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中国文化,在周作人看来,是无性的文化,缺乏情趣的文化,是于生命成长、生机勃勃上,即个性发育上欠缺的文化。他输入歌咏儿童的文学,提倡"梦想的精神",主张适当地禁欲,并指出婚姻生活中"爱是移动的",需夫妻双方不断地创造。就一个人的教育而言,他非常重视性的知识,于当时的复古颇盛的文化风气中坚持自己的个性。到了20世纪30年代,周作人开始了由个性的提倡到压抑的愤懑时期。他所面临的是中国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时代,感慨于除却忍从屈服,生活总是为家族制度、阶级制度、资本制度、知识买卖制度而牺牲。在这一时期,周作人的文学史观、文学观也逐渐地完善,指出中国历史上晋文里开始增加了小品文的色彩,初现具有个性色彩的文学。  相似文献   

2.
复古派"末五子"之一的屠隆文学思想表现了由复古向性灵过渡的特征.屠隆的"性情说"提倡文学抒发个人性情,以"各极其致"取代格调作为评价文学的标准,从而超越了复古派的格调理论."性情说"是对复古派"情真说"的继承和发展.从屠隆"性情说"的内涵中可以看到,随着时代思潮的变迁以及文人思想的变化,复古理论中的某些理论内涵会发展成导致复古派消亡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3.
任何一种文字语言的魅力都是无可比拟的,从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学艺术都是和作者本身所密切相关,有经历的人,有心绪的人,所能掌握的厚重和运筹帷幄,是让人为之所赞叹的。在本论文中,我们所谈述的文学大家是王安忆,针对《新加坡人》这一文学作品,探究王安忆在文学中、尤其是在这部作品中,所表达的叙事艺术,从环境描写和情感叙述的角度出发,或贬或褒,寻找到最为切实的答案。  相似文献   

4.
论文从苏雪林出生地的地域文化环境的熏陶、家庭氛围及其童年的认知和阅读积淀、"五四"时期的"言志"风潮等三个方面分别探析了苏雪林与性灵文学传统的历史关联,以阐明苏雪林受到性灵文学思想影响的可能及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5.
晚明以降,党争频仍,国危时艰,性灵文学的革新已走到了尽头。以复社为首的政治性文社继承前后七子的复古思想,重树复古大旗。然此复古已非彼复古,以文社为依托,尊经为复古的根柢,力救斯文之弊,一归大雅。这种新变的根本原因乃在于面临末世衰变,经世致用的思想作用于文学上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对“性灵说”人文意义的阐释意在深化古典文学的研究、探寻其当代价值。“性灵说”的人文意义在于对本真之人及其情性的强烈关注,于宋明以来的儒家正统思想之外,探求着中国人本真生存的道路。诗论与对人本真的认识二而一的关系,是认识“性灵说”人文内涵的关键。从体用两个层面对“性灵”之“实”、“虚”问题向深向广探寻,显示着性灵说在集传统性灵思想之大成的基础上,对人问题认识、体悟之深刻。深入理解与灵性阐释“性灵说”离不开对“性灵”思想源流的辨析。“性灵说”成熟于明清时期是有其深厚的历史、思想文化和文学渊源的。  相似文献   

7.
魏源作为晚清今文经学的代表人物,长期以来都被放置在今古文之争的儒学思想史脉络中考察。但是,魏源虽受今文经学影响,其思想却杂糅了道家、佛家观念而有新的创见。魏源以"经世"思想为枢纽,试图重新理解传统思想中的"体用论",并以老子、《易》之"道"重新充实被乾嘉之学淘空的清儒之道统,进而发扬公羊学的"微言大义"精神。魏源的皈依佛教,并非晚年的消极隐逸,而是其寻"道"之路的自然结果。魏源所强调的净土观念虽然依托于华严宗的理事圆融观之下,但是,却因历史意识的限制,无法将净土思想中的乌托邦性格通过人类世俗历史的脉络加以展开,这也使得他无法像康有为那样,能够借助佛教的净土思想来发展出具有现代乌托邦性格的大同思想。  相似文献   

8.
文章比较了云间派与竟陵派、唐宋派、娄东派及虞山派文学思想的异同,认为复古主张与性灵思潮在明末文学中有合流的趋势。云间派的兴起正反映了这一趋势,不能因为他们主张文学复古,就简单视之为是对晚明个性解放思潮的反动。  相似文献   

9.
明代的文学复古运动,从活跃于弘治、正德年间的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文学复古流派开始,经过唐宋派的冲击后,其间出现了中衰,但终于又在嘉靖中期后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的"后七子"文学复古流派中继续进行下去。从其中衰的现象来看,包括"前七子"文学复古流派的消歇、唐宋派的冲击以及"后七子"文学复古流派的兴起这几个现象。要分析明代复古运动中衰的原因就不得不对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进行探析。在探析过程中也让我们看到了文学发展的复杂性与曲折性。  相似文献   

10.
作为影响深远的诗歌流派和类型,宫体诗从产生至消亡,至少有一百年以上的历史;宫体诗学则延绵数世纪,其内涵伴随中国诗学的发展已成为其中不可缺或的审美要素.它的产生、发展、繁荣,绝对有理论的支撑和思想的指导.但现在的宫体诗理论,似乎只是一些任人掇拾的书信和理论的碎片,这其实是一种 误解.作者以萧纲的"文学放荡论"为核心,结合萧绎和其他宫体诗人的序跋、书信、言论,从整体上考察萧纲的宫体诗学理论,包括诗歌的发生论、本质论、创作论、功能论和新变论.考察宫体诗创作和"文学放荡论"之间的互动关系.把"立身"与"文章",把身边真实的世界和文学幻想的世界截然分开的"文学放荡论",既是宫体诗审美意识新变的产物,反过来又指导创作,促进审美意识的新变,在中国古代诗学上,具有独一无二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世贞是一个拥有多维文学面貌的人,这并不是因为他的“晚年自悔”,其本质是他身上的群体意志和个体意识不完全重合。从表现上来看,他从未抛弃复古的根本立场,同时却又有中晚明时期文学发展大势由复古转向革新的影子。这种特性在其对苏轼的接受态度上得到了完整的投射。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在文盟领袖角色与纯粹个人感受之间,王世贞给外界传达出的对苏轼的态度有所不同。另外,王世贞并非保守的复古者,他在复古立场之上一直寻求与性灵革新的平衡,这在他对苏轼文学创作思想的承继上也多有体现。表面来看,王世贞的崇苏与复古派的抑宋似有矛盾,但抑宋的本质实际是反道统性理文学,这与苏轼的文学性格反而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12.
形成于三十年代的性灵论,在林语堂的思想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二十年代激烈言行的反思和深化;又奠定了他海外四十年的思想行为模式。性灵论不仅是林语堂三十年以幽默、闲适所构成的小品文理论,也是他两脚踏东西文化,实行东西文化和糅合的出发点及评价标准及至一生思想发展的内容。本文旨在剖析性灵论的具体内涵并阐述其对林语堂三十年代思想诸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30年代,晚明性灵文学思想能够重新浮出历史地表是得益于周作人的发现与倡导。在思想自身与个人因素的双重作用下,循着现代新散文与明末性灵小品具有近似性这一可靠依据,经过漫长的文学阅读与较为系统的理论思考,周作人提出明末的性灵文学运动和现代的新文学运动在文学主张与发展方向上是一致的,都属于文学回归"言志"的性质。由此而来,周作人从晚明性灵文学思想中解读出具有现代气息的反礼教反压抑反载道的文化反抗动机,以及契合现代文学发展方向的讲个性、求真实和重趣味的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14.
众多学者在论著中把"前七子"的复古作为"台阁体"文学的对立面来看待,把"台阁体"文学的最早代表认定为杨士奇。然而,对明代学者关于"台阁体"文学的主要观点进行一个系统考察后我们发现,明代"台阁体"文学应该起源于宋濂,明代的文学复古也源于明初宋濂等人的"台阁体"文学,只是到何、李时期达到高潮。"台阁体"文学不应作为"前七子"复古的对立,而应看成明代复古文学重要的一部分。合理理解"台阁体"文学以及明代复古运动的历史,我们必须立足于文献,澄清和修正目前学界对于"台阁体"与"前七子"关系认识上的部分偏误,并对"台阁体"进行一些翻案。  相似文献   

15.
儿童中心主义因不断的争议变成了一个复杂的概念,其理论生命力在中国因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而受压抑。要彰显儿童中心主义的理论生命力要从"主义"的对立和单调中走出来,向整体性的思想回归。这一方面要对杜威的儿童中心思想进行再认知,另一方面要在对中国国情体认的基础上不断探索。  相似文献   

16.
作为明代"前七子"文学复古运动阵营的重要组成成员,作为明中叶闽地阳明心学的主要代表,郑善夫是福建文学发展史上较早具有全国性影响的著名诗人。通过分析其乐府诗创作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及美学追求,不仅可以认识诗人乐府诗创作的儒学品格,而且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前七子"文学复古运动诗歌创作与儒学复兴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7.
马尔库塞在他思想理论发展的最后阶段,把弗洛伊德压抑性文明论与马克思主义的人类解放论相结合,提出一种乌托邦式的非压抑性文明论.本文主要从马尔库塞对性欲转变为爱欲的期待,对现代工业文明压抑人类爱欲的批判,以及对非压抑性文明社会的构想进行了一些剖析和评论.  相似文献   

18.
李安导演以"他者"视角探寻人性的电影主题,聚焦于隐秘与禁忌、压抑与释放。由此突破政治、文化传统的束缚,在人类的精神空间进行多层次地发掘。并以厚实而内敛的镜像语言表达,建构了艺术价值与商业智慧并具的艺术话语。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化,在周作人看来,是无性的文化,缺乏情趣的文化,是于生命成长、生机勃勃上,即个性发育上欠缺的文化。他输入歌咏儿童的文学,提倡“梦想的精神”,主张适当地禁欲,并指出婚姻生活中“爱是移动的”,需夫妻双方不断地创造。就一个人的教育而言,他非常重视性的知识,于当时的复古颇盛的文化风气中坚持自己的个性。到了20世纪30年代,周作人开始了由个性的提倡到压抑的愤懑时期。他所面临的是中国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时代,感慨于除却忍从屈服,生活总是为家族制度、阶级制度、资本制度、知识买卖制度而牺牲。在这一时期,周作人的文学史观、文学观也逐渐地完善,指出中国历史上晋文里开始增加了小品文的色彩,初现具有个性色彩的文学。  相似文献   

20.
明代中叶,文学思想颇为活跃的文坛上,李梦阳以文学复古主义而著称,诗文复古主张无疑构成了他诗学思想的外部标志;但是,李梦阳的复古主张既不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中由来已久的复古思想的机械重复,也不单纯强调一种创作技巧上的要求和取向,而是有着深刻的内在依据,这就是李梦阳诗学思想中的尚法观。尚法观与诗文复古主张的结合,确切地说,诗文复古主张植根于尚法观,使得他的文学复古思想与前此一般的复古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