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章明 《江西教育》2011,(5):19-19
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同一个问题,这样问,学生满脸疑团,那样问,就会豁然开朗;这样问,可能“一潭死水,波澜不惊”,而那样问,则会“一石激起千层浪”。  相似文献   

2.
所谓对话式教学,就是教师不断地询问学生对某个问题的解释,使学生处于思维的应急状态并迅速地搜寻解题的策略。一些教师并未充分认识对话教学的实质,简单地理解为只要有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就是对话式教学,教师只是为了营造一种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专门提问一些事实性的、记忆性的为问而问,为活跃而活跃,而不考虑是否真正启动、  相似文献   

3.
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题山东临沂一中(276003)史玉春化学教学离不开“问”,一方面是老师问学生,另一方面是启发学生问老师。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仅仅满足于“老师问,学生答”,而不善于教学生学会问。古人说,启发学生要“导而弗牵”,如果老是教师提问,无异于牵...  相似文献   

4.
沈小英 《教学月刊》2006,(11):24-25
问题教学是初中社会教学中常用的方法。问题教学可以教师问、学生答,也可以学生问、教师答,还可以学生问、学生答。能回答问题固然是能力的体现,善于提出问题更是一种能力。遗憾的是,在传统的课堂提问中,常常是单一的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往往只关心如何提问,而很少着眼于怎样引导学生提问,学生在这种“生从师问”传统教学模式下形成的学习心理,无疑是消极被动的,很难发挥个性和创造性。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因此,在初中社会教学中,我们应转变思想,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具体可实行以下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5.
自主提问能力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重要条件,对中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历史与社会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提问能力,让学生自己主动地、不停地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问、会问、善问、巧问,最终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未来人才。  相似文献   

6.
提问是引起教学对话的关键,只有激励学生积极地思考,才能有效地推动教学,深化学生的学习。观察语文教学的现状不难发现,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无效提问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一是教师不着边际地问,学生照本宣科地答,问题多而滥,但却没有实际收获,教学低效;二是教学问题指向封闭,问题简单,答案单一,没有思考的价值;第三教学问题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  相似文献   

7.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以问导学”为方式组织课堂教学,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师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有目的地引导问题的产生,而问题的发现及解决则是由学生自已来完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并非消极被动地接受,从而能够自然而然地激发兴趣及求知欲。  相似文献   

8.
一、提问教学的特点 1.问题具有启发性 提问是为了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问就要有问的价值。在教学中,我避免单纯的判断性提问,避免处处皆问的做法,避免一启即发的浅问题和启而不发的难问题,充分设计具有一定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相似文献   

9.
教学提问,是科学,更是艺术,是师生互动的主要途径。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提问的主体,学生是被提问的对象;教师考虑更多的是怎样提问更为巧妙,而很少思考如何使学生敢问、善问。而新课标认为,应鼓励学生大胆地发挥想象,自由自主地提出自己的问题或疑虑,让每位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让课堂真正焕发出以学生为主体的风采,  相似文献   

10.
严伟 《小学生》2012,(8):76-76
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会产生许多疑问,但由于学生的不敢问、不善问、不会问,影响着他们思维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课堂质疑能力,为学生终身所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质疑,并教给他们质疑方法,使学生读有所思,思中生疑,疑中求答,有效地提高学生课堂质疑的能力。同时,教师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课堂质疑机会,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从容地、实实在在地去质疑。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扶——引——放”的方法,由浅人深一步一步地提高。  相似文献   

11.
当我们尚未踏入校园,仍兴趣盎然、天马行空地用泥沙堆砌心中美丽而神奇的城堡时,爸爸妈妈却在一旁看似无心却有心地问:1+1=?2+3=?……现在回想起来,这应该是与口算最早的“亲密接触”吧!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教学所占的课时居于首位,这足以说明计算教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口算贯穿于所有计算的始终,是有效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12.
魏静 《小学生》2012,(11):28-28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而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这是教学中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一个学生如果"想"问,说明这个学生很有主见,如果"敢"问,说明他的思维非常活跃,而学生"会"问,证明他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了。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教者,必须要清醒的认识到自己仅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应当把主动权适时、适地地交出去。  相似文献   

13.
“创新”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创新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它发端于问题,行进于问题,终止于问题。正是由于问题激发学生去观察、思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才能表现出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积极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力图克服一切困难,发展其创造性人格。由此说明“问题”在创新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而问题来源于“问”,因此“会问”特别是学生“会问”就成为创新教学的关键,而这正是我国科学教育的一种缺失,  相似文献   

14.
问与答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亦是推进和发展教学过程的重要动力。在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良好的提问艺术能优化课堂教学,使师生间处于和谐的信忠交流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要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首先要鼓励学生不懂就问,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妙地设问,  相似文献   

15.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教师通过提问,可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借以相应调整教学计划,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好的提问应避“直”,而是问在此而意在彼,也就是不从概念和定义直接提问,而是着眼于教学实际,问题灵活新鲜,问得具体生动。同一个问题.由于问的角度不同,有可能变得鲜活起来。如教《守株待兔》如果问“为什么种田人一开始没花一点力气就抢到一只野兔,而以后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却没有得到一只兔子呢”?就此“这个寓言说明了什么问题”更能激励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回答也易抓住…  相似文献   

16.
李娟 《安徽教育论坛》2004,(1):54-54,46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有创新,才会有发展”。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教学中,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质疑的方式有:向书本问、向老师问、向学生问。明确提问不仅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  相似文献   

17.
李国珠 《甘肃教育》2008,(12):46-46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有这样的发现:同样的问题,这样问,学生无法理解,而那样问,学生会豁然开朗;这样问,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而那样问,则会“一潭死水,微波不现”。原因何在呢?笔者以为,能否科学地设计出灵巧、新颖、易于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是教学成功的一个关键。  相似文献   

18.
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同一个问题,这样问,学生满脸疑团,那样问,就会豁然开朗;这样问,可能一潭死水,波澜不惊,而那样问,则会一石激起千层浪。人教版五年级下  相似文献   

19.
宋文琴 《考试周刊》2012,(90):181-182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学亦然,课贵有问,问则思,思则得,得则行,行则成。作为问课中的资源.无论是一份精彩的记录.还是一句遗憾的感慨,或是一点灵感和触动,都来自教师的教学经历,来自课堂、来自学生,来自于课堂现场的学情反馈。不断问课.会让教师更好地尊重学情.更好地关注学生。问课的初衷与最终目的是两句话:问的都是学生学得怎么样?为的都是学生能学得更好。当一个老师心中装满学生的时候,就不会因为教学活动的周而复始而忘记每个四十五分钟都是学生生命的一个旅程,不会为追求课堂的唯美而忽略学生的感受,不会为个人的作秀而淡忘学生是主体,不会为课堂的表面精彩而忽视学生的习得效果。  相似文献   

20.
课堂设问是教师在组织、引领与实施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教学行为,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启发思维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中,课堂设问不但使用广泛.而且与教学本身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对如何“设问”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笔者认为.关键在于要加强对“问”的目的性的研究,即怎样“问”才能更好地为教学目标服务。只有明确了“问”的目的,才能强化教师设“问”的主动性.才能重好地发挥“问”的教学功能。对此.笔者结合具体教学案例谈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