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敦煌写本S.1477卷仅存佚名作者<祭驴文>一篇.该文借祭亡驴之名,抒愤世嫉俗之情,文辞亦庄亦谐,乃承晚唐以来剌世小品出现之讽世佳作.本文就篇中所蕴含之创作时代,俳谐文体、隶事用典、社会风习等方面,作一考察与阐释,冀为研读该祭文之助.  相似文献   

2.
对《祭妹文》的传情艺术进行探讨 ,具体分析其典型细节、悼亡吊魂、写景描境的传情手法 ,感觉《祭妹文》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
《祭十二郎文》是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文,既没有铺排,也没有张扬,作者善于融抒情于叙事之中,在对身世、日常生活和遭遇的朴实的叙述中,表现出对兄嫂及侄儿深切的怀念和痛惜之情,情真意切,字字关情,句句含泪。《古文观止》的编者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苏轼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该文被称为“祭文中千年  相似文献   

4.
《祭妹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哀祭散文的代表作品之一,突破了传统祭文的格式、内容与形式,以多维度、跨时空视角叙述了作者与妹妹的相处经历,传达出对早逝妹妹的哀思与怀念。结合作者生平了解创作背景,可以发现,《祭妹文》从叙述三妹死因、回忆兄妹往事、书写三妹死状三个方面进行了文章叙事顺序、叙述内容、情感内涵的表达,其为研究袁枚创作特征、创作理论等方面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5.
封建礼教对旧中国妇女的残害是人所共知的,许多人物传记和文学作品都揭露和控诉了这种罪恶。不过,就精神毒害的程度看,知识妇女与劳动妇女是不同的,从高中语文课本所选的袁枚的《祭妹文》和鲁迅的《祝福》中就可以看出这种差别。《祭妹文》是袁枚为亡妹袁机(字素文)所写的一篇祭文。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痛悔地写道:“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那么,作者所自责的“过”是什么呢?“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旦长成,遽躬蹈之。”杀害袁机的,原来就是这“古人节义事”。“古人节义事”残害袁机的酷烈程度,《祭妹文》中未多提及,更多地反映在作者写的另一篇传记《女弟素文传》中。这篇传记详细地向我们介绍了袁机的悲惨遭遇:袁机“端丽为女兄弟冠,幼好读书”。在她才周岁的时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敦煌写本S.1477<祭驴文>从西北地区下层社会的实际出发,一反褒马牛而贬驴的世俗,将讥刺的锋芒指向官家、军将、诗人、僧侣,是一篇愤世嫉俗的讽刺小品.  相似文献   

7.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和袁枚的《祭妹文》是历代祭文中的名篇,向来被评论家誉为“悼念文章之绝唱。”苏东坡将《祭十二郎文》与诸葛武侯《出师表》、李密《陈情表》媲美,并称为“至忠”、“至孝”、“至友”之至文。袁枚的《祭妹文》也被公认为他的散文的代表作,已选入我国现行六年制《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本文拟就这两篇祭文作一些审美探索。  相似文献   

8.
《祭妹文》是袁枚痛悼他的三妹素文的不幸遭遇、怀念往日兄妹深笃情意的抒情性祭文。这篇祭文是袁枚力主写“性灵”的文学主张的具体表现。“性灵说”的核心就是认为诗文要有“真情”。《祭妹文》之所以动人心魄,催人泪下,就在于它情真意切。全文句句含泪,字字关情,作者把满腹哀婉的血泪深情充溢在字里行间。一、深情呼告,催人泪下文章在总说亡妹葬于异地,交代祭奠者身  相似文献   

9.
《祭妹文》全篇以"祭"为经,以"情"为纬,手法灵活而自然,确是一篇极有特色且不可多得的真情之作。作者写亲情写得有灵性又不事雕琢,将兄妹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作者在回忆童年与妹同度之琐事时,仿佛信手拈来,清灵隽妙;悲悼亲人之遽然长逝又字  相似文献   

10.
一、以情感人 大凡优秀的文学作品都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这是因为虽然我们于作者处在不同的时代,经历不同的人生,但朴素的人类情感、共同的文化背景使我们有着相似的内心世界.因此在一些感人至深的古文教学中.老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体味作者的情感。如袁枚的《祭妹文》、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欧阳修的《泷冈阡表》这三篇祭文声情并茂、生动感人,其中袁枚的《祭妹文》被称为“千古祭文绝唱”,浓浓的兄妹之情、凄惨的生死诀别极易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老师要让学生深深体味.这样在情感的感染下.学生就会很快进入角色。  相似文献   

11.
试律诗,又名"省试诗"或"州府试诗",清人多称之为"试帖诗"。作为科举文体的一种,很多人认为它与明、清八股文类同,并无多少艺术价值可言。其实通过对试律诗题材、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试律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诗的审美传统。而诗歌所流露出的举子心态也正体现了其在强大科举攻势下的矛盾心理。  相似文献   

12.
唐末社会动乱,吏治大坏,罗隐看透了科举的本质,用血泪和生命写下了许多“落第诗”,揭露鞭挞官场的黑暗,控诉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从这些诗作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疾恶如仇的品格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认识到唐末社会的腐败本质以及唐朝灭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欧阳詹与科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泉州的欧阳詹,是唐代中期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和教育家,是唐代第三个进士及第的福建人,也是经科举进入朝廷任职的第二个福建人。这在当时文化教育落后的福建具有重要意义。他通过诗歌和文论反映和关注唐代的科举,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科举考试在唐代社会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唐代的僧人本是不能参加科举的,但是我们从《全唐诗》中却能看到很多僧人关于科举的诗篇,这是因为唐朝的科举制度已经影响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从唐诗中僧人与科举有关的诗篇入手,分析了唐代僧人与科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清代唐试帖诗选本的大量选刻,促进了唐诗在清代的传播与普及,加深了清代官方"诗教"观念的影响,并助长了当时诗动的宗唐风气.其中对于诗法的研究,也充实了清代诗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唐人小说中隐含着唐代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的复杂画面。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牛僧孺的《玄怪录》,虽以记录精灵粉怪、嗜奇记奇为主,但作品中包涵着深厚的政治文化意蕴,折射出作者对唐代政治的特殊观照。这部传奇极力彰显了京都皇权对国家政治生活和普通百姓生活的巨大影响,详细描摹了城市司法机构为市民声张正义提供的庇护与安全的权威,细腻刻画了科举制给应试举子所带来的酸甜苦辣。  相似文献   

17.
唐代进士考试三场制度的形成与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士考试三场制度最早形成于唐代。唐初进士科学只试对策,唐高宗晚年形成贴经、杂文、对策三场。唐中期三场考试偏重杂文,尤其重视诗赋考试。唐后期强调考试经史,五代时出现以义代贴经趋势,孕育着宋代进士考试的改革。  相似文献   

18.
唐代武举制在中国武术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是唐代尚武文化的载体和重要推动力。本文以唐代武举制及武术的发展为研究对象,对武举制与武术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9.
唐代诗歌在中国古代辉煌璀璨、一枝独秀,究其繁荣原因,自然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科举制度在唐朝走向完备,在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要录取标准的进士科备受国人青睐,这对于唐诗的繁荣,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唐代开科取士,为朝廷选拔人才的最佳途径。应试者得失之际,常赋诗抒怀,落第者羞愧、悲愤;及第者欣喜、得意。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应试者对进士的渴望及取得进士的不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