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7 毫秒
1.
徐辉  周孝华 《科研管理》2020,41(1):98-107
产融结合有利于金融资源优化配置,是企业做大做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资源依赖理论视角,实证分析了产融结合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产融结合促进企业实质性创新,而并未刺激企业策略性创新;这一现象在政府干预较多、金融欠发达以及法治水平较高地区更明显;降低信息不对称和缓解融资约束是产融结合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进一步发现,实质性创新才是企业创造价值的源泉,产融结合提升了创新成果的实际转化效率,强化了实质性创新对企业价值的边际贡献;参股银行、证券和财务公司可提升创新能力,且这一促进作用随持股比例增加而增强,但参股信托和保险公司未发现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2.
徐辉  周孝华 《科学学研究》2020,38(1):158-168
作为创新主体,提升企业创新绩效可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提供内在驱动力,而如何改善企业创新绩效是困扰理论界与实务界的重大难题,也是学术研究的热点。利用2007-2018年沪深两市非金融类A股上市公司的微观数据,实证分析了产融结合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并将制度环境与产权性质纳入分析框架。研究发现:产融结合可以改善实体企业创新绩效,即产融结合显著增加了专利申请数,尤其是发明专利申请数,但非发明专利申请数并未显著增加,而且这一现象在民营企业中更明显;优化制度环境有利于强化产融结合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而且这一现象在民营企业中更明显。拓展性分析的结果表明,改善创新绩效可以显著提升实体企业未来经营业绩,尤其是发明专利的增加;产融结合更有利于提升民营企业创新成果的实际转化效率,而且优化制度环境可以强化这一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融资约束理论框架下,对产融结合、金融发展与企业创新产出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选取2006—2013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资料,研究发现: 产融结合能缓解制造业企业创新活动的融资约束,从而促进制造业企业的创新产出;制造业企业持股非上市金融机构能有效缓解融资约束,促进企业创新,但持股上市金融机构则不存在这种效应;产融结合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在金融欠发达地区作用更加显著.本文从融资约束角度证明了产融结合在提升企业创新产出中的积极作用,对政府制订再工业化计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曲彤  卜伟 《科学学研究》2019,37(8):1405-1414
从行为金融学视角出发,采用“产业政策--投资者关注--企业创新策略选择”这一研究思路,以2011-2015年我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Multinomial Logit-中介效应模型分析产业政策对企业创新策略选择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与发明专利相比,产业政策的“资源效应”显著增加了企业非发明专利申请的数量。我国证券市场具有典型的投资者有限理性特征,产业政策会带来“投资者关注效应”,当市场有效性不足时会进一步诱使管理层选择低质量的创新策略。对于非国有企业以及不具有政治关联的企业而言,产业政策引致的“投资者关注效应”是诱使其选择低质量创新策略的主要原因。研究结论为更好地引导产业政策和证券市场共同提升企业实质性创新能力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5.
王昱  夏君诺  王晓娜 《科研管理》2022,43(2):118-125
     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与金融业深度融合过程中对不同类型研发投资有何影响?本文使用制造业上市公司2008—2018年微观数据作为研究样本,运用非参数分位数模型探究了产融结合对不同类型研发投资的非线性异质影响。研究发现:(1)产融结合对不同研发投资存在非线性效应,对研究阶段投资表现出显著抑制效应,而对试验开发阶段投资呈现出“N型”影响特征;(2)产融结合对不同类型研发投资具有异质影响。随着分位点提高,其对研究阶段抑制效果更明显,对试验开发促进效果不断加强,但存在最优界限;(3)随着产融结合程度加深,其对国有企业研究阶段投资具有明显挤出效应,而对开发阶段促进效果显著;相反,能够提高非国有企业研究阶段投资水平,而不利于其试验开发阶段投资。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企业通过产融结合进行外源融资时,应充分考虑不同研发类型,选择与自身创新能力相适应的产融结合水平,为达到提升研发投资目标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2010—2018年沪深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构建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模型及其拓展模型,基于期限错配视角对产融结合缓解融资约束的影响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产融结合通过抑制期限错配从而达到缓解上市公司融资约束的作用,且高度的产融结合对抑制期限错配缓解融资约束的作用更显著;非国有企业、中小规模企业的产融结合缓解融资约束的作用更显著,并且这种融资约束的缓解在金融欠发达地区作用更显著。为产融结合缓解融资约束的影响路径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冉茂盛  同小歌 《科研管理》2020,41(10):89-97
本文基于金融市场中存在的金融错配现象为现实依据,利用2003-2015年我国民营上市公司微观数据,在测算金融错配指数和外部融资依赖的基础上,采用动态面板模型系统GMM方法,从政治关联的视角对上述命题进行验证.研究结果发现,金融错配显著抑制企业的创新产出,特别是对含金量比较高的发明专利抑制作用更为显著,民营企业的政治关联会对二者之间的关系产生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通过进一步探讨民营企业政治关联活动的调节机制发现,政治关联的调节作用是通过影响企业外部融资约束进而影响金融错配与企业创新产出之间的关系。结论表明,合理配置金融资源、建立良好的政企关系,能够有效缓解企业创新活动的融资约束,对提升企业的创新产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制造业企业金融化显著影响创新投资,本文使用2009—2017年企业微观数据,基于B-样条展开的非参数分位数模型探究企业金融化对创新投资的非线性异质影响,发现:(1)金融化对企业创新投资影响存在“倒U型”非线性特征,存在适度金融化水平促进企业创新投资最大化;(2)金融化在不同分位点存在显著异质效应,表明金融化程度对企业创新投资具有不同影响模式;(3)非国有企业、高技术企业在高分位点对金融化的敏感程度更高,随分位点提高最优金融化水平不断提高。在低分位点的企业更多表现为抑制作用,表明缺乏创新投入的企业利用金融资产进行套利的动机更为强烈。本文研究表明,中国企业不应盲目追求金融化程度,应与自身创新能力相适应,为通过选择合理的金融化水平达到提升创新投资目标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Matsuyama与 G-S模型的基础上引入金融错配等变量,系统考察金融错配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机理并予以模型刻画,进而提出核心命题。利用2003—2018年我国上市公司微观数据,在测算金融错配指数的基础上,从政策扭曲与金融摩擦双重视角对上述核心命题进行验证。研究结果发现:金融错配对企业创新具有明显的“抑制效应”,尤其是对企业“创新质量较高的发明专利”抑制作用更为显著。进一步检验揭示,金融错配会通过政策扭曲和金融摩擦这两条路径影响企业创新。本文研究意义在于不仅从微观层面揭示金融错配抑制创新的内在逻辑,同时从双视角进一步剖析金融错配的影响渠道,对于改善企业经营环境,促进企业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基于自然资源基础观,以2010-2019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运用面板数据实证检验绿色创新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同时分析政府补贴、产业与金融(以下简称"产融")结合和环境规制对绿色创新与企业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绿色创新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政府补贴正向调节绿色创新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产融结...  相似文献   

11.
在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下,“减税降费”已成为增强企业活力,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不同于其他税费政策改革,社会保险降费政策会通过财务资本和人力资本两个方面影响企业发展。然而,该政策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尚不明晰。基于此,本文以各地级市政府实施的社会保险降费政策作为外生事件,运用双重差分模型,从企业技术创新的微观视角,考察社会保险降费政策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社会保险降费政策有利于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水平。进一步分析发现,社会保险降费政策主要通过增加研发投入和优化人员结构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但两条路径的影响存在差异:其通过研发投入可以同时促进企业实质性创新和策略性创新,其通过人员结构仅促进企业实质性创新。最后,异质性分析发现,相较而言,上述影响在国有企业及所处监管环境较好的企业中更为显著。本文的研究结论既为“劳动经济学与微观企业行为”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增量证据,也为“减税降费”等营商环境优化措施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基于控股权性质差异视角,本文首先理论分析金融错配对国有与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产出及其模式选择的差异性影响,以及政府补贴在缓解金融错配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时的政策效应;然后再以我国A股市场2012—2019年期间上市企业为样本并基于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虽然金融错配有助于增加国有企业技术创新产出,但它在降低民营企业创新产出水平的同时,会严重阻碍国有与民营企业原始发明创新能力的提升;政府补贴能有效缓解金融错配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产出与原始发明创新能力的不利影响,并对其研发投入产生正向“挤入效应”,但它对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与产出的政策效果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胡成  朱雪忠 《科研管理》2021,42(3):109-119
为推动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为审核重心的新型专利质押融资模式顺利实施,本文运用信号博弈模型对该融资模式实施的市场均衡状态进行分析,结合博弈模型中的参数研究了其实施的困境。结果发现,该融资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专利质押融资市场失灵”与“质押融资市场效率低下”的问题。建议政府采取措施加大专利数量伪装的经济成本、技术成本与失信成本,保障专利质押融资市场有效运行,在此基础上组合运用贷款补贴与科技政策工具调控可融资的企业数量,以提升专利质押融资的整体市场效率。  相似文献   

14.
张岭 《科研管理》2020,41(8):95-104
科技企业面临较高的技术创新风险,良好的融资体系可以通过容忍并承担技术试错和商业探索的风险较好地支持技术创新。本文比较了股票市场股权融资与银行信贷债权融资对技术创新风险容忍度的差异,基于52个国家或地区跨国样本,采用面板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股权和债权融资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股权融资具有更高的风险容忍度更能提升企业家风险偏好,因而股权融资比债权融资更有利于支持技术创新;发达国家成熟股票市场比发展中国家新兴股票市场更能促进技术创新;股权融资无论经济上行期还是下行期都能更好的支持技术创新。在实证研究基础上,从提高融资体系风险容忍度、降低股权融资约束、健全风险补偿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完善科技融资支持体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政府的税收优惠和研发补贴是政府支持企业创新的重要方式。但目前的学术研究并不能够回答“哪种支持方式更有利于企业创新”。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分析政府税收优惠和直接研发补贴对企业创新绩效和创新质量的影响。采用505家高新技术企业2011-2013年调研数据为样本,对假设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政府的税收优惠政策有利于企业创新绩效和高质量创新产出的提升;相反政府的研发补贴对企业的创新绩效和创新质量均具有挤出作用;同时,对于技术能力比较强的企业,税收优惠对高质量创新产出的促进作用将越弱。本文的结论从理论上丰富了已有创新政策的研究,实践中为政府更有针对性的实施创新政策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6.
基于迎合性动机视角,选取KY公司作为案例研究对象,综合运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和财务指标分析方法,探究迎合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识别及经济后果.研究发现,迎合性高新技术认定对KY公司的创新绩效无明显促进作用,对其财务绩效的正向影响亦较为有限,说明迎合性动机驱动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无法达到预期政策效果.最后,本文从政府和企业维度提出若干建议,以期为提升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绩效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效果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