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8 毫秒
1.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开设"GPS原理及应用"课程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GPS原理及应用”课程特点,论证了在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专业开设“GPS原理及应用”课程的必要性,在调查国内外GIS专业开设“GPS原理及应用”课程情况的基础上,对设置“GPS原理及应用”课程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并针对在GIS专业中开设该课程的若干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为更好地开设“GPS原理及应用”课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协同学的理论基础与支持协同学习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出发,结合“编译原理”课程教学实践,探讨了在该课程中实施开放式协同学习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问题。针对课程的理论性强、内容抽象的特点,设计了新教学模式下编译原理课程的教学方案,给出实施开放式教学过程中重点解决的问题、编译原理实验教学指导以及教学效果评价方法。总结了协同学习教学模式的应用前景与意义。  相似文献   

3.
结合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建设背景与自身创建实践经验,提出影响普通高中特色建设进程中教师发展的主要维度,即“价值认同”“课程平台”“真实动力”“倒逼机制”。借鉴成功创建上海市特色高中教师队伍建设的先进经验,提出促进普通高中特色建设与教师队伍协同发展的策略建议:描绘特色高中的发展愿景,唤醒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自觉;编制融入特色课程的学校课程图谱,搭建教师特色发展的课程平台;以真实问题解决为导向,创建教师发展的动力机制;以学生社团、项目研究为抓手,形成教师特色发展的倒逼机制。  相似文献   

4.
加强军事理论课建设,关键在教师.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搞好课程建设,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可靠接班人和忠诚保卫者,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军事理论教师队伍还不能很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对军事课课程建设的需要,存在一些亟待规范的问题.本文以江苏为例,分析了目前军事理论师资队伍存在问题,提出要解决“数量”,提高“素质”,“稳定”队伍三条建议.  相似文献   

5.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是历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历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重点。当前,新一轮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可以从综合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发展的特点,特别是结合“05”方案中“确立一个意识、融合两类课程、涵盖三个方面、把握四个统一”的变化和特点,来把握教师队伍建设的新内涵和新要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应该落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和主要教学环节,应该在这些环节和过程中体现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6.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也是师生普遍反映难教难学的课程之一。本文简要介绍了“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的总体框架,并结合科学型、工程型和应用型不同类型计算机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要求,对“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过程中重点难点的讲授、教学实验设置与要求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相似文献   

7.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是完善高职思政教育体系的应有之义,是促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要选择,也是打造高职院校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现如今,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还存在学校课程思政教育机制不健全、校企课程思政共同体意识浑然不觉、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与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因此,需要从奋力开创高职院校“三全”思政育人新局面、基于学科专业全力打造特色课程思政体系和努力建设一支素质高会思政的教师队伍以解决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问题,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提供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8.
《指挥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是“指挥信息系统”专业教学体系中的骨干课程。本文系统阐述了我校按照教育部“质量工程”要求以及课程特点,以“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模式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的具体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9.
抓住“高校扩招”和“发展西部教育”的机遇,民族地区高校体育专科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和壮大,但部分现实问题成了学校体育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瓶颈,要解决这一问题,应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改革课程设置,加强教学管理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0.
在高职教育中,专业课是课程思政的基本载体。为推进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要以教师队伍为“主力军”、以课程建设为“主战场”、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形成协同效应。相应地,从打造“双导师”教师队伍、构建“双育人”课程体系、拓展“多渠道”课堂教学3个方面提出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屈原的"神游"与庄子的"逍遥游"都是具有浪漫色彩的奇特的精神之游。两者在"游"的写法、体验、结局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屈原的"神游"是用一种正面铺陈的写法,写出了诗人去留两难的矛盾心境,他感觉无路可走,选择以死捍卫理想。庄子的"逍遥游"则是用一种反面衬托的"跳过法",写出了他对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的追求,但这一理想在现实中是无法实现的,于是,庄子无奈地选择了顺应世俗、与世浮沉。屈原与庄子的"游"都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受戒》是汪曾祺创作中的标志性作品,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温馨的情调,别样的风俗,纯美的世界展示出作家创作中的"乌托邦"情结,而这种情结又与作家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文章通过对《受戒》中的"乌托邦"情结的体现与溯源达到对作家的解析。  相似文献   

13.
“梦”是鲁迅《野草》核心的修辞策略。《野苹》从《秋夜》入梦到《一觉》梦醒,这个“很长的梦”,把24个散篇凝聚成一个完整的结构体,而人之存在困境则是这个结构体不变的言说主题及永恒的寓言。《野草》是鲁迅灵魂的诗,为了不把自己灵魂中的“毒气”和“鬼气”传染给读者,鲁迅不得不择取“含糊中止”等修辞策略,而其最可靠的逻辑基础则建立在“梦”天然含糊、朦胧和不稳定等特点上。此外,“梦”里言“事”,也彰显出多重的文体魅力。由于“梦”的独特设计,鲁迅关于人生困境林林总总的万千体验与思考才能够各得其所、各安其位,鲁迅生命哲学的大厦才能够最终落成。“梦”绝不是这座大厦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架起这座大厦不可或缺的钢筋和水泥。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在国内炒得沸沸扬扬的米勒文学终结论,并未宣布文学的终结,且米勒所说的“文学”并不等同于国内反驳者口中的“文学”。而诸种文学终结论,都只不过是文学场域内集团斗争的产物,它们不但不能真的宣布文学终结,还是文学仍然存在和发展着的证据。  相似文献   

15.
荀子的政治理论既主张"法后王",又坚持"法先王",两者看似矛盾,但实际上却体现了荀子"先王""后王"一以贯之,既坚持前代传统,又与时俱进的辨证道统观。这种辨证道统观是荀子在割断了"天道"对"人道"的神秘制约关系之后,对儒家政治学说以"道统"制约君权做出的一种理论安排。  相似文献   

16.
消除"市管县"体制弊端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要求进行"省直管县"体制转型改革。相对于"市管县"体制来说,"省直管县"体制具有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及城乡统筹发展,有利于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自主性,有利于减少政府行政层级等体制优势;但是"省直管县"体制本身也存在一些缺陷。如政府层级和财政层级不一致,事权和财权不对称,催生了县与原来省辖市之间的矛盾;层级减少后管理幅度增大引起的问题等。因此,在从"市管县"到"省直管县"体制转型的改革中,需要根据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如合理界定政府间的事权财权,调动市、县两个层面的积极性,适当调整省级行政区划和提高省级政府的治理能力等。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后项动词的语义特征对日语复合动词「V+切る」的多义性进行考察,进而探讨「V+切る」语义变化的机制。考察结果显示,「V+切る」经历了由具体的受事切断义向受事分离义,进而向受事变化终结义、施事变化终结义的词汇层面的语义扩张以及语法化后由动作终结义、变化终结义向程度极限义的句法层面的语义扩张过程。复合动词「V+切る」的语义变化机制不仅受到前项动词的影响,而且还与受事的性质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论译者的“隐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译者的“隐身”已成为译学研究的热点话题,它不仅涉及译者的翻译策略,与译者的地位问题也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劳伦斯·韦努蒂对译者的“隐身”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译者“隐身”的根源及其对译者地位的影响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对韦努蒂的有关论述加以批判性的分析,对于正确理解译者“隐身”的必然性、合理性与局限性,采取有效策略提高译者的地位,将会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士禛作为康熙时期最有影响的诗人,不仅在歌创作上标举神韵,而且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诗歌理论,这套理论成为当时的主流诗学,其门人和弟子将其概括为"神韵说"。"神韵说"在当时指导了一批诗人的创作。"神韵"是在中国古典诗歌发展过程中积淀的独特的艺术品质,是一种追求缥缈、自然、清远、典雅的美学倾向。"神韵"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独特的审美标准由来已久,钟嵘的《诗品》、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和严羽的《沧浪诗话》都对"神韵说"的最终形成和系统化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穆旦20世纪40年代诗歌中“上帝”字眼以及“神”、“主”等类上帝字眼的大量频繁出现,构成诗歌文本的特色,使他的诗歌文本呈现出浓郁的基督教色彩。本文以“上帝”这一意象入手,通过对他诗歌中上帝内涵的深入分析,探讨他将上帝意象引进诗歌文本的原因,进而诠释上帝意象在穆旦诗歌中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