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苏轼与王安石同为北宋元祐、熙宁时期重要的政治家,一般认为他们在政治主张上存在着深刻的歧异,但就军事思想而言,却有相通相近之处。目睹北宋厌战、畏战的颓败风气,禁军将骄卒惰,无力抵御外侮、危及国家政权巩固的严重局面,他们皆主张文武并重,兵农合一。然而由于思想倾向和个性气质上的差异,其军事思想又各具特色。王安石深谋远虑,强力推行保甲法,以期达到维护地方治安,通过建立民间军事组织消除募兵之弊的目的;苏轼则从地方实际出发,热情提倡民间自发的弓箭社,彰显出仁政爱民的民本思想。在军事思想和办法举措上,苏轼较之于王安石则灵活多变,极富弹性和张力。  相似文献   

2.
赵令畤与苏轼的交往主要集中在元祐时期。从苏轼对赵的举荐和评价看,两人的关系相当密切,相知甚深。赵令畤元祐时期的仕途升迁得力于苏轼,而随后苏轼遭受贬谪,赵亦受到牵连。赵令畤的创作,特别是词的创作,受到苏轼刷新词风的创作精神的影响,从而体现出独立的个性与风格。  相似文献   

3.
王丽 《许昌学院学报》2008,27(3):102-104
苏轼在嘉祐制策、王安石变法和元祐更化三个时期表现的政治立场有很大变化,其政治命运也随之跌荡起伏,分析其中原因,主要包括家学及时代氛围的影响、被科举所累及其本人的忠君爱民思想等.但其所有的政治主张和表现都应归结为忠君爱民的入世精神.  相似文献   

4.
苏轼在府兵制度、选将方法、边防思想,及用兵主张上,对苏洵多有继承。苏轼在削减禁兵、加强士兵,十年兵制,全民懂兵,内设特职,外攘辽夏等方面,对苏洵军事思想多有转变;而苏辙在削减禁兵、重用士兵,放弃兰州,守卫熙州河州等方面,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有同有异。造成"三苏"军事思想承变发展的主因为:家学衣钵的传承,社会背景的不同,经历地位的差别,性格思想的多样。  相似文献   

5.
苏轼与司马光军事思想异同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军队是国家重要的专政工具,也是维护国家主权和边境安定的主要力量。在宋代积贫积弱的国情背景下,士大夫普遍关心军事问题,文人谈兵在宋代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苏轼与司马光作为北宋中后期重要的政治家,他们都有自己的军事理论与实践经历。把熙宁变法时期同为主要反对派人物的司马光与苏轼的军事思想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他们在军队的地位与作用、军事策略、军队建设与军事训练等重大问题上,既有许多相似或相近的见解,也有不少不同的观点主张。事实证明,不管是反对王安石推行的新法,还是在旧党执政时期,在关系国家大是大非问题上,苏轼并不党同伐异,"惟温是随"。  相似文献   

6.
苏轼的在朝诗主要写于熙宁与元祐时期。熙宁变法对苏轼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时期的在朝诗以送别、酬赠为主,抒发了作者抑郁不得志的惆怅、愤懑和无奈之情;元祐年间,苏轼官运畅达,位高爵显,创作了大量的送别、酬赠之类的诗歌,较熙宁间诗多了几分智者的雍容平和,也有岁月不居、韶华难再的感慨,以及向往自由、思乡念旧之情。艺术上与苏轼的外任诗相比,熙宁间诗往往于豪放之中裹挟着郁勃不平之气;元祐间诗的创作风格较少犀利与压抑,而保持着一种从容不迫的清雅与内敛。这些在朝诗与外任诗共同记录了苏轼一生宦海沉浮的心路历程,因此在苏轼的诗歌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并具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苏轼文人集团是一个以苏轼为中心,"苏门六君子"及李公麟、米芾等书画艺术家为主体的文士集团,他们的艺术思想直接影响到北宋元祐以后的书画风气和艺术批评。其"士人画"的艺术思想,"以诗为画"的艺术追求甚至突破士人书画的界限影响到院体绘画,邓椿《画继》作为北宋重要的艺术批评资料,其艺术观点深受苏轼文人集团艺术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以苏轼为首的元祐词人多数是学,或兼具学的品格;元祐词坛“以诗为词”的共同特征、多元化风格并存的风貌,元祐词的写国事、时事,与元祐学术所具有的批判精神、融通精神、创造精神、现实精神息息相通;元祐词的议论化倾向、人旨趣,同样得益于元祐学术的沾溉。元祐学术也给元祐学词坛带来了议论过度、爱“掉书袋”的弊端。  相似文献   

9.
苏轼在《贾谊论》中表达的"善处穷"思想,主要来自于父亲苏洵的影响和自身的人生经历。尽管苏轼作《贾谊论》时才二十四岁,但其豁达的"善处穷"思想并非纸上谈兵。苏轼一生宦海浮沉的经历处处可见其"善处穷"。  相似文献   

10.
苏轼的一生跌宕起伏,所以他的诗歌创作也相应地被分成了数个阶段,本文仅截取苏轼元丰八年到元祐四年这段时间的诗歌,来探讨苏轼在仕途达到颠峰状态时,他以酬唱和题画为题材的诗歌又呈现出什么样的特色,由此来说明此时期乃是苏轼思想的转型期和艺术见解集大成的阶段.  相似文献   

11.
苏轼书学总结性地运用伦理评价方法及思辨思维,确立了一套君子小人评骘体系。它以苏轼哲学对人格修养的高度重视为思想基础,以苏轼由"臣"到"人"的思想转变为嬗变契机,并以笔墨之"趣"的提出为标志,真正走向了审美领域。  相似文献   

12.
苏轼不仅在学、书法、绘画等领域中具有很高的造诣,而且对政治改革也具有极大的热情,曾经针对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现状,提出过“丰财”、“强兵”、“择吏”等革新政治的主张。其中“强兵”主张充分地反映出他切时、务实的军事思想。苏轼不仅提出了改革时弊、增强国防力量的军事思想,而且在他出任地主官时,一直努力地实践着他的军事主张。对于巩固边防、稳定社会秩序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很多评论家把叶梦得看做绍述党人,认为其所著的《石林诗话》属于"阴抑"苏黄元祐党派的著作。本文从叶梦得与新旧党人的关系及《石林诗话》中对新旧两党代表人物的评价两个方面来考察,认为《石林诗话》受北宋党争的影响并不大,难以断定它是属于所谓的"元祐派"还是"熙宁派"。  相似文献   

14.
黄州时期是苏轼文化艺术创作思想发生转变的重要时期,也是其个人思想观超越传统的形成时期,在这个时期,苏轼以诗文和书画创作为表征,在超然旷达中进行了思想观的探索,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全文首先分析了苏轼黄州初期的境遇,随后从两个方面说明了黄州时期苏轼的文化创作特点,以及思想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苏轼兄弟的军事思想及边防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兄弟一生的吏事章都有显成就。在军事思想和边防策略上,他们也有一定建树。就军事思想而言,苏轼早年在立国、用兵、边防等问题上均有自己的主张,后来在他治军的实践中,体现了其一贯的军事思想;而苏辙早年涉及军事的言论甚少,但已经表现出与苏轼的不同。北宋从神宗到哲宗在边防战略上的明显变化,苏轼兄弟身为朝官自不能置身度外。在对待西羌、西夏的关系和策略上,虽然他们的言论多少不一,但都表现出对此的高度关注,也清楚显示出策略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16.
苏轼在继承古代军事理论思想,特别是管子的军事思想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强兵”、“先发后罢”的军事理论。苏轼充分发展了管子兵民相溶的军事理论,对于巩固边防、稳定社会秩序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苏轼在嘉祐应制举时、王安石变法期间、元祐更化时表现的政治立场有很大变化,其政治命运也因此而跌宕起伏,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有科举所累、当时的社会氛围、苏轼本人的忠君爱民的儒家思想等。但其所有的政治主张和表现都归结为忠君爱民的入世精神。  相似文献   

18.
苏轼有词《满庭芳》(归去来兮),今注本皆列元丰七年甲子作,又,曲阳县北岳庙内有石碑刻《满庭芳》,末题"元祐六年十月二日,眉山苏轼书"。今考相关史籍知:该词作于元丰七年四月,即东坡自黄州移汝阴时,其后于元祐八年十月知定州,刻于曲阳石碑。故石碑上"元祐六年"当作"元祐八年"。何以有误,蓋因风化脱落,后人讹补所致。  相似文献   

19.
历来对叶梦得最大的争议就是认为他作为蔡京的门客,"以门户之故,多阴抑元祐而曲解绍圣"。从叶梦得与"绍述"权贵的关系、与元祐党人及其子弟的交游、对新旧法的评价等方面分析,叶梦得非"绍述余党",他同情元祐党人,反对立元祐党碑,与元祐党人及其子弟关系密切融洽,他对新旧法的评价客观公允,对绍述之政的批评也是正确的,不存在阴抑元祐。  相似文献   

20.
先阐述儒家"孔颜乐处"这一哲学命题的休闲审美蕴含,然后再通过苏轼对孔颜乐处的接受,并结合黄州时期苏轼的生活经历,最终说明苏轼是以"孔颜乐处"的精神来超越其在黄州贬谪生活的艰难处境,并表现为一种休闲审美的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