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7 毫秒
1.
成果     
《发明与创新》2013,(4):40-41
改善代谢综合征的黑茶保健饮料开发成果简介:近10年来我国茶汤饮料产销量快速增长,茶汤饮料品质注重茶的原汁原味,对加工技术的要求较高。本配方从几十种常用茶叶和几十种降脂中药中通过正交设计实验反复研究精选而成,以黑茶为基茶,配合决明子等四味中药组成。成品口感甘醇沉香,汤色红褐,富含决明子苷、水溶性多糖、咖啡碱、维生素、氨基酸、磷脂、儿茶素类、茶色素、黄酮  相似文献   

2.
蔡巧玉 《科学中国人》2009,(11):104-105
茶文化,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已经流传千年,而今,仍未被历史遗忘,反而散发出更为浓郁的幽香。随着科技的发展,优质茶叶也已经不再是稀缺资源,茶提取物制品同样成为市场上的紧俏商品。湖南农业大学的刘仲华教授,二十年如一日坚守在与茶相关的岗位上,种茶、讲茶。提取茶,用锐意进取的精神和不断进步的科技手段,把对茶的研究发挥到极致,对科研的精神作了最好的诠释。  相似文献   

3.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它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首,饮茶之风遍及全球。茶树原产于我国西南部的云贵高原,后来沿江移至我国东南地区。茶作为饮料是中国人的一项重大发现,它的利用历史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前,古人类尚处于采集和渔猎时期。当时人们在采集野菜及野生植物充饥时发现了茶叶,它既能作为蔬食,还具有解渴、提神和治疗某些疾病的作用。我国是世界上茶类最全、茶叶花色品种最丰富的国家。在漫长的茶业历史发展过程中,历代茶人创造了各种各样的茶类,随着茶叶科学的不断进步,制…  相似文献   

4.
丹若 《百科知识》2023,(8):41-46
<正>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说:“茶是中国除四大发明以外的第五大贡献。”茶、咖啡、可可被称为世界三大饮品。尽管世界文化的融合让源自西方的咖啡文化不断流入东方,但仍无法撼动茶在中国的地位。中国茶叶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名茶更是百花争艳。茶客有品鉴之心,茶商有竞销之需,自然也就有了评议之乐,于是便有了“中国名茶”之选。  相似文献   

5.
喝茶可防癌     
《科技广场》2002,(3):45
茶叶对人体有保健作用,还可以防癌。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的专家经过20年的研究,首次为这一说法提供了直接的证据。目前他们已发现茶对由化学物质诱发的食管癌、结肠癌、肺癌、口腔癌和肝癌都有预防作用。从天然食物寻找肿瘤的化学预防剂,是预防肿瘤的发展方向。这项名为《茶叶防癌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次获得国家和卫生部的科技进步奖。茶叶是世界上三大饮料之一,我国又是产茶大国,因此这一研究还有经济意义,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水平。研究人员从多种茶叶成分中筛选出茶多酚、茶色素、儿茶素等几种…  相似文献   

6.
今年94岁的张天福教授,是继唐代"茶圣"陆羽之后,当代十大茶叶专家中尚健在的三位中的一位.堪称国宝级的专家,被尊为茶界泰斗.  相似文献   

7.
正白茶、黑茶、黄茶、绿茶、红茶,世人皆知,可还有这样一种茶,如梅花般傲雪凌霜,如东方不败般笑傲江湖。陆羽《茶经》曰:"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不是随随便便的茶都可被称为寒茶,不是随随便便的人都可种植寒茶。普通的茶一般适于生长在海拔800米以下的温暖湿润地带,可寒茶偏偏与众不同,它生长在海拔1 200米的高山上。  相似文献   

8.
今年94岁的张天福教授,是继唐代“茶圣”陆羽之后,当代十大茶叶专家中尚健在的三位中的一位。堪称国宝级的专家,被尊为茶界泰斗。  相似文献   

9.
《今日科苑》2008,(5):73
从事茶叶工作60多年的黄崇焘先生再次荣获“觉农勋章”。黄崇焘长期从事茶叶教育、生产、加工、贸易和研究工作,指导科技成果转化20余项,创制名优产品11个,在茶叶人才培养和软件学科研究方面成绩卓著,其茶叶著作文章累计180余万字,曾参加编写国家“八五”重点图书《中国茶叶大辞典》和农业部《茶叶初(精)制技术》等,多次被省市科协评为先进个人,获“中华茶寿星”等荣誉称号。业绩先后收入《中茶史录》、《中国专家大辞典》、《共和国专家成就博览》、《中国世纪专家传略222》、  相似文献   

10.
茶是人们喜欢的饮品,不过医学专家提醒:喝茶需辨清体质,适当饮用,否则极易伤身。中医认为人的体质有燥热、虚寒之别,而茶叶经过不同的制作工艺也有凉性及温性之分,所以体质各异饮茶也有讲究。燥热体质的人,应喝凉性茶,虚寒体质者,应喝温性茶。常见的茶叶主要分为绿茶、清茶(包括乌龙茶、铁观音、大红袍)、红茶、黑茶(普洱茶)等几大类。这基本上是根据茶叶发酵程度由低至高划分的。一般而言,绿茶和清茶中的铁观音由于发酵程度较低,属于凉性茶;清茶中的乌龙茶、大红袍属于中性茶,而红茶、普洱茶属于温性茶。专家建议,有抽烟喝酒习惯,容易上火…  相似文献   

11.
你知道吗     
正为什么保温杯不能泡茶叶保温杯泡茶不仅会降低口感,而且容易危害健康。据报道,如果用保温杯泡茶,使茶叶长时间浸泡在高温、恒温的水中,就如同用温火煎煮一般,茶中的维生素大量被破坏,芳香油挥发,单宁酸、茶碱大量浸出,不但降低了茶的营养价值,还会使茶味苦涩,甚至因为浸泡时间太久,茶叶可能会释出重金属物质,有害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2.
赵和涛 《资源科学》1991,13(3):38-40
多年来,我国的茶业生产基本沿袭着采摘芽叶加工成各种茶叶,从而获得收入的传统的单一生产经营方式。而对茶灰、茶末、茶梗、茶朴、筋毛、茶籽(茶果)以及被修剪的枝梢等副产品,大都未进行综合开发利用,使几百万吨茶叶副产品白白抛弃。这不仅是对自然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还成为某些茶叶生产单位难以处理的“包袱”。然而,国外如日本、苏联、印度等产茶国,  相似文献   

13.
茶叶号称是与咖啡、可可并列的世界上三大饮料之一,虽然如今中国的年轻人不时兴喝茶了,可在历史上,茶不仅是中国的饮料之王,也是世界的饮料霸主。而且,它不仅仅是普通的饮料,历史上许多改变政治局势、推动世界发展的事件都与它有关,例如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索波士顿倾茶事件,就连让中国走向彻底没落的"鸦片战争",其根源也是因为中国茶叶太畅销、中英贸易失衡,导致了连锁反应。  相似文献   

14.
我们的祖先最早是用茶做药的。古书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另据考古工作者从茶树化石中的发现,强有力地证明我们的祖先最早发现茶叶、栽种茶叶的。到秦汉时期,已开始以茶作为饮料,到了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问世,茶叶的加工、品饮才形成系统理论,上升为“中国茶文化”,给我们留下了一份珍贵的遗产。茶文化影响深远,英国最早向中国进口茶叶,俄国的茶叶也是中国人去种植的,日本的“茶道”也是从中国输入的。  相似文献   

15.
陈华明 《资源科学》1990,12(5):26-31
国际茶叶市场主要是红(碎)茶贸易,其贸易量占整个茶叶贸易量的92%。我国红(碎)茶出口贸易占世界比重甚微,主要是小叶种类红(碎)茶,质次价低,竞争力弱,效益差,有渐被挤出国际市场的危险。选建我国优质红(碎)茶商品生产基地十分必要,这对提高出口茶叶品质,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的茶叶贸易地位将起积极作用,对我国茶叶生产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湘南山区包括郴州地区郴州市、郴县、桂阳、嘉禾、临武、宜章、汝城和零陵地区永州市、冷  相似文献   

16.
<正>茶路人生,一个纪录接着一个纪录众所周知,中国是茶的故乡,是最早发现和栽培茶树的国度,也是世界上最早生产、加工和利用茶叶的国家。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算得上是中国对于人类文明的又一重大贡献。中国的文人们离不开茶。"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如果没有了茶,中国将缺失多少文采斐然的千古绝唱。中国的哲人们离不开茶。天下闻名  相似文献   

17.
吃茶之益     
茶叶是全世界人民普遍爱好的一种饮料。我国利用茶叶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了,开始作为药物,以后发展为日常的饮料。《神农本草经》中就有:“神农赏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记载。以后东汉华陀所著《食论》、唐代《本草拾遗》、明代《茶谱》等古书中都有关于饮茶功效的记载。人们常提到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叶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了。茶叶如此广泛的被人们所利用,不仅它可以止渴和丰富人们的生活情趣,  相似文献   

18.
陈宗懋 《学会》2002,(4):12-15
茶是世界上消费量仅次于水的一种饮料.日均世界消费量30亿杯.本世纪以来,世界茶园面积、茶叶总量和茶叶出口量有了很大的发展.本文就世界茶业和茶叶科学的发展及存在问题作一概要评述.  相似文献   

19.
安化作为"中国黑茶之乡",具有丰富独特的黑茶文化和旅游资源。融合黑茶文化与旅游产业并探索其发展对策,对打造安化黑茶品牌、提升黑茶战略地位、提高安化旅游知名度和拉动区域经济发展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对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动力的理论分析,结合安化黑茶现有的文化旅游资源和发展现状,针对性地提出黑茶产业的若干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0.
正茶,世界第一大饮料,与咖啡、可可并称为世界三大饮品。尽管随着世界文化的不断融合,源自西方的咖啡文化正在不断东渐,但在中国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时代朝气的土地上,茶的老大地位是永远无法撼动的。我们祖先在发现了茶这一物质财富的同时,还创造出了绚丽多姿的茶文化。英国的世界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说:"茶是中国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