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李红旗 《报刊之友》2012,(8):112-114
在媒体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在自身举步维艰的困境中,广播电视报的转型迫在眉睫。一些省级、城市广播电视报进行了大胆、激进的转型,业内人士和专家们也从理论上对广播电视报的转型进行了探讨。广播电视报的转型应从自身的现实情况出发,在读者群体、报纸内容、报纸形态上实行转型,以中老年人群为目标读者,在报纸内容上与广电适度疏离,把握发展趋势,从而闯出一片新天地,在市场上得以长期生存发展。  相似文献   

2.
李红旗 《今传媒》2012,(8):112-114
在媒体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在自身举步维艰的困境中,广播电视报的转型迫在眉睫。一些省级、城市广播电视报进行了大胆、激进的转型,业内人士和专家们也从理论上对广播电视报的转型进行了探讨。广播电视报的转型应从自身的现实情况出发,在读者群体、报纸内容、报纸形态上实行转型,以中老年人群为目标读者,在报纸内容上与广电适度疏离,把握发展趋势,从而闯出一片新天地,在市场上得以长期生存发展。  相似文献   

3.
陶红彦 《新闻窗》2010,(5):78-79
广播电视报经历了繁华和辉煌的历史,却在各种原因之下逐渐呈现一种边缘化和低谷的状态。广播电视报的存在和发展有着自己的历史,而在各种社会浪潮和冲击之下,必须要研究和分析如何进行生存和发展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加强广播电视报的资源优势.在新的时代,在激烈的社会媒体竞争中获得全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常庆海 《今传媒》2011,(10):62-63,65
走过20多年历程的城市广播电视报,曾经创造过辉煌,是城市报业中的一个品牌。但近年来,城市广播电视报没有根据目标读者的需求变化做出调整,在市场竞争中没有找准自身定位,步履维艰,遭遇品牌危机。处于边缘化地位的城市广播电视报总体已经呈现下滑趋势。论文对城市广播电视报的发展现状、竞争环境、发展机遇、读者定位进行了综合分析,对城市广电报实行差异化竞争策略提出了具体思路和措施。文章理论联系实际,不仅具有高度的理论视野,还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性,为城市广播电视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5.
广播电视报的市场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广播电视报作为我国的特有媒体、电视传媒的衍生物,曾经在观众和电视的沟通和交流中做出了突出贡献,经历了一个发展的春天,创造了"春天的神话",据资料表明,到1991年全国有170家广播电视报,期发行量已超过4000万份,拥有1.4亿读者.  相似文献   

6.
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化的今天,谁能出新、出奇,谁就能抓住受众的眼球,成为最后的赢家.作为地方媒体,利用好“近水楼台”的地方优势,做出令读者、同行“拍案”的新闻策划,则是当下媒体人应该更多考虑的重点.《唐山广播电视报》近年来不断推陈出新地推动新闻策划的实施,把握好三个“度”,使新闻策划成为唐山广播电视报的重要内力.  相似文献   

7.
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传媒竞争异常激烈。地方广播电视报更是举步维艰。在严峻的客观形势下,地方广播电视报如何生存与发展?本文提出了建设性的策略与思考。  相似文献   

8.
贺燕 《青年记者》2006,(22):60-61
广播电视报作为周报,无法在新闻时效性上多做章,因此深度报道是广播电视报欲在媒体大战中争先的制胜法宝。近几年来,潍坊广播电视报虽经几次改版,但是一直立足于把深度报道作为自己的强项来抓。在报业竞争中,如果把握住了“新”、“活”、“变”、“近”、“准”这五个准星,那么深度报道这枚利器将无坚不摧,无往不利。  相似文献   

9.
媒体结构变化,新媒体涌现,带来竞争的加剧.当前,城市广播电视报的生存与发展形势严峻,除少数报社运营正常外,更多的是面临困境.作为一个广播电视报的经营者,笔者在实践中体会到,一张报纸能否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很大程度上要依赖自身内容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随着媒体市场的变化,互联网以及新型报种的出现。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品牌作为竞争力、吸引力和信任度的象征,已经成为媒体生存和实现突围的主要途径。广播电视报要想抓住读者,赢得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拓展未来生存、发展的空间,就必须更新办报理念,以关注民生、启迪民智、  相似文献   

11.
由于种类性市场的萎缩、媒体竞争激烈及自身弱势等因素,作为有特定局限的非主流媒体的城市广播电视报,它的受众群体会日益减缩。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城市广播电视报的优势与局限,如何大胆而又不失审慎地调整和创新经营理念,努力构建特定商品的品牌效应,成了城市广播电视报走出困境和在未来的市场大潮中保住生存和发展空间所必需面对的问题。创新经营理念媒体经营的共性之一,是受众量带动广告收入。报纸发行量的多少,其首要条件是内容以及印刷质量等是否能赢得读者。我们有半垄断性的电视节目表资源,再辅之所发行地区读者所需要的内容和好的印刷,争取到一定的读者量,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应该是不成问题的。这里主要的问题不足坚守节目主阵地或向某类报纸(如都市报)靠拢,而是应注重经常地深入调查和监测,根据实际适时地调整所办报纸。近几年来,《淄博声屏报》多  相似文献   

12.
刘剑 《视听纵横》2008,(5):116-117
广播电视报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是广播电视报的黄金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报业竞争的加剧,昔日的辉煌已成为过眼云烟,面对竞争的大风大浪,广播电视报自身的不足显现无遗,许多广播电视报面临生存危机。这是激烈竞争环境中,所有广播电视报都面临的“阵痛”。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在国内新闻界,“主流媒体”的提法越来越流行。笔者在一家广播电视报任记者。广播电视报是一种边缘媒体,以笔者所在的城市为例,某些部门在开新闻发布会,或向新闻机构通报一些突出性事件时,常常忘记我们的存在。遇到这种情况时,怎么办?是赌气不出席,还是自暴自弃去采写一些“大路货”稿件回来凑数?前不久,国际奥委会执委、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何振梁来到了我们这个城市,并在到达的当天晚上出席一个小型座谈会。当时根本就没有人通知我们去参加,笔者在得知这个消息后,就主动与有关部门取得联系,争取到了一个参加座谈会的名额。但笔者所处…  相似文献   

14.
今日的报业竞争无疑是激烈的,中国是最大的报纸消费国,全国每日的报纸发行量大概在8500万份。全国340多家广播电视报,绝大多数在夹缝生存,日益边缘化。广播电视报曾经很好过,上世纪80年代始的20年间,作为我国特有的媒体衍生物,广播电视报在媒体与受众的沟通交流中一度做出过突出的贡献,并曾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成熟壮大,发行量稳步攀升。上世纪末以后,广播电视类的报纸开始大面积、大幅度的下滑。现在发行过百万的只有《中国电视报》了,大概250万份,但为此,中央电视台每年提供的补贴为3000多万元。  相似文献   

15.
何伟 《记者摇篮》2007,(1):16-16,23
地方媒体之间的竞争,随着电视的出现和兴起,已基本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虽然受众读报、听广播、看电视的比例不同,但习惯相对固定,各家媒体始终在坚守着各自阵地和壁垒的同时,倾注全力扩张版图。随着新媒体网络、手机短信的出现和升温,竞争格局骤然改变,受众的分众化程度越演越烈,地方主流媒体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冲击,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在新媒体崛起的今天,首当其冲!笔者认为,只有打开壁垒,联合其他主流媒体,融合新媒体,在联合和融合中丰之羽翼才是广播的出路。正所谓,广播的发展当“借力”而行。  相似文献   

16.
迈进多媒体时代,广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受到电视、网络、手机等媒体冲击,广播的受众群体日渐萎缩,甚至有人说,广播已沦为辅助媒体,没有什么发展优势可言.本文从广播的目标受众分析入手,分析广播媒体在媒体竞争中的不可取代的特点,其必将继续在受众基础好、接受设备简单便携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传播作用.  相似文献   

17.
媒体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广播电视报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普遍缺乏优秀人才,严重制约了广播电视报事业的发展。笔者根据在广播电视报多年的工作经历,提出了如何突破广播电视报人才队伍建设瓶颈的几项举措。  相似文献   

18.
广播作为具有独特个性的主流媒体,有其无可替代和复制的作用。尽管媒体的竞争已使广播的压力日益增大,但是在压力面前,广播人理清思路、冷静思考、重新定位,科学分析广播的特点、优势与劣势,我们就能在媒体的竞争中拓展出属于广播自己的市场和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9.
虽然广播电视报仍维持着较高的发行量,但随着电视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处地位下降,加上报业市场的激烈竞争,以及在现代报业发展中广播电视报自身的优势不优,劣势愈来愈明显,广播电视报发行市场的前景并不乐观。面临来自报刊市场的竞争。这个竞争不仅来自于广播电视报与综合性报纸的竞争,而且有广播电视报系统内的竞争。如今可供读者选择的报纸越来越多,综合性报纸可以刊载未来2天以内的电视节目预告,从而打破了广播电视报独家垄断电视预告的局面。同时为了争取更多的读者,许多报纸不借用整版篇幅刊载大量的影视信息,使其报道面几乎…  相似文献   

20.
党报作为一个城市或地区的主流媒体,以传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己任,是联系党和人民群众的桥梁。近年来,随着媒体竞争的日趋激烈,都市报、晚报等生活性报刊迅速崛起并抢滩市场,并因其贴近生活、贴近读者、编排活泼赢得了大量的读者,而党报由于受其局限性失去了许多读者,使其举步维艰,尽管使出了浑身解数,但仍效果甚微。[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