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要充分利用中国哲学、历史、文学、艺术、民俗等方面资源,加强对学生进行优秀人文传统的教育和熏陶,帮助学生认识和学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精神;热爱民族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继承中华民族的人文传统。民族精神教育要着眼于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历史、文化、生活方式的归属感,培养学生对伟大祖国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2.
论传统儒学思想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是由该民族的传统的思想、文化长期熏陶、培育、凝结而成的,它是一个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的结晶和表现。就我们中华民族而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正是我们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传统培育的结果,它凝结了我们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一般言,儒、释、道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但尤以儒家思想文化最能代表和体现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对中华民族精神之形成,发挥的作用和影响也最大。传统儒家思想文化博大精深,概而言之有家国一体等十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承中华美德,扬民族之魂”成为我校德育的主旋律。为了使孩子们能够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熏陶,我校与中国戏曲学院共同开发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中国戏曲文化”校本课程,将中国优秀的戏曲艺术在少年儿童中推广、传播,扩大戏曲的影响力,使我校的学生从小感受戏曲本身的艺术美,提高鉴赏戏曲艺术的素质,进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是中国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在高职教育中贯穿和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是"立德树人"的需要。只要解决好教育理念,学生兴趣、教师素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精神是以热爱祖国为核心,涵盖追求和平、勤劳勇敢、诚信善良、勤俭正直、自强不息、团结仁爱、改革创新等在内的国民精神。加强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更是秉承本民族优秀传统的要求。加强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倡导:加强德育环境建设,创设良好的民族精神教育氛围;强化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使学生感受民族精神的熏陶;拓宽教育阵地和资源建设,培养学生感悟民族精神的能力;积极开展德育活动,突出寓民族精神教育于活动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画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中璀璨的瑰宝、灿烂的明珠,而且在世界艺术领域中形成独特的体系而为世界瞩目。从大班起学习中国画是最佳时期,有利于振奋民族精神,弘扬民族艺术。自幼接受中国传统绘画的熏陶能使儿童产生对祖国艺术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所以在培养幼儿画水墨画时应注重“欣赏观察一体验实践一发现想象和用心创造的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7.
文言文教学在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应当在课堂教学中依托教材,使语言训练与民族精神的熏陶双管齐下;在课外活动中让学生重点阅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凝聚着深厚的民族精神的文化经典作品;在教育中教师通过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潜移默化影响学生,进而弘扬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8.
刘忠 《语文知识》2015,(3):56-58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来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从中"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并能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规定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分学段系统融  相似文献   

9.
张新爱 《考试周刊》2013,(46):31-31
<正>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它有着最纯粹、最富张力的语言。进行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感染,从而提高道德修养和文化品位,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这对于实现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民族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不屈的脊梁。经历五千年的风风雨雨,中华传统不断得到积累与沉淀,深深影响了每一代海内外中华儿女。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在塑造一个人的人格阶段起到重要的作用,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有的德育教学活动,让学生掌握、继承以及弘扬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承载着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是对如何科学弘扬、传承传统文化的方法、途径、工具的探索。当前,在弘扬传统文化中存在文化自信有余、文化自觉不足,理论研究有余、实践操作不足的问题。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应以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为抓手,构建多层面、多维度、立体化的弘扬体系;以政府为主导,推动传统文化弘扬事业化、产业化。  相似文献   

12.
在中小学中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关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系民族的未来,意义十分重大。我们要把它作为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紧抓好,从青少年学生抓起,从细节小事入手,努力使中小学成为培育民族精神的“摇篮”,促使青少年学生专门组中爱国主义的情感,增强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和自信,确保中华民族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精神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加强先进文化建设 ,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 ,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当代价值 ,充分发挥学校作为建设先进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主阵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蔡连秋 《教师》2011,(30):127-128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而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本文从爱国精神、亲情友爱、崇尚道义、刚健自强、廉洁刚正以及旷达乐观等方面,来阐述国学教育对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一、在外语教学中加强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意义 1.提高学生抵御西方文化渗透的能力 民族精神教育首先是存在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本民族的文化,就不可能有对本民族的自信。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宝贵遗产,对于全民族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维系中华民族绵延不断、长盛不衰的精神纽带。优秀的传统文化同当代先进文化的有机结合,将给我们的民族文化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精神要素在以华夏为主体的古代民族中已经存在,因此历史学要充分发掘传统民族精神要素,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凝聚力。同时历史学和历史教育还要充分发掘近代以来以革命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民族精神要素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艰苦创业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民族精神要素,努力培育现代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刘刚 《黑河教育》2013,(12):14-14
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凝聚着民族智慧、民族精神和艺术魅力,它教育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成为凝聚、发展和振兴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为了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我们班级让学生从小走近经典,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通过诵读古典诗词名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了我班特有的班级文化。  相似文献   

18.
美国教育学家斯宾格勒说:“一定社会特有的文化传统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强烈地制约着教育过程的进行和人们养育子女的方式”,即有什么样的民族文化传统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刁培萼认为语文教育蕴涵了中华民族价值取向、中华民族思维方式和中华民族精神。曹明海又说:“汉语文教育作为中华民族的母语教育,既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知识,历练语文能力的责任,又必须以涵养民族情感,唤醒民族文化意识,振奋民族文化精神为其特有的功能”。诚然,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精神根植于五千年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史。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与文化交融的背景下,弘扬民族精神与培养青年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具有一致性。与时俱进地弘扬民族精神,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使中华民族得以复兴的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20.
从文化和民族精神对民族发展的历史作用入手,阐述了建设先进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大现实意义,概述了中华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提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加强先进文化建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思想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