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关于西域都护的建置时间,在古代史籍中记载不一,各级教科书的说法也不一致,有的取神爵三年(前59年),有的取神爵二年,《汉书》中又有地节二年(前68年)之说.那么,西域都护究竟建置于何年呢?《汉书·百官公师表上》:"西域都护加官,宣帝地节二年初置,以骑都尉、谏大夫使护西域三十六国."《汉书·郑吉传》则说:"自元狩之际,张骞始通西域,至于地节,郑吉建都护之号."以上所载,西域都护始建于地节二年,即汉遣郑吉为使者校尉出屯渠犁的时候.使者校尉是汉边郡的屯田校尉.徐天麟在《西汉会要·职官二·屯田校尉》下注说:"《西域传》云:武帝通西域,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外国者.至宣帝置都护,匈奴益弱,不得近西域,于是徙屯田于北胥鞬、莎车地.屯田校尉,始属都护."汉置使者校尉在西域屯田,固然主要为屯田积谷,供应汉驻西域军队及商使;另一方面,因屯田区地近匈奴,而西域诸国与汉之关系也时近时离,尚不稳固,使者校尉一般又兼有军事性质,它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农官.而西域都护是西北地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本职为职都尉谏大夫,都护是其加衔),主掌管西域的军政事务及督率屯田  相似文献   

2.
敦煌悬泉汉简中的《过长罗侯费用薄》的性质 ,有说是“神爵二年送公主出塞前 (即神爵元年 )常惠奉命使乌孙迎取聘礼路过悬泉置时的开支帐目” ,还需商榷。我们认为《过长罗侯费用薄》应是西汉政府为了打击匈奴、安定西域而派长罗侯增兵西域、增强西域屯田力量路过悬泉置时的开支帐目。  相似文献   

3.
汉武威城址的初步考证裴雯西汉时期,汉武帝将匈奴逐出河西,并为了“断匈奴右臂”在河西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开发,修筑长城,设列亭障,派兵屯田戍守,并大规模移民实边,设郡置县。在石羊河流域设置了武威郡、下领十县,分别是武威、宣威、休屠、姑臧、鸾鸟、胥次、朴、苍...  相似文献   

4.
敦煌的水利灌溉工程从西汉元狩二年(前121)匈奴浑邪王杀休屠王投降汉朝,西汉派遣部队屯田敦煌界开始。而大规模的修建始于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置敦煌郡移民实边,这一年修建了马圈口堰,而后又修筑了都河堰等,开凿敦煌的水渠,设置管理敦煌水利灌溉工程的各级水官。因此唐宋敦煌水渠的历史基本上都可以溯源到西汉,西汉以后的敦煌历届政府仅仅在西汉的基础上进行完善而已。  相似文献   

5.
敦煌郡库作为汉代边郡敦煌郡的武库,设置有库令、库丞等吏员,从简牍文书来看,库令与库丞在太守府下发文书时可以"兼行丞事",反映出郡库在行政方面的重要地位。敦煌郡库掌管着敦煌郡车辆、马匹、兵器、什物等各种物品,是敦煌郡重要的管理机构。简牍文书还反映出敦煌郡库兼管西域兵物的职能。究其原因,一方面敦煌是河西咽喉,设两关而控西域,具有地理上的便捷性,另一方面汉代边郡往往兼管边外事务,敦煌郡正起着兼管西域的作用,因此敦煌郡库可管理西域兵物。  相似文献   

6.
课本第60页:“为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张骞先后两次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根据《中学历史手册》中国古代史部分第136页: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目的是劝乌孙回河西故地,与汉共同抵抗匈奴,并加强与西域各国联系。可见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不完全相同。张骞之使命有二$宁夏固原县什字中学@樊珺  相似文献   

7.
居延汉简所见《兵簿》《被兵簿》──兼论居延边塞兵器配给赵沛汉武帝继位是汉匈关系的一个转折点.此后,汉政府一改以往对匈奴的战略防御,主动发动对匈奴的战略反击,收复了河南地及河西走廊,从武帝元封到太初年间先后在河西地区建立了河西四郡。太初三年(前102年...  相似文献   

8.
《通鉴》卷223在论及广德元年(763)吐蕃陷关、陇事时说:“唐自武德以来,开拓边境,地连西域,皆置都督府、州、县。开元中,置朔方、陇右、河西、定西、北庭诸节度使以统之,岁发山东丁壮为戍卒,缯帛为军资,开屯田,供糗粮,设监牧,畜马牛,军城戍逻,万里相望。及安禄山反,边氏精锐者皆征发入援,谓之行营,所留兵单弱,胡虏稍蚕食之;数年间,西北数十州相继沦没,自凤翔以西,邠州以北,皆为左衽矣。”唐朝由于“安史之乱”而撤回边备所造成的严重后果由此可见一斑。为了对付安禄山的叛乱,唐朝除了征调边兵外,还“欲借兵外夷以张军势,以豳王守礼之子承寀为敦煌王,与仆固怀恩使于回纥以请兵。又发拨汗那兵,且使转谕城郭诸国,许以厚赏,使从安西兵入援”。史载入援的有于阗王尉迟胜,吐火罗叶护乌利多并九国首领等。据汉文史料记载,入援的西域军中还有大食兵众,可惜未被任何阿拉伯  相似文献   

9.
张骞通西域     
一、匈奴和西域汉朝时候把现今新疆和新疆迤西的一大片地方都叫做西域。正当西汉帝国兴起的当儿,北方的匈奴也强大起来。使匈奴威震四邻的是冒顿单于,他控制了天山北路的西域诸国。冒顿单于骄傲地告诉汉朝皇帝:他已经把射弓的人们都并成一家了。敦煌、祁连之间(现今罗布泊和青海之间)是一块水草丰美的牧野。西  相似文献   

10.
西汉敦煌军屯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王朝对敦煌的开拓,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而屯田实边则是西汉经营敦煌的一项重要决策。多年来,不少研究汉代河西屯田的论著,对敦煌地区的屯田,涉及甚少。本文拟就文献记载,结合汉简及实地考察资料,对西汉敦煌军屯中的某些问题,试作考述,以求对汉代河西屯田的全面研究有所补益。疏误之处,请同志们多予赐教。  相似文献   

11.
汉代居延的商品经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代居延的商品经济杨剑虹汉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1年)在今甘肃省河西地区设张掖、敦煌、酒泉郡后,移民实边,修筑边墙,开设军镇,居延就成为边防戍守重镇。这里气候干旱,砂碛绵亘,因为有祁连山雪水顺额尔济纳河流入居延海,沿河两岸可引水灌溉,戍田卒在这里屯...  相似文献   

12.
西汉开创了屯垦戍边的千古之策,这种亦兵亦农、兵农结合的屯垦戍边形式,不但成为西汉政府应对边疆游牧民族侵扰、保障丝绸之路畅通的重要形式,也是其经略西域,奠基大国威仪的战略选择。西汉首开西域屯田之功.大开移民戍边之风,为国家西北边疆安全和地区稳定及以后历代中央王朝进行西域屯垦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其战略价值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13.
西汉武帝元狩二年,骠骑将军霍去病两次出兵河西,击败匈奴,开通了西域通道——丝绸之路。为了确保丝路的畅通,汉武帝先后设置了河西四郡。其中,张掖郡置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治(角乐)得。西汉张掖郡领(角乐)得、昭武、删丹、氐池、屋兰日勒、骊靬、番和、居延、显美十县,辖区相当于今河西走廊中部永昌以西、高台以东  相似文献   

14.
浑邪王归汉年代辩正王国华徐万和匈奴浑邪王杀休屠王归汉,千里河西纳入西汉版图,标志着强大的匈奴帝国由盛而衰,最向趋向分裂、融合的开始;也标志着雄才大略而又贪婪暴戾的汉武帝,立足河西、经营西域,完成空前统一大业的开始。这确是中国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重大事...  相似文献   

15.
元狩二年,汉武帝派霍去病西征,最后将河西匈奴征服。自此,河西地区纳入了汉王朝版图。为了巩固这一成果并开拓西域,终西汉之世,汉朝统治者断断续续修筑了河西地区的防御工程。汉代河西地区防御工程体系完备,类型多样,地域特色鲜明,其防御功能随着汉匈关系的变化有所调整。  相似文献   

16.
西汉中期以降至东汉前期,汉帝国为抵御匈奴,曾在河西地区组织长期屯戍活动。西北汉简所见边塞屯戍组织中的兵卒,除戍卒、田卒等外,还多见有所谓的"河渠卒"。辨析居延汉简、肩水金关汉简史料,并参据传世文献,传统认识上的"河渠卒",似应定名为"治渠卒"。"治渠卒"主要在河西屯田地区从事水渠修筑建设与水利工程维护。  相似文献   

17.
西汉西北屯田与边塞防御在抵御羌胡袭扰及保障丝路畅通的同时,也为西北边郡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从出土简牍看,边郡屯田组织与塞上防御系统虽分设官吏,各具职责,然其固守边疆与发展生产之目的是一致的。因此,二者在屯垦、守御、通讯、物资供应等诸多方面均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随着西北边疆的逐步扩展及屯田军事性质的不断加强,屯田与守御最终在西域地区合而为一。  相似文献   

18.
“轮台”是古诗文中经常出现的一个地名,它究竟在哪里呢?“轮台”有汉轮台和唐轮台之分。《汉书·西域传》:“自贰师将军伐大宛之后……于是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汉轮台在南疆,即今新疆维吾  相似文献   

19.
继张骞通西域之后,汉武帝又在陇西(今临洮)、代郡(河北涞源县北)一带集结大军,给入侵的匈奴以数次正面打击。公元前一二一年(汉元狩二年),骠骑将军霍去病自陇西两次出击,一次逾焉支山;一次逾祁连山。匈奴奴隶主大败远遁,“自金城(今兰州)以西至盐泽(新疆罗布泊),匈奴绝迹。”同年,汉分河西地为酒泉、武威二郡,并从令居  相似文献   

20.
<正> 西汉初期,全国政治斗争重心在西北地区。匈奴“暴虐中国,中国被受其害”匈奴劲骑威胁西汉北边安定,汉武帝在承鉴前代对外战事成败的基础上确定了“西伐大宛,并三十六国结乌孙,起敦煌、酒泉、张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隔绝匈奴南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