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章从我国目前完善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情出发,指出我国应从尊重宪法开始,提高公民宪政意识,有步骤地推进宪政建设,限制公共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真正开启宪法时代。  相似文献   

2.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是推进中国宪政和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环节。当前,我国的公民意识教育同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本文对公民意识教育的内涵、我国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现状和困境,以及发达国家先进经验进行了研究性阐述,同时提出了培养大学生"参与意识和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直隶地方官对宪政的认知体现在许多方面,尤其在加强政治新体制的建设方面有较深刻的认识,并将地方自治和谘议局建设作为官绅相资为治之机关.直隶地方官十分注重宪政知识的宣传,并使其成为直隶宪政改革较为成功的经验之一.在直隶宪政改革中,直隶基层官员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一方面通过译介西方宪政书籍传播民主思想;另一方面,针对宪政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寻找对策,加强了对基层改革的督导力度.  相似文献   

4.
1905年,清政府派出以载泽等五大臣领衔的出洋考察团,是为清政府推行宪政改革的第一个步骤。考察政治大臣的选拔颇费周折,最终入选者基本上对宪政持认同态度,展示出清政府对待宪政改革具有相当的诚意。同时,舆论界对考察政治大臣的选拔过程密切关注,行使了批判、建言的职责,总体以支持、宣传清政府宪政改革为主,展示出清政府推行宪政改革具有的良好社会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5.
从理论和体制上看,我国宪政体制中政府与公民的关系是明确的,符合现代宪法精神,但在实践中,政府与公民的关系在客观上还存在一些问题.进一步理清我国宪政体制下政府与公民的关系,并就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于推进我国的依法治国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宪政与公民社会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公民概念是公民社会的特有概念,它界定了公民与公民之间的平等,自由的关系,揭示了公民的权利对国家公共权力的本源性,公民社会构成了对公民个体的保护屏障,同时对政治国家形成了有效的制约。公私法的划分对宪政具有重要的意义,私法是公民社会的基本规则,我国宪政建设应当以公民社会的建构为起点,将经验理性与建构理性相结合,并以经验理性为重点。  相似文献   

7.
宪政是现代民主政治和法治社会的体现。十六大以来,有许多关于民主、法治、公民基本权利方面的新提法和新论断,是宪政思想的新发展,将对我国的宪政思想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初晚清宪政与40年代国民党宪政这两次失败的宪政改革具有许多相似之处。(一)在背景条件上,首先都由经济发展引起的社会结构变化促成改革的启动;其次严重的民族危机成为改革的直接原因;再次都有国内多重利益集团向统治提出挑战。(二)在过程特点上,两次宪政改革都具有一定的长期性和曲折性,都具有广泛的社会参与,而统治阶层都是既保守又无能。(三)两次宪政改革给我们如下启示,民主力量是巨大的,民主潮流不可抗拒;只有代表民意顺应潮流;现代化事业必须有人民的广泛和自愿参与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9.
建设宪政国家是中国未来发展趋势之一,公民的主体性对于宪政国家的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但是受传统政治、文化因素的影响,公民的主体意识不强已经成为我国宪政建设的障碍。本文试图从公民主体性角度,来探讨加强公民的主体意识对宪政建设的重要意义,以期对我国的宪政社会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特性,政治地位以及宪政的本质要求决定了其在当今我国宪政发展中起着关键性的推动作用。为了充分地发挥其作用,党内把握我国宪政发展的基本走向,创立稳定的政治环境,适时地把党科学的改革政策上升为宪法规范,发挥党在实现宪法中的带头作用,协调各种宪政推动力量等。同时,党还必须科学处理党的权威与宪法权威,政党推动与政府、公民推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受教育权是公民的基本人权和基本自由,是一个国家公民的宪法权利,国家是保障公民受教育权实现的义务主体,这是国际法有关受教育权立法的基本精神。而我国现行宪法对受教育权性质的规定则持权利与义务的统一观,其表述存在着语义与逻辑上的固有缺陷,其立法精神也与国际法不符,不利于我国公民受教育权利的实现,因而有必要对我国公民受教育权的法律基础进行重新审视,以便对现行宪法和法律法规做进一步的修改,使公民的受教育权利能够得到更好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2.
尽管人们对宪政的概念理解不同,但宪政社会的基本内涵即权力的制约和权利的保障还是为人们所认同。从宪政内涵引申出来的宪政的标准即政府权力的分立、制约与公民权利的保障则对于构建宪政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国民教育的普及和地方自治的实施对宪政社会的实现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农村税费改革制度的推行以及村委会选举制度和农民选举权、受教育权等各项基本的宪法权利的实现情况均折射出宪政问题,都是当前最民众化和国情化的重大问题.宪政是以共和、民主、人权为要素,强调对国家权力规范的民主政治形态.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七成人口是农民的国家而言,在农村中渗透宪政理念,建立农民的公民权意识,在现行制度的推行中实现对农民基本的宪法权利的保护,是宪政理论的实践意义所在.本文在国内法学界对于宪政问题的关注的学术背景下,抓住国家西部开发和"三农"保障的政策热点,力图在宪政范围内给西北农民权利问题寻找一个宪法上的权源.  相似文献   

14.
公民环境权是人类利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危及人类自身安全时提出和产生的。我国公民环境权可采用宪法修正案方式加以确立。在我国宪法总纲中规定公民环境权的具体内容,在宪法第二章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中明文规定公民环境权。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公民教育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独立民主精神,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增强公民的政治参与能力已成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公民与公民教育入手,总结归纳了美国公民教育的核心理念和培养途径,重在解决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在现实中面临的现状和遇到的难题,为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入公民教育理念进行教育改革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6.
改革是当今社会的迫切要求、必然要求,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到如今教育体制的改革,是当务之急。现从我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其改革的必然趋势,并得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7.
论当代中国农民的政治权利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30  
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农民经历了政治公民、半政治半社会公民和社会公民三个阶段。当代中国农民的平等权、自由权、人身权、参政权、自治权等政治权利的保障和实现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旧体制的制约。农民的维权活动从日常抵抗上升到以法抗争,给农民以宪法关怀是解决农民问题、保持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梁启超的宪政思想内容极为丰富。在维新运动时期,其宪政思想主要是提倡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戊戌变法失败后,其宪政思想主要是重视宪法与国会、主张建立责任政府、实行真正的政党政治、推崇司法独立等等。梁启超认为其宪政思想实行的途径主要有:开民智,新民德;“贤人”政治;国民运动。梁启超的宪政思想对当今我国的政治明建设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9.
宪法修改即修宪是国家回应社会情势变迁需要,解决宪法与社会生活之间冲突而由有权机关或其他特定主体依据特定程序对宪法加以变更的活动.是协调、解决宪法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和冲突的一种基本形式和手段。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使修改宪法具有理论和现实上的的双重价值。我国今后修宪的重点应放在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上,具体包括:进一步拓展公民基本权利的范围:完善关于财产权的宪法保护:增加关于迁徙自由权的宪法保护。  相似文献   

20.
公民政治参与是现代民主国家的基本标志,它是维护国家政治稳定、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法治化必须解决:通过立法健全政治体制、完善政治参与主体立法、提供公民多种政治参与途径、加强司法制度特别是重视程序法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