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苏东坡信仰佛教,一次与方丈论经,坐于蒲团之上,相论许久。  相似文献   

2.
文如其人,言为心声,本文通过考察贬官士人之作品和言语,窥视士人贬官后的一般心态,重在揭示其心态变革中的痛苦历程及其文学表现;通过描述古代贬官士人随命运变化而或喜或忧的心路历程,透析其在理想和现实中窘迫、奔突、异化与自省的痛苦求索和精神裂变,进而揭示贬官文学的某些历史特性.  相似文献   

3.
“庄骚”合称是古代文学作品中常见的现象。明以前,多着眼于艺术文章之同,而其后,始多言其思想感情之同。明清之际,陈子龙等士人把超脱此世的情怀与忠国之情、怨世之心相结合,赋予庄骚合称新的时代内涵,也体现了易代之际士人的特定情感心态。  相似文献   

4.
正我们祖上几乎每一辈人都会出一个嗜赌成性的败家子。到了我外婆那一代,不幸轮到了我外公。据外婆回忆,当时破草屋里的一切家私被变卖得干干净净,只剩一只木箱一面铁锅和五个碗。此外就只剩贴在竹篾墙上的观音像及画像下一只破破烂烂的草蒲团。连全家人冬夏的衣裳都被卖得一人只剩一身单衣,老老少少全打着赤脚。  相似文献   

5.
魏晋时期士人的个性自觉,引发士人对于情的高度重视,以及在多变而凶险的政治环境下的特立独行,导致甚深的孤危意识,于是而渴慕知音,倾情友谊,伤悼友人。曹植、嵇康等人作品中的诸多文学意象亦鲜明地体现出友情于士人之重要意义。友情成为古代诗文中的重要内容,即从此时期开始。  相似文献   

6.
苏轼的诗词创作扎根于自己的生命体验,可以看成是自传式的创作,其作品中体现出来的佛禅智慧融入了自己跌宕起伏的生活体悟。苏轼通过攫取佛禅智慧的内在精神以充实、完善自己的思想境界。苏轼之所以超然于生命的困境之上,主要得益于佛禅智慧的馈赠,并因此成就其为后世士人文化身份的楷模。  相似文献   

7.
苏东坡信仰佛教,一次与方丈论经,坐于蒲团之上,相论许久. 方丈说:"我在你的眼里是什么?"苏东坡说:"方丈你在我的眼里是一堆牛屎."方丈微微一笑,说:"施主,你在我眼里是一朵花."  相似文献   

8.
苏东坡信仰佛教,一次与方丈论经,坐于蒲团之上,相论许久. 方丈说:"我在你眼里是什么?"苏东坡说:"方丈,你在我眼里是一堆牛屎."方丈微微一笑,说:"施主,你在我眼里是一朵花."  相似文献   

9.
士人阶层在中国古代的政治中起着重要作用.但东汉后期由于外戚、宦官专权,发生了两次“党锢之祸”.在党锢之祸中,士人受到严重打击.结合史料对党锢之祸中的士人作进一步分析,认为体现士人的心态及政治态度主要有:英勇的斗争精神;积极的参政意识;忧患意识;高尚豁达的情操;自保的心态;无奈的心声.  相似文献   

10.
元散曲作品中山水之景集中表现了士人们复杂的情感和审美情趣,体现了山水观念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11.
高艳秋 《文教资料》2014,(31):86-89
“文气”一说是我国古典文学批评领域内评价文章的重要标准,文气充沛的文章更为人所称道。南宋公文受时代风气与社会环境的影响,整体来说,呈现出文气充沛的特点。南渡之初,民族危机严重,士人多慷慨陈词、力主抗战,出语峻急,文气激扬;隆兴和议、嘉定和议,士人义愤填膺,不平之气充盈其间;南宋末年,国家岌岌可危,忠烈之气充斥天地,士人的一腔热血终化为慷慨悲歌之作。  相似文献   

12.
元散曲作品中山水之景集中表现了士人们复杂的情感和审美情趣,体现了山水观念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13.
从古至今,政局的变化往往最先在士人心中引起震动,这种震动又往往通过作品得以记录和传达.东汉末年,社会黑暗,政治腐朽,加之党锢之祸的影响,士人们的心态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从崇奉儒学到背弃传统;由关注社会到关注自身;从追求不朽到及时行乐,这种变化在<古诗十九首>中留下了鲜明的印记.  相似文献   

14.
苏东坡信仰佛教,一次与方丈论经,坐于蒲团之上,相论许久.   方丈说:“我在你眼里是什么?“苏东坡说:“方丈,你在我眼里是一堆牛屎.“方丈微微一笑,说:“施主,你在我眼里是一朵花.“……  相似文献   

15.
《贾奉雉》是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中的小说名篇之一。作者以荒诞的笔调述说着一个士人的故事,其实也借此揭示了一代士人的精神遭遇。传统士人品格与八股文化人格的两难选择,自我拯救的努力与精神逍遥的无奈,构成了作品的思想深度。作者以泣血的哀感寻求灵魂的安顿;同时又以凛然的风骨探寻着自身的文化归属。而贯穿全篇的隐喻结构,使作品的...  相似文献   

16.
魏晋士人之"啸",是魏晋风流的一种行为符号,也是一段难以逾越的生命高度。试图从魏晋士人习尚的文化角度、魏晋士人特有的对自然的热烈追求与向往及其"啸"对后人的影响方面来探究之,以窥视魏晋士人风情。  相似文献   

17.
魏晋士人之"啸",是魏晋风流的一种行为符号,也是一段难以逾越的生命高度。试图从魏晋士人习尚的文化角度、魏晋士人特有的对自然的热烈追求与向往及其"啸"对后人的影响方面来探究之,以窥视魏晋士人风情。  相似文献   

18.
汉晋之际,士人冲破礼教的束缚,个体进一步自觉。与士人个体自觉相同时的,是士人对于生命之累的特殊体验。此种生命之累,表现为生死之累、情累、所遇之累及物累等方面。对于生命之累的体验和面对,是理解汉晋文学、艺术及思想转变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19.
粤西士人尤其是清代粤西士人在诗学评论上多有放眼全国之举,如临桂况澄、藤县苏时学、灵川朱龄诸人都有论诗作品。粤西士人又多论本域诗人之作,能切合其身世概括其特点,最著名的如临桂廖鼎声《拙学论诗绝句》一百九十八首。古代粤西士人多有提出诗学理想者,如五代时七星山道士石仲元提出"象丽而言达",平南袁钰(醴庭)提出"气平心自平",苍梧钟琳提出显示真性灵,等。清末临桂词派"重、拙、大"的词学理论达全国最高水平。而从外籍士人在粤西创作的诗歌的"序"中,我们又可以看到粤西这片土地给予诗歌创作多么大的滋润。  相似文献   

20.
就士人群体生存之道而言,不仅仅受其社会经历、知识结构、生存环境等影响,还基于传统道德原则、明清社会变迁及区域社会环境等作出适应性选择。山东士人群体也在上述诸种因素综合影响之下,其生存之道展现出多样性。有些士人坚守忠孝仁义之理念,不向权贵低头;有些士人则舍弃道德原则,选择寄生性的生活;还有些士人不满足于现实生活的羁绊,崇尚自然,追求朴真,以隐逸来摆脱尘世的浊与俗。凡此诸种适应性选择,均是处于不同层次之士不同价值观念的体现。但是,仁义礼智信作为士人传统价值观,依然构成其生存之道的主流,并与其他非主流观念不断整合并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