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陶渊明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时年过不惑,已决意归隐,这句话好像是自己给自己寻找归隐的根据,用这句话把自己的仕进之路"堵上",然后便开始心安理得的归隐生活了。从入仕到归隐,前后十多年,陶渊明身心饱尝苦痛。为了消解这种苦痛,归隐是陶渊明似乎唯一可做的选择了,回到山林自然,本性释放了,心灵的苦痛也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之前的隐士虽已有零星的诗歌创作,但他们多为坚守儒家"穷则独善其身"教义的苦隐者,尚未出现真正把归隐生活和诗意人生相结合的"隐逸"诗人。陶渊明则是第一个把归隐生活与诗歌创作、诗意人生相结合的诗人,陶渊明则在归隐之后,他的精神寄托主要在做诗。陶渊明在诗歌的世界中,构筑了一个诗性的精神城堡。陶渊明归隐于诗的生存样态,为他以后的士人提供了一种精神范式。  相似文献   

3.
魏晋时代是一个政权更替频繁、动荡不安的时代。陶渊明以其平淡自然质朴的风格开辟了诗歌题材的新领域,他对自然的追求和理解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可以说归隐将他推向了文学的殿堂,成就了他的艺术人生。而陶渊明归隐的原因和动机也是后人迷惑、探求的,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舍弃来自不易的县令,而选择归隐呢?本文从陶渊明的思想性格、为官中的自我矛盾和田园诗歌中一一探究。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初中教材中的重要古代作家陶渊明的归隐原因作了一些解读,因为作者个人认为只有正确理解陶渊明的归隐原因,才能正确理解陶渊明,才能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对陶渊明的归隐原因理解,本文从外部原因和内在原因作了一些探讨,以此想说明,陶渊明的归隐是他在那样的社会环境和自己的人格操守下的必然选择,而并不仅是大家一直认为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相似文献   

5.
《归去来兮辞》是晋陶渊明的述志作品。着重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与鄙视.赞美了农村美好的自然景物和安适的田园生活.显示了他归隐的决心。初读时,总觉得是抒写陶渊明的“归隐”之乐.总觉得“归隐”后的陶渊明是一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舍之翁,闲适之祖”。而今细细咀嚼.走向田园的诗人寄情自然却未忘怀世事,猛志常在,并非久久地悠悠然。  相似文献   

6.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抉绝官场、归隐田园的宣言。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最深刻的哲学思考,陶渊明真正的平凡和独特在归隐之后。他的胸襟气韵、人格涵养使他的生命更成熟、更具哲学魅力。陶渊明也因此成为一个典范,以自然真淳的人生追求、躬耕自给的生活选择、松菊诗酒的淡泊之境,为后世建立了“真隐”的风范。  相似文献   

7.
在儒释道开始合流的时代,陶渊明的"纯孺"思想显得曲高和寡,而在动乱时代的诗人,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生观,从而陶渊明毅然地走上归隐田园之路.归隐后的生活虽并不总是美好,他的心境有时也并不平静,然而,陶渊明终究是过上了适性的生活.归隐田园是他获得内心平静的无悔选择.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追求的理想生活是符合人性自然状态的 ,那便是物质的富足与精神的自由闲适。他出仕是为了博取怡养性情、享乐人生的雄厚的物质资本。陶渊明决定彻底归隐时的心态很复杂 ,归隐后的田园生活并不那么美好 ,陶渊明只能以古圣先贤和委化任运来安慰自己了。他的一生是无奈的  相似文献   

9.
对于陶渊明出仕及归隐的原因,研究者虽不乏其人,看法却基本一致。陶渊明出仕,不少研究者持"为贫而仕"的说法,而他的归隐,则被认为是"不为五斗米折腰",即不向权贵低头,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结果。这里作者对陶渊明的"贫"提出疑问,进而对"为贫而仕"提出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从事田园诗创作的诗人。他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不仅劝勉农民勤力耕种,而且亲自参加劳动,以诗歌表现劳动之甘苦。他怀有济世壮志,但囿于黑暗的社会现实,只能归隐田园。在对壮志的坚守和对"自然"状态的追求中,陶渊明最终成就了自我的"真"。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是中国一千六百年前久负盛名的归隐诗人,亨利·大卫·梭罗则是美国十八世纪超验主义思想代表作家、哲学家。二人虽不同国别,生逢不同时代,但都以隐逸而被誉为千古名士。二人都钟情自然,归隐世外,又有着相似的生活观,价值观和自然观,这就激发了对二者作品的比较文学批评。该文试图从三个方面探讨陶渊明与梭罗在自然观上的共通点:对自然的热爱,对归隐的理解,以及自我实现的方式。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是中国一千六百年前久负盛名的归隐诗人,亨利·大卫·梭罗则是美国十八世纪超验主义思想代表作家、哲学家。二人虽不同国别,生逢不同时代,但都以隐逸而被誉为千古名士。二人都钟情自然,归隐世外,又有着相似的生活观,价值观和自然观,这就激发了对二者作品的比较文学批评。该文试图从三个方面探讨陶渊明与梭罗在自然观上的共通点:对自然的热爱,对归隐的理解,以及自我实现的方式。  相似文献   

13.
从陶渊明的多次入仕、从其归隐后诗文体现出来的思想来看,陶的归隐乃是不得已为之,是社会不能见容的结果,是理想不得伸的转向.陶在归隐后,仍念念不忘"樊笼"般的社会,仍渴望知遇贤主明君,希望自己的大志能得以伸展.由此可见,陶渊明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隐士.  相似文献   

14.
建构人生的自然──从个性因素看陶渊明之归隐二题裴登峰自从钟嵘提出陶渊明是“隐逸诗人之宗”之说后,关于他的出仕与归隐的探究就一直歧异纷呈,仁智互见。概括地说,对陶渊明出佳的基本动因或真实原因的讨论大致有两种看法:一是因家贫,为口腹。二是同其他众多的古代...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一百多首诗中方位词"东"出现了十九次,除了表现田园生活实际上的地理方位还有泛指的含义,其中包括代指建业一带,结合陶渊明的一生可引申理解成政治、仕途。此外还有表现时光易逝的哲学含义。但是这些诗中政治无处不在。无论是归隐之前的徘徊还是归隐后对于政治的关心都可以看出陶渊明的陶渊明的"隐"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隐",并不赞同传统观点认为陶渊明的隐退仅与魏晋隐逸之风有关。  相似文献   

16.
新论长廊     
也谈陶渊明的归隐思想巫大成在《韶关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撰文认为,从形式上看,陶渊明是个隐逸之士,但实质上,他并没有归隐,确切地说,他是“归田”,因为归隐应该是与世基本隔绝,而陶渊明是从官场退隐到农村,是从狭小的官场投身到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是从上层社会逐渐接近下层社会,这对官场来说是“隐”,对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来说是“归田”、“返自然”,而且他仍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命运,这恰是他与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别具一格而举足轻重的人物,是田园诗的鼻祖,出生在政治动乱的年代。在官场上他三次入世又三次归隐,尔后留下了一些自然质朴,耐人寻味的佳句。就他的归隐原因作一点浅显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作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隐士之一,但他不是从一开始就选择了归隐。在归隐之前他经历了几次入世,在入世与归隐之间流离的他最终归隐,本文从外在因素对陶渊明的入世和归隐的影响为切入点进行研究,认为在当时多种思想的碰撞以及社会环境下对陶渊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致与走向归隐,但在归隐中又以儒家文化作为立身之本。  相似文献   

19.
论《桃花源记》与陶渊明的归隐体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一般都认为<桃花源记>反映了陶渊明"乌托邦"的社会理想.然而,从这篇散文中,我们还能看出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对归隐的体验.在写作年代上,<桃花源记>写于陶渊明对归隐已深有体会的晚年;内容上,字里行间流露着他对归隐的感受;此外,其朴拙平淡的表现手法也反映出他朴素的田园隐逸生活.可以说,<桃花源记>正是他归隐体验的艺术概括.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与苏轼《和陶饮酒二十首》均为五言古体诗,风格平淡自然,都表现出自然任真的情怀。但《饮酒二十首》是陶渊明已经辞官归隐的情况下创作的,大多是对田园生活的赞美,而《和陶饮酒二十首》则创作前后,苏轼仍在朝为官,处于"半仕半隐"的外任生涯,因此其诗主要表现的是苏轼在出世与入世之间的矛盾与无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