播手段,充分展现农业、农村发展的巨大成就,描画现代农民的新面貌,传播好"三农"声音.在这种背景下,本文阐述了全媒体传播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积极作用,并尝试探索乡村振兴报道全媒体传播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7.
科技传播是"科技知识信息通过跨越时空的扩散而使不同个体间实现知识共享的过程".农业科技新闻传播是农业科技传播的重要传播渠道之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作为"大农业"的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发生了质的变革与跨越.认识并把握其变化,对于进一步做好农业科技新闻传播,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品牌是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的集中体现,要在国际社会构建我国经济富国的国家形象、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加强自主创新、推进自主品牌发展。本文聚焦于与国家领导人相关的自主品牌传播行为,从中探寻其背后国家形象战略层面的深层关系内涵,基于"顶层设计"概念提出以国家领导人为核心载体的"自主品牌顶层传播模型",并对国家领导人对自主品牌传播的载体作用及其传播机制展开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9.
作为国家舆论引导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地方主流媒体如何进一步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厦门广播电视集团积极构建传播路径,2016年8月在马来西亚设立厦门卫视东南亚演播室,并派出驻马记者,发挥闽南话优势,在东南亚一线采访。三年来,依托厦门卫视东南亚演播室,厦门广电集团紧扣"一带一路"等主题,在"走出去"中淬炼"讲好中国故事"的本领,凸显了区域特色,提升了海外影响力和传播力,也为地方主流媒体增强国际传播能力提供了创新实践。  相似文献   

10.
在新媒体手段日新月异、期刊体制改革逐波推进的大背景下,高校社科学报的新媒体传播遭遇外热内冷困局,原因在于办刊体制阻碍,编辑新媒体传播观念滞后,熟悉数字新媒体技术的编辑人才缺乏,学术性、专业性制约及数字出版商制造的误区。面对困局,高校社科学报应统一思想,自上而下推进新媒体传播;转变角色,做好"小众化"传播;占据先机,积极探索新媒体办刊模式。  相似文献   

11.
在新媒体手段日新月异、期刊体制改革逐波推进的大背景下,高校社科学报的新媒体传播遭遇外热内冷困局,原因在于办刊体制阻碍,编辑新媒体传播观念滞后,熟悉数字新媒体技术的编辑人才缺乏,学术性、专业性制约及数字出版商制造的误区。面对困局,高校社科学报应统一思想,自上而下推进新媒体传播;转变角色,做好"小众化"传播;占据先机,积极探索新媒体办刊模式。  相似文献   

12.
武蕾  陈猛 《传媒》2021,(4):94-96
媒介技术的更迭与新型传播载体的出现导致网络意识形态传播出现了诸多新变化,主要表现为传播主体从"单一主体"到"多元主体"的嬗变、传播内容从"导向明确"到"指向不一"的演变、传播方式从"单向灌输"到"环形发散"的改变、传播环境从"物理空间"到"虚拟空间"的转变.面对如此态势,强化网络意识形态传播效果亟须从科学打造传播团队、努力推进话语转型、合理构造传播矩阵及净化网络传播环境等四个维度加以思考,以期提升微时代网络意识形态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政府机构"两微一端"的传播模式因满足不了当下传播需求,纷纷入驻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成为了推进融媒体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此举有效推动了媒体以及政务工作的开展和网民的互动。本文将根据抖音短视频账号"四川观察"近半年来迅速出圈现象,分析当下传统政务媒体的发展现状,并从具有"网感"的内容、新技术的应用、人格化的传播三个主要方面分析其转型短视频的传播策略,为更多的政务媒体转型短视频领域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张铭清教授:从促进"海峡传播"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方面提出了看法。他认为目前"海峡传播"的研究现状并不令人满意。两岸的学者应该在"海峡传播"加强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取长补短,从实务到理论,扎实推进,方可奏效。  相似文献   

15.
在文化"走出去"的推进过程中,中国出版"走出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文章基于一些优秀大学出版社的成功经验,分析大学出版在中国出版"走出去"领域的影响力.同时,从传播定位、传播竞争力、国际传播效果等方面,分析大学出版社未来"走出去"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6.
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我国新闻传播工作的时代课题与努力方向。以有效国际传播路径构建为研究视角,我们要夯实提高国际传播能力的国家实力,构建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倡导"平等包容"的国际传播理念,拓展多维立体的国际传播工作格局。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20,(3):12-16
随着传播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媒体传播日新月异,新闻传播格局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应当在深刻把握"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内涵的基础上,推进新闻传播机制创新,建立健全事实核查机制,保障充分而多元的信息供给,力求舆论监督与舆论引导的有机统一,创新舆论引导观,以便把新闻传播工作做得更好。  相似文献   

18.
公益广告是传播社会正能量的一种重要方式.如何让公益广告从"有力"转化为"有效",完成宣传的预定目标,真正达到传播的目的,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本文以《晋江经济报》近期发布的一组"第三届中国晋江自行车公开赛公益广告"为例,简述如何正确应用公益广告形式,达到推进城市形象营销与赛事推介宣传,并促进招商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9.
蔡梦虹 《传媒》2018,(10):54-56
伴随"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与媒介技术的迭代更新,海外华文媒体的移动时代业已开启.作为我国"大外宣"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华文媒体在传播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方面扮演着"排头兵"的角色,因此,海外华文媒体的移动转化不仅有利于其新闻生产与传播模式的革新,也有助于加强中国声音在海外地区的宣导,并逐步改善其与西方声音的并峙局面.本文探讨了海外华文媒体移动转化的主要机遇与当前现状,并针对性地提出优化建议,冀望促进华文媒体的移动转化进程,增强其传播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业界转入学界构建传媒共同体,已经成为新闻传播教育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本文通过作者自身经历,畅叙担任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两年来的实践和感悟,并对其中的利弊得失作了客观分析,进而提出充分认识新时代新闻传播教育以及构建新闻学界业界共同体的重要战略意义,认真总结各地的实践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加快推进"三界"融合力度,把新闻传播教育的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