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一、诵读———纵情地渲染美朗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方式。朗读不仅有助于理解思想内容,而且能体会到语言的意味。古诗中的节奏美、音韵美、意境美,要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自行感知和体会。读书百遍,熟读成诵,是学习语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低年级的古诗教学应要求学生读读背背,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消化和吸收。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朗读形式反复地朗读,让学生读出兴趣、读出新奇、读出意味、读出感情。朗读的形式要不拘一格。学生朗读时可以轻声自读,边读边想,边想边记;还可以高声诵读,底气十足,慷慨激昂,读出气势,读出自信,…  相似文献   

2.
诵读是培养语感、深化理解、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能力的有效手段。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以有效诵读为桥梁,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古诗词的内在美。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初读中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感受音律美;在解读中理解诗意,掌握修辞,体会语言美;通过悟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明理,把握情思美。  相似文献   

3.
诵读是品味古典诗词意境和情感的钥匙.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自古以来,诵读在语文教学中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多读精背是千百年来学习语文的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那么如何让学生读得层次分明、读得酣畅淋漓、读出古诗文的味道来呢?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中的文本阅读要在师生"抛"与"接"的互动中见"真义"。要让学生在"读"中赏景、体情、悟理。无锡市天一实验学校的曹华老师正是以这种理念来设计、教学《鼎湖山听泉》一课的,这节课在教师自己"读"好的基础上,让学生读出了音乐美、读出了散文美、读出了核心素养,让学生真正地"读"进了语文世界,促进了语文学习的真正发生。  相似文献   

5.
文言文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文言文学习。以"读"攻"读"的诵读见义教学是文言文教学的独特优势,即教学实践中进行自读、范读、竞读、译读、悟读、背读六个梯度的文言文朗读训练,以发挥诵读见义教学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我国历史上的语文教学,历来就是从小开始重视古诗的诵读,以读代讲,以读促悟。那么,古诗教学中怎样指导学生朗读呢?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三种方法:寻找关键字,强调重音,读出语调;配合长短音,把握节奏,读出韵味;沿袭旧读音,品味韵律,读出美感。  相似文献   

7.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读精背,是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学习语文的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诵读是古诗文教学的很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读是语文教学的亮点,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语言训练。在小学古诗词教学的课堂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读古诗,让学生按着"通读——诵读——品读"的层次,去多读多悟,吸收内化,以实现高效而有意义的诗文学习,这样定会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我们提倡诵读,不但是为了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背适量的文言文,取得比较丰富的感性知识,而且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诵读,加深对文章或作品的理解,把握文言文的一般特点和规律,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怎样才能让学生读出味道,读出乐趣,并为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打下基础呢?我在教学中作了一些总结。  相似文献   

10.
传统语文教学以"诵读"为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径,强调通过"读"来体会文意、文思、文气,培养语感,通过"背"来积累语言材料.然而,古代诗歌教学只重"读"、"背"是远远不够的.诗歌鉴赏是一种综合性的审美活动,诗歌教学更需要通过体味、理解、评析,引领学生走进诗人的心田,品读诗外之"诗",让学生形成理性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想象和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1.
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语言凝练,内涵丰富,意蕴隽永。学习古诗文是学生感受传统文化气息和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作为初中语文教师,需深刻认识到诵读在古诗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让学生以诵读为切入点,以读促思,以读悟理,让古诗文教学锦上添花。  相似文献   

12.
<正>"读"对于语文学习来说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可以用各种形式多样的"读"促使学生感受到文章的韵味,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而促使学生激发想要主动去创作文章的欲望,这样便能让学生提高审美创造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诵读、品读、悟读、创读等环节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在品味文章核心内容的基础上发展审美创造力。一、诵读,体会音韵之美诵读的方式能促使学生更为真切地感受到语  相似文献   

13.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已是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的主体,也是时代的呼唤。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发挥其主体作用呢?一、创设读书情境,让学生在读中自悟“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读可以收到“不待解说,自知其义”的效果;读还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变琐碎的分析为导读,尽可能增加学生读书的机会,做到以读为本,要求学生有目的地读、充分地读、有感情地读。要让学生读出情感、读出形象、读出意境、读出品位、读出神韵,力求在读中整体感知、理解品析语言,在读中积累、运用语言,在读中培养语感,使学生有所感悟,并受到情感的陶冶。如《五彩池》一课,是描写自然景观的课文,文字优美,语言流畅,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悟“五彩池”这一人间奇迹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三次读:1.自由通读全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默读全文,划出生字生词,提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语句和问题。3.有选择地朗读文中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和段落,并说出喜欢的理由。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再对典型语句进行对比读或欣赏读,反复指导学生读好停顿...  相似文献   

14.
<正>"语文"顾名思义就是言语与文字的组合,如何教好语文,就要从文章的读、语言文字的品、内容的悟来入手。以读为本,读中品、读中悟,通过"读品悟"的教学,让学生把书读懂、读活、读美,感受汉语文化的无穷魅力,故称之为语文教学中的"读品悟三部曲",即静读、静品、静悟三种学习状态。让学生在静读中自主学习;在静品中咀嚼词句;在静悟中表达感受,少些浮躁,少些花哨,务实而高效。  相似文献   

15.
诗歌以其深沉的意境美、凝练的语言美,常常能够促使读者陶醉其中.一首好的诗歌能增进人的见识,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文化修养.在中学阶段能初步理解、鉴赏、评价古代诗歌是学生必备的语文素质.中学语文对诗歌教学的要求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因此,让学生学会阅读和感悟诗歌,也理所当然地成为语文教学的重点.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传统的诗歌教学,往往是老师讲解学生听,给人一种"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感觉.因而,诗歌教学最后只停留在一个"读、背、记"的层面上.新课程倡导教师的教学要注重学生技能的提高、审美素质的提升.因此,诗歌教学就不能只让学生会读、会记、会背,而要掌握诗歌的表达方法技能,如意象的选择、语言的锤炼等,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此,在诗歌教学中,我采用了创设情境、引领联想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一诗中,"源头活水"让小池塘清澈明丽并富有生机和活力。在《观书有感》一课的教学中,我把自主建构的教学理念作为"源头活水",强化诵读,注重品悟,使学生在读读、想想、说说、背背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学习任务。一揭题导入,读岀韵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启发式教育思想的精髓,为学生实现知  相似文献   

17.
如何凸显语文本味?删繁就简,去伪存真,回归朴素的原点,才能直指语文教学本质,凸显浓浓的语文味。一、潜心会文,动情诵读,读出语文味学习语言文字就是要读占鳌头:读词语,读句子,读课文;朗读,默读,诵读,分角色读……在各种方式的读中亲近语言文字。很多的文本语言就是无声的图画,如:岸边杨柳依  相似文献   

18.
正语言的诵读是语文学习的内在要求与本来面目,它对培养学生的语感非常重要。"读"可以说是从文本中获取绝大部分第一手材料的唯一途径,是我们民族语文教学的"看家本领"。所以,我国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就明确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提倡"多读多背,加强积累",让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陶冶性情和审美情趣,提高语文素养,争取培养合格的人才。然而,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阅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还存在  相似文献   

19.
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有些诗文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语文学习中朗读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这个良好的作用不断凸显出来。文章的意境是靠朗读来感受的,读能发现美,读能产生美,读能欣赏美,学生只有在读中悟义、悟情、悟理、  相似文献   

20.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一诗中,"源头活水"让小池塘清澈明丽并富有生机和活力.在《观书有感》一课的教学中,我把自主建构的教学理念作为"源头活水",强化诵读,注重品悟,使学生在读读、想想、说说、背背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一揭题导入,读出韵昧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启发式教育思想的精髓,为学生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构建高效课堂带来了启示:学生能学会的,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存有疑惑的,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课堂上,"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才能简洁高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