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史峰 《广东教育》2006,(12):29-30
有一次.我去一所村小听视导课。执教教师讲的文章是杜甫的《绝句》.应该说这位老师讲得挺好,带领学生将诗中的意境体会得入景入画。在讲课中,有个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老师,诗中为什么写成‘两个黄鹂鸣翠柳’?小鸟前面的量词应该芟是‘只’呀.‘两只黄鹂鸣翠柳’才对吧?”  相似文献   

2.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苏教版)第十三课《早》里写道:“我忽然明白了清香的来源:是蜡梅花。”文中还有多处出现“蜡梅”这个词。当我上这课时,在黑板上板书“腊梅”这个词时,学生们立即向我指出:“老师,您写错了,课本上是虫字旁的蜡。”于是,我向学生解释:“腊梅是一种植物,它冬季开花,腊指农历十二月,符合这个意思。而且文章开头交代去参观三味书屋的时间正是在酿雪的天气里,应该是腊梅。”课后,我把这一问题提出与其他老师探讨,有的老师与我的看法一致,而有的老师则认为应该以课本为准,理由是与教材配套的一些教案及参…  相似文献   

3.
教学《瑞雪图》这一课,可在课前互动中先围绕“雪”的主题,让学生用词句形容雪,诵读写雪的诗词,演唱写雪的歌曲,激起学生的兴趣.展示学生丰厚的知识储备,为课堂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与情感基础。  相似文献   

4.
让学生默写杜甫《登高》中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竟有一半学生将“萧萧”写成“潇潇”,这让我很是吃惊,这两个词怎能分辨不清呢?《现代汉语词典》上说“萧萧”形容马鸣声或风声,“潇潇”形容刮风下雨或小雨。于是我对学生解释:“无边落木萧萧下”即无边无际的枯叶在萧萧秋风中纷纷落下,“萧萧”形容风吹树叶的声音,《登高》中并没有写雨,  相似文献   

5.
方明 《江西教育》2002,(6):24-24
寓教于乐”聚规律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熔语言文字,音乐绘画,情理趣味等于一炉,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方法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和谐生动的课堂气氛,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应该如何运用“寓教于乐”的方法进行教学呢?1.借助自我表演表演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可以对所学知识产生直观的记忆,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知识。朱熹说:“读书比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其味也。”为了学生能“从容咀嚼”课文,我把学生分成小组,指导他们将《一碗阳春面》《项链》《守财奴》《鸿门宴》等课文编写…  相似文献   

6.
说来惭愧。在我撰写《中学语文老师惹谁了?》(《中国教育报)2005.12.8),回应徐江先生对于中学语文的一系列批评时,竟尚未拜读徐先生发表在《人民教育》2005年9期的重要文章《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批判》;而我在文章中现身说法.以自己的辛苦恣睢为同行请命时.也尚未读到网上援引的徐先生“我从不通过体察甘苦来探讨学术问题”的声明。  相似文献   

7.
李孜文 《学语文》2010,(6):42-42
偶然读到了李白《将进酒》中的那句“朝如青丝暮成雪”.我不禁赞叹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竟能够淋漓尽致地体现在描绘颜色的词语上。即便是黯然的“黑”,用“青”替换后也不免也焕发出一丝高雅脱俗,更具诗意。  相似文献   

8.
我一直以为“雨”只读“徊”。《鹬蚌相争》一文中,鹬威胁蚌说:“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必有死蚌。”学生把“雨”读成第三声,我没有任何怀疑。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高中《生物》第一册在学生学习完植物的向性运动后,安排了“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其目的有两个:一是让学生学会设计植物向性运动实验的方法;二是让学生学会观察植物的向性运动。我的做法是,先引导学生回顾农业生产中常见的一种现象:玉米苗倒伏后,过几天发现又“抬起了头“。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有的同学认为是“光照引起生长  相似文献   

10.
《诗经》时代的“东门”.不只是个单纯的地名.而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象征意蕴的文化代码。其原型意义类似干西方文学中的“伊甸园”。而《诗经》中体现这个文化代码信息的东方“伊甸园”之歌——“东门诗”.主要集中在《诗经》陈、郑二国风中;其诗具有丰富的人文内容,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完整的先秦东方“伊甸园”中青年男女情爱生活的美好画卷。  相似文献   

11.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在“月是故乡明”单元,节选了《诗经·小雅》中一首非常著名的思乡诗一采薇》,诗歌的最后一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课本对“雨雪霏霏”这一词条的注释是:“雪下得很大。雨雪,下雪。霏霏,大雪纷飞的样子”,还专门为“雨”字注音[yù],教师们在讲课时大都是参考该注释为学生讲授的。不仅教材这样注释,而且绝大多数《诗经》选本或注译本也是这样注解的:  相似文献   

12.
看了7月18日《扬子晚报》上的一篇文章《“痛”而后“快”——一位大学教授眼中的南京“高考之痛”》后,我感到很不痛快。在谈“如何评说现行高考制度”时.一开始这位教授说的一番活虽无新意.但还是比较在理的,然而竞没有想到他说着说着,诗性大发起来:  相似文献   

13.
“人的生殖”向来是中国人羞于启齿的话题,人教版《生物学》教材把它设计为七年级第二学期开篇的第二节,而且“赤裸裸地”用彩图画了出来(这是教材的一大进步)。见到课本逼真的“裸体”彩图,学生的反应常常是回避或窃笑。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一内容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正常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我一反过去让学生自学、教师自己逃避这一教学课题的做法,大胆组织学生与教材、与学生和与教师进行对话,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2003年第11期《咬嚼字》中有《小木牌的变迁》一,中有“每天上班路过,见到这块小木牌,我总有被人当头断喝的感觉”一句,这里的“当头断喝”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5.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将内容目标分为四个部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在“实践与综合应用”部分的7~9年级以“课题学习”的方式来进行.“课题学习”是《标准》中最富特色的新增内容,它反映了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求,也为学生提供了进行实践性、探索性和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渠道.数学“课题学习”领域的设置,标志着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需要发生重大的转变.如何搞好数学“课题学习”的教学是摆在数学教师面前的新任务,本结合宁波市2006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数学试卷中的一道压轴题,谈一下这方面的体会,以便抛砖引玉,引起大家的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6.
打开电视机,一个个娱乐节目不由分说地跳到了眼前,而其中的“模仿秀”是我十分爱看的节目。一阵哈哈大笑之后,我想到了我们的教育,其实许多时候,我们也在拷贝,并从中找到了很多的乐趣。[镜头一]一天雨后,学生们在操场上做游戏,一不小心,洋洋把污水溅到了琦  相似文献   

17.
初中《代数》、《几何》中穿插了“想一想”“读一读”“做一做”等栏目。这些栏目新颖别致、富有趣味,对扩大学生知识面、增加趣味性和实践性均大有裨益。尽管这些栏目在教学中不作要求,只供学生课外参考,但将上述的三个栏目中的问题进行改装、拓展为中考题,却是命题的热点之一。因此,有必要提醒同学们注意对课本知识的学习与挖掘。  相似文献   

18.
王乙芸 《江苏教育》2007,(22):23-24
苏教版小语教材四年级下册选人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我不是最弱小的》,选人时对文字作了改动。我在进行这课的教学活动时,有学生质疑:“妈妈为什么不把雨衣给托利亚呢?托利亚也是她的孩子呀!”我认为这个问题紧扣课文中心.可以推动阅读活动的深入开展,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加深对课文中心句——“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的理解和顿悟。基于以上考虑.我抓住这个问题,要求学生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尽管托利亚和萨沙都是妈妈的孩子,但托利亚是姐姐.萨沙是弟弟,所以妈妈把雨衣给了更弱小的孩子——萨沙。学生的思考是建立在妈妈的话——“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上进行的.托利亚和萨沙同是孩子,同是弱小的人,都需要爱护。但两个孩子也有强弱之别,所以妈妈才把雨衣给了萨沙。妈妈面对大雨,面对一件雨衣两个孩子内心所进行活动的描写被省略了。正是文中的这处空白,才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  相似文献   

19.
褚峥  殷慧勤 《现代语文》2002,(11):22-23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一节记:“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历来注家皆以为“白衣冠”乃凶丧之服。其理由有二:一、明知荆轲难以生还,故像送丧那样的送他,制造一种悲壮而又凄怆的气氛,表示生离死别;二、有激励荆轲之意。果真如此吗?我一直持怀疑态度,其理由有二:一、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白色一直是丧服的主色,但不可忽视的是,白色又曾经是中国古代平民的常用服色。《辞海》“白衣”:古代人民衣白衣。《史记·儒林列传序》:“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就是说公孙弘原来是位平民学者出身。“白冠”令…  相似文献   

20.
前几年某省高考作文的抽样调查显示,有40%的试卷出现了“在父母双亡的考验下战胜脆弱”的假话。报载一:武汉市某小学学生以《春天》为题作文。绝大多数学生写春天如何好,而有一学生写道:“春天细菌繁殖旺盛,夏季蚊虫都在这时孳生;春天易流行感冒,春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很烦人;春天冷热不均,忽冷忽热……”结果老师不点名地批评说,有的同学写春天不好,是不听老师讲解,胡思乱想跑了题的结果。古往今来,文人们都夸春天好,说春天不好是动错了脑筋。报载二:牛牛上小学五年级,一天,妈妈下班带了两个小弟弟回家,对牛牛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