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庆 《宜春学院学报》2013,35(8):132-135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狂飙突进运动"的最丰硕的果实,并处于启蒙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过渡时期,而传统的欧洲文学史将"狂飙突进"运动统归于启蒙运动的分支,在过去的研究中也有不少作品分析《少年维特之烦恼》与浪漫主义的差异性,歌德本人也一度撇清其与浪漫主义的关系,但《少年维特之烦恼》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精神。在探讨《少年维特之烦恼》与浪漫主义的关系之前,先了解"狂飙突进运动"与浪漫主义的关系是不可忽视的。在此前提下再细致分析《少年维特之烦恼》强烈的抒情性与维特人物形象两个方面,从而更加具体有力地论证《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浪漫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2.
歌德作为德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其青年时期正值德国文坛狂飙突进运动,对自由与天才的向往与崇拜,令歌德在此时期完成了很多作品。在诗歌方面,歌德受到赫尔德的影响,写出了不少具有民歌特色的自然诗。本文通过对《五月之歌》和《对月》两首诗的对比,就狂飙突进时期歌德自然诗的特点与异同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中文自修》2006,(2):F0002-F0002
歌德(1749—1832),德国古典文学最主要的代表,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1749年,歌德生于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1765年8月,到莱比锡学习法律。1770年4月前往斯特拉斯堡继续完成学业。1774年秋,《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出版使他一举成名。1776年,歌德进入魏玛公国宫廷参政,开始了他近10年的官宦生涯。1794年,歌德与席勒相遇,开辟了“以歌德和席勒的友谊为特征”的德国古典文学全盛时期。在席勒的促进下,歌德开始创作《浮士德》,在完成《浮士德》的第二部后。于1832年3月22日与世长辞。 作为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歌德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呼唤自由。歌颂反抗。《少年维特之烦恼》对封建道德,等级观念的激烈反抗以及对个性解放,发展“天才”的强烈要求,喊出了当时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的内心呼声。歌德花了58年时间完成的诗剧《浮士德》则是其一生丰富思想的总结与艺术探索的结晶,是堪与荷马史诗媲美的伟大诗篇。[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德国狂飙突进的时代现象及歌德的创作背景,导出激情坚守与理性缺失的时代精神,论证维特是这一精神的代言人。同时立体观照这一精神状态下人物具有的超时代意义,考察激情与理性的不平衡运动及辩证关系,对维特式精神困境尝试作一理论上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德国狂飙突进的时代现象及歌德的创作背景,导出激情坚守与理性缺失的时代精神,论证维特是这一精神的代言人。同时立体观照这一精神状态下人物具有的超时代意义,考察激情与理性的不平衡运动及辩证关系,对维特式精神困境尝试作一理论上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席勒(1759-1805)是德国杰出的诗人、剧作家、美学家。《阴谋与爱情》是席勒青年时代的代表作,是德国最杰出的市民悲剧。 18世纪70-80年代,随着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德国出现了一场全国性的进步文学运动——狂飙突进运动。.一群青年人登上文坛,他们主张自由民主,追求个性解放,反抗封建专制,在文学领域里掀起了一股狂热的反抗浪潮。青年歌德和席勘是狂飙突进运动的主要代表作家、旗手。《阴谋与爱情》就是席勒狂飙突进文学的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7.
歌德     
歌德是德国古典文学最主要的代表,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一生经历了德国文学史上狂飙突进运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三个阶段,是德国历史上少有的长寿作家。歌德在世界文学史上的显赫地位无须多言,除了马克思、恩格斯都特别喜欢他的著作外,列宁在流放时携带的仅有的两部文学作品中,就有一部是《浮士德》。哲学家谢林说:“歌德活着的时候,德国就不是孤苦伶仃的、不是一贫如洗的,尽管它虚弱、破碎,它精神上依然是伟大的、富有的和坚强的。”作为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歌德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呼唤自由,歌颂反抗。《少年维特之烦恼》发表后,立即轰动了全德和全欧,它表现了觉醒的市民阶级知识分子在当时封建社会环境里的精神苦闷。小说对封建道德、等级观念的激烈反抗以及对个性解放、发展“天才”的强烈要求,喊出了当时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的内心呼声,因此进步人士对之欢呼喝彩。这部书信体小说使多少人爱不释手,就连一生戎马倥偬的拿破仑也随身携带,先后读过七遍。恩格斯说它绝不是“一部平凡感伤的爱情小说”,而是“建立了一个最伟大的批判的功绩”。歌德为人类文明留下了丰富的遗产,除了不朽的文学作品外,他在美学、哲学、历史以及地理学、生物学、物理学和天文学等方面,都有重要研究成果或发现。他发现了人的颚间骨,对解剖学做出过贡献;他的《颜色学》向牛顿的机械观提出了挑战;他提出的生物进化学说比达尔文早了近百年。  相似文献   

8.
文化月历     
《中文自修》2014,(32):56
席勒(1759-1805)弗里德里希·席勒出生于德国一个贫穷市民家庭,童年时代的他就对诗歌和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为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席勒被认为是德国文学史上地位仅次于歌德的伟大作家。代表作是《阴谋与爱情》。  相似文献   

9.
崇尚自然,崇拜天才,推崇民族意识,渴求冲破精神和物质束缚,疾呼反抗,要求自由,这些精神充溢在狂飚突进作家的作品中,而歌德在此期间创作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就是狂飚突进运动精神体现得最为充分、影响最为广泛的一部代表性作品,与歌德的大多数作品一样,这部《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他本人爱情生活的一次折光。歌德回到法兰克福不久,就得知自己的朋友耶鲁撒冷在魏茨拉因恋友人之妻无望而借凯特涅的手枪自杀的消息。相同的感情,相同的遭遇,在歌德的内心激起了创作的冲动,他手不释笔,四周之内就完成了这部书信体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这部小…  相似文献   

10.
《英语辅导》2004,(10):61-62
说到《少年维特的烦恼》,相信读并不陌生,但是读过这部小说的英版的人,却恐怕为数不多。《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德国杰出的诗人、作家、学和思想家歌德(1749—1832)的不朽力作。这部小说使年仅二十四岁的歌德一跃而为西欧享有最高盛誉的作家。在西欧长篇小说的发展史上,该书更是被看成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小说一问世,当即风靡了德国和整个西欧,深受广大青年喜爱。“狂飙突进”运动的重要成员诗人舒巴尔特宣称:“我宁肯终生穷困,一辈子睡干草、饮清水、吃树根,也不愿失去体察这位多情善感的作家的心曲的机会。”如今,这部小说在世界各国流传甚广,已被译成各种语言,据称仅日译本就有四十多种。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近距离接触它的优美字吧!  相似文献   

11.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生于德国法兰克福,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一生经历并引导了德国乃至欧洲的文学启蒙运动、狂飙突进运动、古典时代、浪漫主义时代。其创作涉及诗、小说、戏剧等文学领域,浓缩了西方近代以来文学与文化的精华,被认为是西方近代文学的高峰。此外,歌德在美学、哲学、历史以及自然科学等方面,也为人类文明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其代表作有《少年维特的烦恼》《浮士德》等。《浮士德》(1774—1831)是其倾注毕生心血的一部诗体悲剧。诗剧按剧情发展可细分成“天上序幕”、五幕悲剧(知识悲剧、爱情悲剧、…  相似文献   

12.
[作者档案] 歌德(1749-1832)是德国最伟大的诗人、剧作家、批评家,德国文学的杰出代表,他同荷马、但丁和莎士比亚一起,并称为欧洲四大文化名人。歌德的主要作品如《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威廉·迈斯特》和《西东合集》等都成为世界经典名著。《歌德谈话录》是由艾克曼辑录而成的。  相似文献   

13.
德国伟大的诗人歌德,是“世界文学”的首倡者。他对中国文学兴趣浓厚,推崇备至,他早期的代表作《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德国第一部有重大国际影响的作品,他一生的代表作《浮士德》,更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歌德,对世界文学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歌德是享誉世界的伟大诗人。月人说他是天才,因为8岁的时候。他就会德语、法语、英语、意大利语、拉丁语和希腊语等多种语言;14岁时开始写剧本,16岁时进入莱比锡大学学法律;25岁时,他用了4个星期写出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风行欧洲,形成一股“维特热”;26岁时,歌德还当上魏玛公国的顾问和首相。其实,歌德取得的成就和父母对他的早期教育是分不开的。歌德的父亲是当地的一个地方官。母亲是市长的女儿,他们都热爱读书。在这样一  相似文献   

15.
歌德是德国伟大的诗人和作家。他一生中写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历史剧《普罗米修斯》,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长诗《浮士德》等。这些作品的问世,使德国文坛大放异采。歌德的创作活动是一场持久的韧性战斗。他常年累月,奋  相似文献   

16.
【导读】歌德(1749—1832)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剧作家、诗人、思想家,也是世界性的伟大作家。歌德一生勤勉写作,除了诗歌、戏剧和小说,他在文艺理论、哲学、历史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代表作有著名诗剧《浮士德》,文艺言论《歌德谈话录》,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自传性作品《诗与真》等。  相似文献   

17.
在魏玛的岁月丰富了歌德的人生阅历,使他的思想产生重大变革。1786年的意大利之旅更是促成了歌德从一个狂飙突进者到一个古典主义者的深刻转变。歌德一生都在探索人性,并在作品中展现其探索成果,以期使读者受到熏陶。在《神性》这首诗中,歌德阐明神性是人性完美的典范。人与自然不同,把神性当做人性典范,并不孜追求,以实现与其日趋接近。  相似文献   

18.
作者资料: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是德国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和剧作家。歌德出生于莱茵河畔法兰克福一个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1765年遵父命到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因咯血辍学回家养病。1770年他病愈后到斯特拉斯堡继续学习,翌年获法学博士学位。但对歌德来说,最大的收获是在这里结识了赫尔德尔这位狂飙突进运动的领袖。  相似文献   

19.
维特:“反叛的受难者”韩耀成1774年莱比锡秋季博览会开幕时,《少年维特的烦恼》面世了,它像一块巨石扔进当时一潭死水似的沉寂的社会,激起层层波澜。“维特热”席卷整个德国,并越过国界蔓延到欧洲,乃至遥远的东方古国──中国。《维特》的作者约翰·沃尔夫冈·...  相似文献   

20.
德国的浪漫派与法国的浪漫派不同。在德国,消极浪漫主义占主导地位。这种浪漫派反歌德和席勒的古典文学,是反动“神圣同盟”的嫡子。海涅在《论浪漫派》一书中嘲笑浪漫派,说德国浪漫派“是中世纪文艺的复活”,“是一朵从基督的鲜血里萌生出来的苦难之花。”①不过,德国也有少数罕见的积极浪漫主义者,早期的海涅就是一个。海涅后期是革命民主主义诗人,批判浪漫派;但也曾“自称是德国浪漫主义最后的幻想大王”。②海涅早年的《诗歌集》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中的灿烂的明珠,它继承歌德和席勒的“狂飙突进”精神,反映德国青年一代挣脱旧的精神枷锁的情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