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沈佳佳  张琦 《考试周刊》2014,(31):21-23
意象图式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利用此理论分析中国古诗的英译文,可以进一步提升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水平。本文以意象图式理论为基础,选取古诗《静夜思》的不同译文为研究对象,从意象图式是语域的一种,静态与动态本质,以及意象图式的转变三方面,解析《静夜思》及其英译文的意象美,为中国古诗的翻译和欣赏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2.
杨柳最早进入诗坛是在作为中国文学源头的《诗经》里,《诗经·小雅·采薇》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菲菲。"由此掀开了中国古典诗词中"杨柳"意象的先河,在此之后,杨柳在历史的演变中逐渐被人们注入更多的情感与精神,杨柳也成为了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典型、最广泛、最动人的意象之一。古诗人常常把杨柳外在的形态与日常的生活相联系,开发出杨柳的一系列表现生活的意象,或是用以写日常生活中的各色人物,或是写人的生活态度。一.杨柳的美女意象杨柳枝条纤细苗条,柳叶瘦长微翘,这些都与美妙女子的身材、眉毛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几首美国意象诗和中国古诗中的意象对比赏析,分析了意象诗的主要特点以及与中国古诗中意象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4.
帕尔默语言学是一种以意象理念为核心的语言文化理论,并能有效应用到与语言文化相关的众多领域,而古诗是语言的精华,意象则是诗歌的灵魂,因此意象在古诗中随处可见。酒在中国文人的心目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并在许多古诗中借用酒的意象来传达作者的情感。本文将从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分析古诗中酒文化,并以其意象理论为基础探讨这些古诗中酒意象的传达。  相似文献   

5.
古诗的物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这样的物象也就是意象.意象在古诗中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以意象群的形式出现的,有时出现的是几组意象,这些意象群的叠加就构成了古诗的意境.  相似文献   

6.
从语言与文化的角度对中国古诗意象的转译进行研究是文化意象研究的重要途径。由翻译的本质及人类文化审美的共性可知古诗意象的可译性。同时,通过分析中西语言表达的差异及文化中审美情感表现的差异可得出古诗意象转译的局限性。因此,跨越文化差异在意象转译中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艺术把一种情趣寄托在一个意象里,情趣离意象,或是意象离情趣,都不能独立。”(克罗齐语)“情趣”和“意象”相契合无间,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就是诗的境界。朱光潜先生说:“无论是欣赏或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这里‘见’字最要紧。”见到诗的境界,就是把诗描绘的意象呈现于心中、眼前,然后以情悟情,以心契心。细读《语文课程标准》各学段古诗教学的目标要求,可以望见“大体把握诗意”是学诗的基础,“想像情境,体会情感”即见到诗的境界,是学诗之关键和目标。  相似文献   

8.
黄永亮  林洁华 《宜春学院学报》2012,34(5):119-121,152
意象在汉语古诗的创作和鉴赏中有很重要的地位。汉语古诗中的意象经常在英语译文中被遗漏,或被改写。结果使原诗由含蓄变得浅白,改变了意象在原诗中给读者的感观效果,削弱了诗境,并最终没能很好地传播蕴含在古汉诗中的中华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诗是中国文学的精华,是中国文化的结晶。文化意象是诗歌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出在古诗英译中出现的文化意象错位,从文化视角探讨英译中文化意象的解读与重构,揭示这一视角下诗歌翻译研究的独特性和显在优势。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诗歌与中国新诗都注重意象的运用,中国新诗也常常借用古典意象来表达诗人的情思。新诗中古典意象的运用遵循古诗的审美原则,然而在意象的内涵、作用以及用法上却又与古诗的意象有所不同。新诗中的古典意象与古诗中的意象相比,不重视固定意义而重视彼此间的联系,不追求“立象以尽意”而追求“具体化的感觉”,不从“兴象”中显现“隐”的含义而用词语对意象进行限制。  相似文献   

11.
汉语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当前语境下中国文化外译的重要内容之一,而选择何种翻译策略以及相应的翻译方法以更好地促进汉语古诗英译则是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考虑的问题。汉语古诗英译策略体系主要包括易化、多样化和简化三大翻译策略,其中简化策略包括概括法、释义法、替换法、节略法和增添法等五种方法。本文聚焦简化策略中的增添法,首先指出增添法的内涵,进而结合汉语古诗英译语料,从名词意象增添、形容词意象增添、动词意象增添以及短语或短句意象增添等四个方面对增添法进行阐释,最后对译者使用增添法的原因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2.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具体物象的运用是诗人达到其以诗传情之目的所常用之手段。由于意象所蕴含之民族独特性,或许目的语中存在其对应物,然则翻译实践中却很难实现其真正对等。本文着重援引中国古诗英译的一些译例对古诗英译中就此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探讨,以期对文学翻译初习和爱好者有所启示思考并予以共勉。  相似文献   

13.
针对当前诗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本文提出意象捕捉法,旨在拯救诗歌的衰亡局面和恢复古诗的文学地位.文中首先分析什么是意象、意象捕捉,接着论述意象在古诗教学中的三个作用.  相似文献   

14.
《古诗十九首》作为古诗文本的代表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历来诗人对其评价极高,其原因之一在于意象的运用.在艺术形式上,《古诗十九首》通过运用意象对后世诗人创作五言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建安之杰”的曹植就是一例,文章通过分析曹植后期诗歌在意象方面对《古诗十九首》的继承接受,力求达到对二者风格和艺术形式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诗歌的境界是意象的世界,在古典诗歌阅读教学中,从意象的角度解读古诗作品,是有效的教学切入点。引导学生把握古诗意象的递相沿袭性特征,探讨诗歌意象选择的群体和个体性特征,体味揣摩诗人意象选择所产生的美感效果和整体把握意象的组合关系,不仅可以准确地理解诗歌的内涵,避免无谓的误读,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确立古诗阅读教学整体把握、强调熏陶的理念,达成审美化、创新性阅读。  相似文献   

16.
针对当前古诗"独立无序"的组篇现象与"重意思轻意象"的不当教学方法,尝试梳理建构研究主题类化的古诗课程资源,实现课程资源集聚型群组,通过"意象切入""意象捕捉""意象营建"的研究路径,让古诗的学习走向"言""意""象"三者的圆融共生,从而提升学生对古诗的审美情趣,在成长中植下中国诗词文化的种子。  相似文献   

17.
比较研究法是探讨“意象”在中西诗学中的内涵及其演变的可行方法。在对“意象”内涵进行历史性描述之后,分析了意泉在中西方诗歌创作中的审美作用及表现形式,由此展示“意象”一词在中国古诗与西方诗学中的差异,着重体现其与西方意象派所指意象的差异,以此充分体现中国古诗意象内涵的深刻性与独特性。  相似文献   

18.
中心意象结构法在《桃花扇》与《青鸟》两部作品中都有体现。本文通过对比两部作品中的两个中心意象---“桃花扇”和“青鸟”,结合文本,阐述两个中心意象在艺术结构、思想内涵和文学意蕴上起到的不同作用,从而进一步探讨“中心意象结构法”在文学作品中运用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19.
目前学界不少人认为,中国古诗启发庞德发起了意象主义运动。事实上,意象主义是对维多利亚末期浪漫主义的反叛,是师法希腊诗歌等诗歌传统而来,是承袭法国象征主义而来。经1909年的休姆-弗林特团体,意象派诞生于1912年春天或初夏。庞德推出理查德·阿尔丁顿、H.D.(希尔达·杜利特尔)的希腊主题意象诗,提出他的意象派诗歌理论,躬身于意象派诗歌创作,其理论及创作受到希腊诗歌、日本俳句等诗歌传统的影响。次年9月,庞德初遇中国古诗,在翟里斯的英文译诗中挑选并改译出四首具有希腊诗歌、日本俳句风格的意象诗;1914年底,庞德译出《华夏集》,才真正体现出中国古诗的影响。因此,庞德发起意象主义运动并非受到中国古诗的启发或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最大障碍在于意象的传达。文章拟以翻译的语义对等原则为视角。并结合经典的古诗译例来探讨该原则指导下的古诗意象翻译策略。笔者初步总结出古诗意象翻译的三大具体策略:保留原诗意象:替换原诗意象;省略原诗意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