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输入"与"教育自觉"是中国教育发展史的两个关键词,如果把"教育输入"比喻为教育发展的"明线",那么"教育自觉"则是一条"暗线",二者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清末以降,面对西方列强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入侵,中国教育"自觉"意识迅速萌发,并用于指导"教育输入"——标志着近现代教育"中国梦"的启程。"教育自觉"萌发后,多维度地规范着"教育输入"活动。在"教育输入"视野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教育自觉"的系统化趋势逐渐明显,呈现出"教育思想自觉——教育输入自觉——教育制度自觉——教育实践自觉"的立体发展态势。同时,"教育自觉"的水平提高推动着"教育输入"的发展。虽然起步期的"教育自觉"显得相对稚嫩,但并不削弱其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研判教育形势,丰富教育内涵,拓展教育途径,创新教育方式。深入广泛地开展五色教育,即"红色"爱国主义教育"、绿色"生命教育"、金色"赏识教育"、白色"网络道德教育和"黑色"警示教育,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工作的吸引力,让思想政治教育绽放出"五彩光芒"。  相似文献   

3.
"教育是什么"与"什么是教育"是两个不同的命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其做出区分.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讲,"教育是什么"探讨的是教育概念的内涵,揭示的是教育的本质,而"什么是教育"则讨论的是教育概念的外延,即概念的适用范围;从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的角度来讲,"教育是什么"蕴含着人们对理想教育的追寻,而"什么是教育"则是对教育现实的反思.只有清楚二者的区别,才能把握教育本质,警惕大量"非教育"及"反教育"行为,从而使教育实践向"本真意义上的教育"逼近.  相似文献   

4.
<正>一、"三生教育"创新教育理念1.整体性教育"三生教育"是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排斥教育单一的工具性,倡导"教真育爱"的教育本真。"三生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的力量,包括社会、家庭、学校和同学之间的教育,相互作用和科学行动,使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发挥教育功能。"三生教育"不是生命教育、生存教  相似文献   

5.
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开发学生潜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多年来,各地开展的"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和谐教育"、"挫折教育"、"主体教育"、"创新教育"、"特色教育"等等教育教学的研究工作,都针对现行教育中存在的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弊端,在有关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了有益的研究与尝试,不同程度地推进了素质教育的实施.  相似文献   

6.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发展存在误区,表现为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的"倒错";农村教育结构目的"混乱";农村教育内容方式的"空洞";农村教育社会环境的"去农化"。农村教育发展误区潜藏着巨大危机,使得农村教育"发展"中"败退"和农村经济"增长"中"虚无"。为摆脱农村教育发展误区和消解其危机,需回归"以人为本"的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确立"主体需求"的农村教育服务体系,构建"文化个性"的农村教育互补机制。  相似文献   

7.
教育研究是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统一,描述教育现象、解释教育行为、改进教育实践是教育研究的三项基本功能。描述教育现象即回答教育"是什么"、解释教育行为即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以及"何以如此",改变教育实践则需要回答教育"应该怎么做"。"是"属于理论理性,"应该"与"做"属于实践理性。长期以来,教育研究在理论的层面仅回答"是"的问题,面对纷繁复杂的教育实践,不能满足实践者对"应该"与"做"的迫切需求。因此,教育研究需要从理论理性上升到实践理性,从对"是"的认识延伸至对"应该"与"做"的全面把握,实现与教育实践和谐、理性地统一起来,构建出真、善、美的理想的教育客体,从而提高教育研究质量,提升教育实践品质。  相似文献   

8.
郑文姬 《文教资料》2008,(33):209-210
新时期高校"两课"教育要坚持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必须深入探讨"两课"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在"两课"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模式和方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等方面进行教育创新,提高"两课"教师的素质,从而提高"两课"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西方哲学以分别之法将"存在"分立为"在"和"在者",其中"在"是对本体思考与努力的回答。教育本体问题是要认识教育其他问题而面临的首要问题。作为"在"与教育联姻的教育之在,应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认识其三重内涵:在追问教育终极存在的过程中,谋求每一历史时期教育世界的统一性;追求教育终极解释的过程中,获得每一历史时期教育知识的统一性;追寻教育终极价值的过程中,寻求每一历史时期教育意义的统一性。教育之在自我批判的独特意蕴体现在追求"教育之真"、"教育之善"、"教育之美"和认识"教育之人"之中。因此,通过寻得"教育之真"、审视"教育之善"、实践"教育之美"和正确置位"教育之人"可以实现教育自身追求。  相似文献   

10.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中,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核心,他认为应当"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  相似文献   

11.
刘京海 《上海教育》2012,(28):46-47
关于"保底"教育教育是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人,因此人类需要培养进入社会所需的最基本素养的教育,此种教育可以称为"保底"教育。缺失了"保底"教育,学生就无法适应社会。目前,我国的教育可以说已经充分做到了"保底"教育,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学校基本都是采用班级授课制,这种授课制有利于达成"保底"教育的目标。比如,在班级授课制下,接受教育教学的学生面广,与世界的"平民教育"的发展趋势相适应;学  相似文献   

12.
分析大学生"中国梦"主题教育的主要内涵及其开展意义,并提出开展大学生"中国梦"主题教育的措施。研究表明,大学生"中国梦"主题教育主要包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3部分内容。在大学生中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可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步入新的台阶,为实现"中国梦"输送高素质的圆梦中坚力量。高校可通过形成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的长效运行机制,推进体现"中国梦"主题教育的校园景观文化,推动贴近"中国梦"主题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及组织融入"中国梦"主题教育的校内文娱活动等措施深化主题教育的开展。  相似文献   

13.
《生活教育》2014,(21):43-43
正为了彰显陶研特色,促进一线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生活教育》主要栏目"感悟生活教育"、"生活教育案例"、"生命教育"、"教育评论"、"教育随笔"、"生活作文"、"心理热线"、"亲子教育"、"名校风采"、"教育名家"、"域外教育"及教育教学类论文(含"课程与教学"、"教育管理"、"学前教育"、"教师发展"等子栏目)面向全国广大教育工作者、学陶研陶者、家长和关心教育的公众诚挚征稿!同时欢迎名家、大家赐稿!一般投稿信箱为:shjy1934@126.com;教育教学类论文投稿信箱为:  相似文献   

14.
邝红军 《师道》2011,(5):56
缘起:教育是"长善救失"和"长智救愚"的工作。因为爱教育,更爱思考教育,又想把这种爱和思考记录下来,因此有了"教育在线"这个独立博客。设置的主要栏目有"教育哲学""教育政经""教育智能""教育研究"和"教育评论",意在"培养聪明的好人"。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有关"教育特色"或"特色教育"的提法常常充斥着我们的眼球。"特色教育"到底给教育带来了什么?这是所有教育者,特别是学校教育的管理者应该仔细反思的问题。笔者并不反对特色教育,但特色教育并不是简单地在"教育"一词之前加上动听的修饰语。或许是由于当前教育的"特色"太多,使得教育的"本色"模糊不清。  相似文献   

16.
谢宇 《成人教育》2021,41(6):26-32
"老有所为"是我国积极老龄化政策的核心目标之一,也是应对老龄化社会问题与挑战的重要举措.新时代赋予了"老有所为"新的内涵.老年教育既是赋能"老有所为"的基本途径,又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老年教育赋能"老有所为",关键在于完善教育支持环境,构建"老有所为"教育基础;确立"老有所为"教育新理念,凸显"老有所为"教育价值;重构教育结构形态,实施"老有所为"精准教育;创新教育资源,增强"老有所为"教育效能;拓展服务平台,延伸"老有所为"教育空间,从而有效担当老年教育的时代责任和使命,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  相似文献   

17.
如何正确认识"奥数"的教育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内学者关于"奥数"教育价值的分析主要存在3点不足:泛化了"奥数"的教育价值,混淆了"奥数"教育价值与教育功能,忽视了"奥数"教育价值与教育目的的关系.这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奥数"教育的实践效率.  相似文献   

18.
教育行政伦理教育研究具有鲜明的学科复合性特征,其学科复合性特征集中体现在以下四组内涵关系中:"教育"与"伦理"的关系、"教育行政伦理"与"教学伦理"的关系、"教育行政伦理"与"行政伦理"的关系、"教育行政伦理教育"与"教育行政伦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爱国主义教育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国的公民教育的现状是爱国主义教育旗帜高扬,公民教育的其他内容却显得乏善可陈。本文从"爱国主义教育"与"公民教育"的关系出发,探讨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背景下的"公民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雅斯贝尔斯以"生存论"反思教育的认识论基础,以"精神陶冶"重释"教育"的内涵,以"本真教育"重建教育的实践形态,使教育认识论陷入深刻的理论危机,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生存论"教育哲学。总体而言,雅氏教育哲学既存在诸如"虚玄的理论基础"、"过度的理论批判"等局限,又随处闪烁着熠熠生辉的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