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会议以后高校后勤服务工作改革的方向是实行社会化,形成了共识,而且关于后勤服务工作社会化的内涵和外延、途径和步骤,都形成了清晰的概念。本文试就“社会化”理论和实践中常常出现的“内化”和“外化”的概念作粗浅地论述。 1.高校后勤服务工作的社会化什么是后勤服务工作社会化呢?它既是一个方向、一个目标,又  相似文献   

2.
“高校后勤改革势在必行,改革的方向是实现后勤服务社会化”。这已成为高校主管部门和广大后勤干部职工的共识。但后勤社会化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它将给高校后勤带来什么变化,我们应如何有针对性地做好后勤职工的思想工作。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1.后勤社会化与计划经济时的高校后勤后勤社会化的提出,是针对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校后勤而言的。那时,高校后勤人员由学校决定,干部由学校任命,职工工资由学校发放,运行经费由学校拨给,师生员工享受福  相似文献   

3.
高校后勤改革的方向是实行社会化,这已成为高校领导和师生员工的共识。但是,如何实行社会化,其具体形式如何,理解不同,方法各异。本文试就这些问题与实践谈谈看法。 1.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内涵、形式和过程高校后勤社会化是要改变学校拨款办后勤的旧格局,要求高校后勤的管  相似文献   

4.
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勤是制约高校发展的瓶颈。后勤理论研究的滞后,又严重地制约着后勤改革的发展,因而亟待加强。现就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途径及两个原则问题,略谈孔见。一、社会化的途径问题高校后勤服务工作改革的方向是实现社会化,这一观点已得到普遍的认同。但其社会化应取何种途...  相似文献   

5.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概念解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校后勤社会化是高校后勤工作适应社会经济、高等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统一的渐进过程,是我国高校后勤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本文就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基本概念进行解析,对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模糊概念进行澄清,并对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内涵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6.
1.高等学校是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体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李岚清副总理亲自参加了三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指明了改革的方向,有力地推动了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程,对我国高等教育在新世纪更好更快地可持续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后勤社会化改革是加快高等教育的发  相似文献   

7.
经过十余年的探索,高校后勤改革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取得了很大成绩,特别是建于城市中的高校在后勤服务社会化方向进展较快。本文就地处农村的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进行一些探讨。一、地处农村高校后勤服务的特点 1.后勤服务系统  相似文献   

8.
一、后勤服务工作改革的指导思想《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高校后勤服务工作“改革的方向是实行社会化”。对后勤服务工作改革的指导思想,《决定》没有加以论述。长期以来,对这个问题说法不一,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后勤服务工作的改革。近来,有的学校提出“优质服务,服务育人”作为高校后勤服务工作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比较科学的,只有把后勤服务工作提到育人这个高度上来,才能充分认识后勤在高校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一、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方向 (1)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方向是服务社会化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自1985年党中央提出高校后勤改革实行社会化以来,在各级政府部门的主导下,高校后勤逐渐从单纯的行政管理体制改变为部分经济核算的半企业管理体制.高校后勤改革不断取得新的进展。1993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颁布为推动我国  相似文献   

10.
中共中央在《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高校后勤服务工作的改革,对于保障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极为重要,改革的方向是实行社会化。近年来,我校围绕后勤社会化问题,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与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调整理顺管理体制98年我们本着精简机构、压编分流、加强服务与管理的原则,按照后勤服务社会化方向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对后勤管理体  相似文献   

11.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是美好的憧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东风,带来了高校后勤改革的春天。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高校后勤社会化的问题提出来了。而且作为“后勤改革的方向”正式地写进了1985年5月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高等学校后勤服务工作的改革,对于保证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极为  相似文献   

12.
1.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简单回顾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经历了二十年的历程,早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就指出:“高等学校后勤服务工作的改革,对于保证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极为重要。改革的方向是实行社会化。”确立了高校后勤改革  相似文献   

13.
在1999年上海和2000年武汉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上,李岚清副总理和陈至立部长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作出重要指示,将高校后勤社会化推向新的高潮,本文结合厦门大学在后勤社会化过渡阶段的实践,对后勤社会化的背景、内涵和过渡阶段如何推进后勤社会化进行探讨。 1.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背景分析 1.1 历史和现状建国初,我国参照前苏联的高等教育模式,建立了适应计划经济的供给型、福利型的高校后勤体系,为当时学校的正常运转提供保障,也造成学校办社  相似文献   

14.
高校后勤的区域合作指的是地处同一城区内的两个或多个高等学校的后勤服务工作的合作,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同时推进后勤服务工作的社会化。它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部分。1.后勤管理体制改革与区域合作如何改革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以逐步实现高校后勤服务工作社会化呢?对此,后勤工作者进行了广泛而卓有成效的实践和理论探讨。简单地讲,概括为“内化”和“外化”两过程的统一。“内  相似文献   

15.
一、对后勤社会化的理解应注意几个问题 1、认为社会化是后勤工作社会化,这不确切。后勤工作包括两部分,即管理工作和服务工作管理和工作由行政的职能部门去承担,不能提社会化。中央提出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是指高校后勤服务工作社会化,即是指服务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服务活动  相似文献   

16.
1.建立高校后勤甲、乙方关系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必然要求和结果自200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0)1号)开始,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就有目标、有步骤地全面开展起来。高校后勤改革的基本思想、原则,是在坚持为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服务的方向,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并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根据高校后勤的产业属性,本着事企分开,管理与经营服务分开,所有权  相似文献   

17.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后勤服务工作的改革,对于保证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极为重要,改革的方向是社会化”。《中国教育改革的发展纲要》中指出:“高校的后勤工作,应通过改革,逐步实现社会化”。《决定》和《纲要》对高校后勤服务工作改革指明了方向。1.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含义“社会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就不同的主体来说,其社会化的含义是不尽相同的。高校后勤社会化,就是指把后勤服务转变成社会服务的状态,使其在服务主体和服务对象上都具有“社会”的性质。简言之,就是在服务过程中,高校要  相似文献   

18.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学校的后勤工作,应通过改革逐步实现社会化”,闪85年你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高校后勤服务工作的改革,对于保证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极为重要,改革的方向是实现社会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高校综合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后勤服务社会化这一改革的方向已得到普遍的认同,但这项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改革实践中提出的许多深层次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亟待我们研究和解决,以便推进高校后勤改革的进程。本文拟对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内涵、途径和原则问题作粗浅的论述。…  相似文献   

19.
早在1985年6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就指出:“高等学校后勤服务工作的改革,对于保证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极为重要。改革的方向是社会化。”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更明确强调,“高校后勤服务工作应通过改革逐步实现社会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是高校后勤服务工作改革的方向,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通过改革实现高校后勤服务工作社会化,是十多年来我国高校后勤工作者积极实践、努力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通过对全国部分高校后勤服务工作改革的调研,认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只有遵循如下原则,才能  相似文献   

20.
<正>高校后勤改革从八十年代起,至今走过了二十年的历程,在《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指导下,后勤管理从计划经济条件下单一行政管理模式,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单项承包,全额承包企业化管理,以及“小机关、多实体、大服务”等多种模式方向发展,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随着改革的深化,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由于各校对社会化内涵的理解不同,按其不同的理解去指导本校的改革,要么把后勤社会扩大化,要么偏面理解后勤社会化,致使后勤改革偏离社会化的方向现象时有发生.因此,深化后勤改革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