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据对寄宿制初中校园学生欺负干预现状的调查发现,儿童受欺负后告诉同学或朋友的比例最高,告诉老师的比例最低;儿童受欺负时老师进行阻止的比例最高,但主动找受欺负学生谈心的比例最低。这说明学校的反欺负工作还处于自发状态。为此,学校在欺负干预工作中应采取以下措施:制定全校性的反欺负政策;加大反欺负政策和干预策略的宣传力度;对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进行欺负干预策略专门培训;建立受欺负者的同伴支持交流并对同伴进行应对欺负策略训练;建立定期的检查、监控、总结、表彰制度。  相似文献   

2.
用自编欺负行为问卷,采用匿名报告方式调查了481名小学生。结果,小学生卷入受欺负比例高于卷入欺负比例;小学生的欺负行为以心理伤害为主,有明显的“隐蔽性”;小学生对待欺负行为的态度因卷入状况不同而不同;对他人受欺负的行为反应随受欺负对象和自己关系亲密程度的提高而愈来愈积极。  相似文献   

3.
据对寄宿制初中校园学生欺负干预现状的调查发现,儿童受欺负后告诉同学或朋友的比例最高,告诉老师的比例最低;儿童受欺负时老师进行阻止的比例最高,但主动找受欺负学生谈心的比例最低。这说明学校的反欺负工作还处于自发状态。为此,学校在欺负干预工作中应采取以下措施:制定全校性的反欺负政策}加大反欺负政策和干预策略的宣传力度;对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进行欺负干预策略专门培训;建立受欺负者的同伴支持交流并对同伴进行应对欺负策略训练;建立定期的检查、监控、总结、表彰制度。  相似文献   

4.
城市流动儿童的学校欺负与学校适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758名流动儿童为被试对象,采用儿童欺负问卷和在校行为子量表施测,探索城市流动儿童的学校欺负与学校适应及其关系。结果发现:卷入受欺负和欺负的流动儿童比例相对较高;男生欺负他人的比例显著高于女生,而受欺负比例低于女生;不同性质学校的流动儿童受欺负和欺负他人的比例没有显著性差异;学校适应的性别和学校性质的交互作用不显著,主效应均达到了统计学意义的显著性水平;不同欺负类型的流动儿童学校适应差异显著,具体体现在常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上;受欺负、欺负他人程度与学校适应及其五个维度之间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241名3~6年级受欺负儿童,发现学龄儿童的受欺负对象、受欺负后的求助行为及心理、同伴关系与同伴地位均存在性别差异:男生主要受一个男生欺负,女生主要受几个男生欺负;受欺负男生向教师及朋友求助的比例低于受欺负女生,也更少体验到求助成功的积极体验;受欺负男生的同伴接纳程度低于受欺负女生,其同伴拒绝程度高于受欺负女生;受欺负男生的受欢迎比例低于受欺负女生,其被拒绝的比例高于受欺负女生。根据研究结果,文章提出了针对性的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海南省海口市三所中学的318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网络欺负行为已进入初中校园,女生网络欺负与受欺负的比例均高于男生,初二学生网络欺负与受欺负的比例最高;网络聊天、手机短信与电话是初中生网络欺负与受欺负最常见的三种方式;网站与网络聊天欺负行为对初中生的伤害性最大,且相较于传统欺负行为的伤害性更大;禁止初中生校内使用手机与网络并不能有效减少网络欺负行为的发生。基于研究发现,文章提出了减少初中生网络欺负行为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运用自编问卷在广西5所中小学选取792名中小学儿童进行调查,考察中小学儿童在学校和家庭中受同学、教师和家长欺负的原因。结果发现:中小学儿童很多情况下是无缘无故受同学欺负的,此外,儿童个性懦弱、被欺负者看不顺眼、口误说错话、遭人嫉妒也是儿童受同学欺负的原因;中小学儿童由于没有达到家长的要求,学习成绩差、口误说错话等原因而受到家长的欺负;中小学儿童由于没有达到教师的要求、学习成绩差、口误说错话、不服从教师的安排和教师心情不好等而受到教师的欺负.  相似文献   

8.
利用张文新修订的Olweus欺负问卷、简版的Coopersmith自尊问卷,以及焦虑量表、孤独感量表、压抑量表对827名中小学生进行测查,考察中小学生欺负/受欺负的状况,及与其同伴关系、自尊、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总体而言,中小学欺负的发生率比较高,且相当稳定;(2)卷入欺负的儿童,无论是欺负者、受欺负者还是欺负/受欺负者都比一般儿童存在更多的心理精神症状。(3)在中小学中,同伴关系在儿童欺负问题对其自尊和心理健康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儿童受欺负通过同伴接纳和同伴拒绝间接地影响儿童的自尊和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对小学生的欺负行为及欺负卷入儿童的归因方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小学校园欺负问题比较严重,欺负卷入儿童对模糊情境的认知归因存在缺陷。鉴于小学欺负现象的普遍性,教育者应采取相应措施控制和减少欺负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对小学生的欺负行为及欺负卷入儿童的归因方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小学校园欺负问题比较严重,欺负卷入儿童对模糊情境的认知归因存在缺陷.鉴于小学欺负现象的普遍性,教育者应采取相应措施控制和减少欺负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小学生欺负问题的干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行动研究法在某小学进行欺负问题的干预研究,通过为期五周的干预,实验班学生上学和放学路上受欺负的比率和在学校情境中受欺负的程度显著下降,三年级的下降幅度大于五年级的;学生在学校里安全感增强;教师的研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增强和提高。  相似文献   

12.
欺负行为是儿童身上较为常见的不良行为。采用Olweus儿童欺负问卷,对教师与家长这两类成人群体对小学儿童欺负行为的干预现状的调查研究表明:(1)关于儿童在学校受欺负之事,成人的关注与干预程度较低。其中,教师与家长关注程度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2)当儿童受到欺负后,向成人求助的比率较低。(3)关于儿童在学校欺负他人之事,成人的关注与干预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13.
通过问卷法考察了1328名高职生在校受同伴欺负的状况,发现高职生受欺负的状况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高职男生受欺负的状况比高职女生严重,并且在整个高职阶段没有减缓的趋势,而高职女生受欺负的状况随年级增长明显减少。回归分析发现,羞怯、坏学生、老师不喜欢、同伴关系不良、欺负人等因素与高职生的受欺负程度存在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采用自编欺负问卷从欺负行为发生频率、发生类型以及对待欺负态度几个方面对新疆多民族地区中学生欺负/受欺负现状进行探讨,以期使社会各界更加深入地了解欺负行为的发生机制,从而更好地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和学业进步。  相似文献   

15.
鞠玉翠  张文新 《中学教育》2003,(8):14-16,31
一、欺负行为及其危害欺负是力量相对较强的一方对力量相对弱小的一方进行的攻击 ,也就是说 ,欺负是一种特殊的攻击 ,它与一般攻击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欺负者与受欺负者之间力量的不均衡性。这里的不均衡包括客观存在的欺负者体力或社会关系的优势 ,也包括其主观上的优势感 ,因而通常表现为以大欺小、以众欺寡、以强凌弱。通常情况下 ,欺负还有比较稳定的特点。挪威、英国、日本等国以及我国的已有研究表明 ,约 1 0 %—2 5%的中小学生卷入欺负 /受欺负问题。欺负问题在中小学生中经常发生 ,对学生身心造成严重危害。挪威学者奥维尤斯等研究发现…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采用Olweus儿童欺负/受欺负问卷对农村750名4~6年级儿童进行整群抽样调查,发现300名农村留守儿童受到三类欺负显著高于450名农村非留守儿童(p<0.01);农村留守儿童受欺负状况方面,未发现显著性别差异;在年级差异方面,农村留守儿童受欺负在直接身体欺负和间接欺负上未存在显著差异,但六年级农村留守儿童显著比四年级儿童更容易受到他人直接言语欺负(p<0.05).农村留守儿童受欺负现象严重,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改善同伴接纳水平,塑造积极的自我概念,增强体质,提升亲子沟通质量是保护他们免受欺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7.
以张文新等修订的Olweus儿童欺负问卷初中版为测查工具,对244名初中生进行抽样调查,了解初中生校园欺负行为发生的频率、类型、方式和特点等。结合调查结果提出相关预防建议:系统化构建学校有效预防机制;多元化构建校园防欺负课程;生动化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立体化加强学生个体辅导。  相似文献   

18.
欺负行为一直以来都是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其普遍的存在性和严重的后果性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本文全面探讨了欺负行为卷入者对待欺负行为的态度及其反应倾向,并分别基于同伴双向水平和群体水平之上,介绍了对欺负行为中不同行为角色的分类方法。  相似文献   

19.
父亲的背影     
小时候一直觉得爸爸很严厉.只要爸爸说话的语调稍高些我就会乖乖地站在一边等着“挨批”。当老师以后,我一直在找寻父亲那不怒自威的诀窍,结果却不得而知。还记得小时候我的个子不高.经常被一些比自己大的孩子欺负,当我怀着满肚子的委屈回去告诉爸爸的时候,他的反应似乎永远都是那样的雷同:怎么不欺负其他人,专门和你过不去啊?你自己有没有问题呢?  相似文献   

20.
王晓 《家庭教育》2010,(7):34-34
面对攻击性太强的孩子,如果父母、学校老师不能制止,那就只有受欺负学生的家长勇敢地迎上去,巧妙地告诉对方:某个界限,他不能逾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