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篇:教学内容的思考目前,高校中文系师生所依据的古代文学教材,普遍是游国恩等五教授主编的四册《中国文学史》(以下简称《文学史》)和朱东润主编的六册《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以下简称《作品选》)。这是迄今为止,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广的两部古代文学著作。它倾注了老一辈学者的无限精力与心血,至今仍然是古代文学爱好者必不可少的学习参考书。但是,这两部著作的出版年代距今已整整二十五个年头,过去的研究成果、研究  相似文献   

2.
前人在古代文化典籍的注释上付出了浩繁的劳动,做出巨大贡献。但也不免有千虑一失之处。近20多年来被全国高校采用为教材的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北大编的《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等三种)、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另有刘盼遂、郭预衡主编的《中国历代散文选》等等(以下分别简称为朱本、北大本、王本、林本、刘本),其注释代表着现今的最高水平,但也偶有沿袭前人之误的地方。因为此数种教材使用面广,影响大,且有一般不被质疑的权威性,所以尽管存在很少的疏误,也应引起重视。如何检验注释的正误?历来  相似文献   

3.
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作为高校中文系古代文学课的权威教材,影响很大,但也不免有瑕疵。兹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的注释、解题提出一些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4.
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年版)是至今仍被大学中文系选用的经典教材;而游国恩诸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人民出版社1963年7月北京第1 版)也是建国以后公认的一部反映了时代特色与当时学术成果的文学史教材,所以在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出版前,亦作为大学中文系的教材被普  相似文献   

5.
教读《诗经》过程中,为广闻见,自不免多事涉猎。除研读传统注疏外,对社会影响较大的选注、译注本,如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的《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后简称《资料》),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后简称《作品选》),林庚、冯沅君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后简称《诗歌选》),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后简称“王编《古汉》”),郭锡良等先生编写的《古代汉语》(后简称“郭编《古汉》” ),程俊英先生出版的《诗经译注》(后简称《译注》)诸书,由于注释者们功力深厚见解多有可取,自也在研读之列。然受益之同时,触类难免旁骛,间有所得,即笔之于册,今稍事整理以公诸同好,聊博方家之一粲。  相似文献   

6.
教材(2002年11月第2次印刷的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辞海》(1989年版缩印本)、《古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杜2000年出版)、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杜1989年出版.以下简称朱编)、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1989年出版.以下简称郭编)等书。  相似文献   

7.
一、“固也”的“固”该作何解? “固也”一句,有的注本干脆避而不注(如刘盼遂、郭预衡主编的《中国历代散文选》),新旧课本和教参都注译为“本来是这样”,《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和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分别注为“历来这样说的”、“向来如此”。按之于原文,均捍格难通。这可以从两个角度加以讨论。第一,从表达惯例看。这些注释中都有“这样”或“如此”的字样,要知道,古人写文章,若需说“本来是这  相似文献   

8.
前言 (一)教学要求: “中国古代文学”是把“中国文学史”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有机地综合在一起的学科,是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依照历史的顺序,阐述中国古代文学的渊源、发展变化及其主流,分析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一些主要的作家、作品。使学生较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过程,提高阅读、鉴赏古代作品的能力,并能给予比较正确的评价,为今后能胜任中学古文教学打好基础。本大纲是根据游国恩等五人编写的《中国文学史》和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拟定的。 (二)教时安排:  相似文献   

9.
1.反思:困境与出路中国古代文学是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的主要课程之一。在教材的选择和运用上,它面临着困境,需要探索适合于自己的教学要求的出路。 88级以前,我校采用的古代文学教材有两套:一套是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或科学院本《中国文学史》),一套是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两套教材洋洋洒洒,博大精深,代表了编写时人们认识的最高水平。但前者86万4千字(科学院本101万5千字),后者210万余字,量大时少,它作为专科教材的可用性就可想而知了。而且这种把文学史与作品分为两家的体系,也给人以割裂感、陈旧感,不利于当今的教学。  相似文献   

10.
哲学肖明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政治经济学宁玉山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中国革命史向沁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现代汉语林祥楣主编语文出版社古代汉语郭锡良李玲璞主编语文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钱谷融吴宏聪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怍品选徐中玉金启华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相似文献   

11.
十年来,中国文学史著作的编撰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先后编撰出版或修订出版了郭预衡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章培恒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新著)》、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修订本)等数部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史通用教材。这些文学史著作,广泛吸纳了二三十年来古代文学研究的成果,体例严整,内容丰富,特点鲜明。它们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铸就了今天文学史研究、文学史著作编撰的辉煌,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  相似文献   

12.
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无论从选材方面看,还是从解题、注释、标点等方面看,在目前来讲,不失为是高校文科教材中一部较好的教材.但是,连城白璧,或有微瑕;智者千虑,或有一失;其中也不无可以商榷的地方.本文不揣浅陋,想就《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一分册(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七九年版本,以下简称“课本”)中的注释、标点方面,发表一些不同看法.笔者才疏学浅,舛误难免,万望大家不吝指正.  相似文献   

13.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新编高中《语文》第一册 (试验修订本·必修 )《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有“持其踵为之泣”句 ,对此句中的“踵” ,新编教材注释为“脚后跟”。检一些较有代表性的古诗文选注本 ,如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修订本 ,第一册 ) ,郭锡良等编《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 ,上册 ) ,徐中玉、金启华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册·散文部分 ) ,江夏等编著《初中文言文评点译释》(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1983年 6月第 1版 )也把“持其踵”的“踵”注释为“脚后跟”。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 ,第…  相似文献   

14.
苏轼黄州时期的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多情应笑我”一句,很多人都作倒装句“应笑我多情”讲。“多情”即“忧愁多感”、“多愁善感”。比如,徐中玉《苏东坡文集导读》(1987年巴蜀书社出版)、俞平伯《唐宋词选释》(1979年人民出版社出版)、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简编本,下)、王水照《苏轼选集》(198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等都是如此。应该说这样讲不无道理:其一,黄州之谪,毕竟  相似文献   

15.
读书答问     
读书答问郭预衡郭预衡文学史专家。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文学史的学术带头人。主要著作有《中国散文史》、《中国历代散文史》、《古代文学探讨集》、《历代散文丛谈》。他还是一位卓有成就的鲁迅研究专家,写过多篇研究鲁迅思想、文学史观和杂文的学术论文。这些...  相似文献   

16.
主要探讨非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课程教学的相关问题,并结合专业特点与课程性质,尝试从融合文学史与作品选、注重新闻专业本色、重视多媒体教学三方面予以改革,以期有裨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教学。  相似文献   

17.
古典戏剧名著《西厢记》历来为人们所喜爱、所传诵。其中的《长亭送别》更是各种集子都要选录的精彩片断.由朱东润先生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历代文学作品选》,徐中玉先生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等影响很大、使用范围极广的高校教科书,就都选有这一折。《长亭送别》中崔莺莺有一段唱词:  相似文献   

18.
一、为人洁白晰,鬑鬑颇有须。(初中第六册《陌上桑》) “鬟鬟颇有须”一句,课文注释为:“有一些胡子。有有益有鬑鬑,须发疏薄的样子。白面有须,是古时候美男子的标准。”古代美男子的标准究竟是什么?“鬑鬑”到底应作何解?我们认为值得研讨。 课文注释是有所本的。《中国历代诗歌选》(林庚、冯沅君主编)、《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古代诗歌选》(四川人民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诜》(十三院校编写)、《古代诗歌选》(十二外语院系编写)、高等教育自学  相似文献   

19.
释“契阔”     
正现行的由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了曹操的《短歌行》,该诗有"契阔谈宴,心念旧恩"两句,书下注释将"契阔"一词解为久别重逢,而大学中文系常用的一套由袁行霈先生主编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文学作品选注》却将"契阔"解释为久别,与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解释恰好相反,但是由袁世硕先生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又将"契阔"解释为久别重逢。这两种解释到底哪种正确?"契阔"一词又存在什么  相似文献   

20.
“乃”能不能作为判断动词,目前似无定论。有的认为在判断句中可以作为判断动词使用,相当于“是”,如徐中玉、金启华主编的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