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如何“导”呢?“导”就是“宜揣摩何处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问,令学生思之,思之不得.即讲明之。”可见教师的责任应该是使学生从无疑而有疑,有疑而思解,解疑而心悦。  相似文献   

2.
胎孕于诗性文化的中国古代文论,就其语言方式而言是哲理诗,就其义理铺敷而言是写意画,《二十四诗品》则是她的诗眼画境。司空圉既是以诗画一体的八思厦言说方式传中国文论“拟容取心”、“思与境偕”之神,又是用诗.心画意架一道“象”的彩虹而将中国文论渡往“象罔”之境。诗眼之传神,画境之写意,全在象罔之中。异哉,表圣诗品得诗性文论之玄珠。  相似文献   

3.
张玲玉 《文教资料》2011,(28):78-79
张积中承周太谷圣功之学,重视呼吸与息在修身至命中的重要性,注重时时体验呼吸的奥妙,因人譬喻以道教之入门法调息、佛教之六妙门法及儒家之宴息法指导弟子修身实践,以达到至诚无息之境。他强调周太谷思能通微之说,并阐发思是会通心息之机,以心息关系阐述诚敬关系,做到心息相依即可谨言慎动达到性情合一之境,构成太谷学派心息相依思想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4.
熊云发 《江西教育》2010,(10):29-30
师: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真切地感受到作者那一颗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破碎之心。我想.你是不是该问一问纳兰性德了.你的脑子里冒出了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相似文献   

5.
园有桃,其实之殽。心之忧矣,我歌且谣。不知我者,谓我士也骄。彼人是哉,子曰何其?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 园有棘,其实之食。心之忧矣,聊以行国。不知我者,谓我士也罔极。彼人是哉,子曰何其?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  相似文献   

6.
姜有海 《教师》2014,(33):11-11
本文从造成目前青少年学生感恩之心缺失的原因说起,提出了在初中思想品德(以下简称"思品")课堂渗透感恩教育的对策。作为思品老师,我们要发挥学科优势,从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感恩之花绽放在思品课堂。  相似文献   

7.
何谓思想?《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的:"思",容也。上田下心,心之田,就是说思想是包容万物的,这和"心田"的意思颇为吻合;想,冀思也。上相下心,"心之相",相就是观看、接触、品味、听到、感知的意思。  相似文献   

8.
钢琴演奏时如何更精道地揭示音乐内涵使其扣人心弦,一定要注意三大要素,即塑造音乐形象,用“心”去演奏,注重钢琴的演奏技术。  相似文献   

9.
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的散文内涵丰富,她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中蕴含着对生命的关注与思考,对爱情、亲情、友情的抒发中饱含感恩之心,对故国家园也充满着相思之情。她的生命之情、感恩之心、乡愁之思在其散文创作中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0.
赵赞 《儿童音乐》2011,(10):50-52
声乐钢琴伴奏是一门特殊的、独立的音乐表演艺术,同时也是一门集钢琴演奏技能、个人理论修养、作品内涵表达等于一体的综合学科。基于多年声乐钢琴伴奏艺术实践和理论的学习和探索,本人谈几点对于声乐伴奏能力结构的看法,权当抛砖引玉,以期促进声乐钢琴伴奏的发展。一、扎实的技能功底,较高的钢琴演奏水平钢琴演奏本身是一项复杂的艺术思维和实践活动,它是脑力和体力、技能和技巧、逻辑思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任何精彩的语文课都不是完全在课前设计出来的,而是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从心与心的缝隙中,从思与思的搏动中.从情号情的触摸中不断生成的。  相似文献   

12.
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思品课教学,首先得感谢新课程给我们师生提供了生动丰富、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给了师生绽放思想之花.放飞心灵的空间。通过实际教学.本人深感网络环境下思品课教学的天地之宽.深感通过网络等多种媒体从事思品课课教学.有了源头之水.有了活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堂应该怎样?我落座无言静听心声.她应该是思与思的碰撞,情与情的眷顾,心与心的接纳.她应该是美丽的演绎,诗意的挥洒,灵动的流淌.她不一定华丽,但一定脱俗;她不一定深奥,但一定隽永;她不一定五味俱全,但一定回味无穷……这独有的诗意也正是她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4.
△孔丘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思的“五之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朱熹的“三到法”:读书要口到、眼到、心到。△华罗庚的“厚薄法”:书由厚变薄是阅读能力提高的标志。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数学教材的钻研和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钻研、理解教材的过程,是教师形成教学能力的过程.教师只有通过钻研理解教材,才能掌握教材的编排意图、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才能确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才能把自己的思想修养、文化素质、专业知识、教育理论及学者经验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能力.正如宋朝著名理学家朱熹所说:“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而精思,使其意若出于吾之心;  相似文献   

16.
以佛教法相分析,孟子所说心约当第六识。心之认知功能思,为六识相应想、慧、寻、伺等心所功用,即今所谓知觉、表象、概念及判断、推理。佛教中它们还认识感性经验;但孟子所说思则专注于内省情感及道德。心之所悦及所然,即今谓审美与价值观念,为乐、净二倒之见取见,是意识相应慧心所后天思虑的产物。心之四端为情感,分别相当于无嗔、不害,惭、愧,慢及慧心所功用。孟子说人的类同之性为仁义,佛教则见人的界趣同分为思惟称量;孟子说人之禀赋性善,佛教则见人的禀赋为无记,无善恶性方可起善恶行故。孟子说天为理义、主宰,佛教则说自由之善恶行业。  相似文献   

17.
研究汉晋学风之变迁,人物品鉴是最好的切入点,《人物志》是最佳的文本依据。《人物志·材理》提出的“质性平淡,思心玄微,能通自然”,是刘劭在学术方法上的创新。“平淡”是道理家的质性特点,“玄微”是其学术方法,“自然”是其学术方向。只有“平淡”之人,才能具备“玄微”之“思心”;也只有“思心玄微”者,才能通于“自然”之道。这种方法,不仅是刘劭自己的人材学研究方法,而且还被魏晋学者普遍接受,成为他们研究学术思想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8.
书法之"意"是书法之美的本质,是书写者人格精神的写照,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凝练的呈现,带领学生于书法之"象"中会悟书法中的"情""法""思""趣""史",可以滋养孩子们的仁义心、秩序心、智慧心、情趣心和民族心。对孩子们而言,这个过程也是一个涵养化育、滋养性灵的过程,是一个能让他们觉得书法有趣而美好,从而真正爱上书法,自觉传承书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苏轼《晁错论》品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在其人物史论中写了大量的翻案文章,立意新颖深刻,高远幽邃。治国之策,行事之则;爱民之心,嫉恶之恨;他人之思,自我之省,都别出新见,发人之所未见,启人之所未思。宋人范温说:"老坡作文,工于命意,必超然独立于众人之上。"(《潜溪诗眼》)  相似文献   

20.
苏轼在其人物史论中写了大量的翻案文章,立意新颖深刻,高远幽邃。治国之策,行事之则;爱民之心,嫉恶之恨;他人之思,自我之省,都别出新见,发人之所未见,启人之所未思。宋人范温说:“老坡作文,工于命意,必超然独立于众人之上。”(《潜溪诗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