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一、道德学习发生的前提:道德本能或善端人类这一物种在作为动物存在和作为人生活的漫长历史中形成了自己文化遗传财富。这些文化遗传财富在每一个个体身上都会有所体现:我们都具有作为道德基础的本能情感甚至道德直觉。这些本能情感和道德直觉就是我们常说的道德本能或善端。道德本能或善端是道德学习的基础性前提,是人拥有德性、成为有道德的人的可能性。人所具有的道德本能既是道德学习的前提,也为人的道德学习提供了动力。中国古代哲学关于恻隐的研究揭示出恻隐既是道德意识的“最初涌现”,又推动着道德意识的深化和发展,并具有动力作用…  相似文献   

2.
道德选择是指人们在面对各种道德思想体系和道德规范时所采取的态度和方式,它是人自身道德发展的需要。可以说,没有人在面临道德问题时的道德选择,就不会有道德的发生、发展,更不会有道德主体的生成。道德选择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生存方式。“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①动物和动物之间、动物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比较单纯,是一种接近于“自然”的关系,不存在“道德”关系。它们不需要也没有选择,它们只是按照动物的本能和需要来处理它们之间…  相似文献   

3.
自我牺牲的性质和量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谈到自我牺牲,会有不少人自然而然地想到道德与崇高。历史上,曾有不少思想家满怀激情地赞美自我牺牲的道德价值,他们认为,道德就意味着或多或少的自我牺牲(如普列汉诺夫);道德之所以有那么大的价值,不在于它给人带来多少利益,而是因为它招来那么大的自我牺牲(如康德);道德精神的实质就在于为整体利益牺牲自我利益(如孟德斯鸠)等。也有不少思想家反对把道德的精神和价值归结为自我牺牲,他们认为,具有利己本性  相似文献   

4.
邹敏华 《生物学教学》2007,32(11):66-66
谋求人与自然和谐,解决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要从“治本”入手,让人人心中都筑起保护生态的绿色屏障,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生态的强大合力,而这绿色屏障就是生态道德。什么是生态道德?生物和自然界应和人类一样拥有道德地位并享有道德权利,人类应对生物和自然界负有道德义  相似文献   

5.
人的利己本能,是先天存在的。而人的利己意识却是后天形成的,它受到人的利己本能以及物质资源有限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并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进。在利己意识的主导下,人在处理个体与群体利益的关系时,亦可做出一些具有利他性或者互利性的制度选择与安排。正是人的利己本性(包含利己本能与利己意识)才是法律与道德得以产生的根源,是法律与道德之间关系的支点。  相似文献   

6.
生态伦理学以研究生态学和保护生态环境、对人类经济建设行为进行伦理评价为主旨。生态伦理学把道德的对象范围从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领域扩展到人与生命和自然界的领域。生态伦理的哲学内涵就是:自然界是第一性的,人及其思想是第二性的;应在宇宙观、社会观、人生观的基础上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和发展;人是实践的主体,不仅对社会负有道德责任,而且对自然负有道德责任,是自然生命系统最终的维护者。  相似文献   

7.
人和自然界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人的发展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破坏自然规律,就是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因此,保护自然界应是人类的一种道德责任。本文主要通过对当代的生态危机进行深刻的反思,分析了产生生态危机的原因,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司洁 《学周刊C版》2014,(2):233-234
人和自然界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人的发展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破坏自然规律.就是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因此.保护自然界应是人类的一种道德责任。本文主要通过对当代的生态危机进行深刻的反思.分析了产生生态危机的原因.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普列汉诺夫把自我牺牲作为全部道德基础的观点,长期影响着我国哲学、伦理学界。其实,追溯马克思对这一理论问题的全面阐述,可以看出,把自我牺牲作为普遍的道德要求提出,是生产力低下与阶段级裂立的产物。社会越进步,越尊重人的价值,自我牺牲要求越少,它将成为道德选择中的特殊情形,道德建设中,要防止理论上的片化与简单化。  相似文献   

10.
自我牺牲并非是舍弃生命,恰恰是一种生命优越、完善的表现;甚至也并非是某种损失和痛苦,恰是一种生命的保存和快乐形式;自我牺牲也不是一种利他主义,在利他的形式中,是包含着利己成分的,它是利己和利他的和谐统一,是人类独有的一种道德形态。  相似文献   

11.
康拉德一直致力于在其小说中揭示人类的最本质性东西--道德观.<阴影线>从三个方面表现了康拉德的道德观:首先是道德的核心--责任;其次小说反映了自我牺牲精神的存在和作用;最后是珍惜生命,原谅他人错误.  相似文献   

12.
人类需要道德,就像人类需要呼吸、喝水一样自然。幼儿园里的道德教育,真可谓是对人类道德本能需要的最纯正、最真切的领悟和受益。  相似文献   

13.
麦特·里德雷的《美德的起源》对人类最基本的本能--互助与信任进行了饶有趣味而又发人深省的研究.紧紧围绕着人的社会性,里德雷运用遗传学和数学方面的内容完成了对互助与信任的再发现,论证了互惠之为人类社会的建构原则,信任之为美德的基础的基本观点.通过分析和批判里德雷的思想,有助于使人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伦理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有助于为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寻找它的基石.  相似文献   

14.
自然资源的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化、人口的膨胀、精神道德的退化等一系列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普遍关心的焦点。因此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理论具有重要意义。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辩证关系(1)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自然的一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确定为“有生命的个人存在”和“他们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离不开自然界,必须依靠自然界来生活,离开了自然界,人类也就失去了自己。自然界对人类的生产活动具有重要作用。首…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思想家孟轲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所谓“恻隐之心”就是我们所说的同情心。同情心是一种善良的情感,是对他人忧伤、不幸、痛苦的共鸣,愿同他人分担忧愁,给他人以快慰的情感,是对人的关怀与热爱,是心地善良的自然流露,是对人类和平、友谊的企求,是人类团结、互助、合作、利他,甚至是自我牺牲的心理基础,是一切社会存在的心理基础。法国心理学家赖波特曾经指出,只有同情,才是一切社会存在的基础。他说,同情心有三方面的意义:一是约束自己;二是把他人的痛苦视为自己的痛苦;三是对他人忠诚、宽容、博爱。可见,同情心是人类特有的高级的社会道德情感。它孕育着善良的友爱,人性和人道主义。人与人之间冷漠无情、麻木不仁、粗鲁残暴、丧失天良,都是与缺乏同情心有关。一个没有人性的人,一个野蛮  相似文献   

16.
法律的出现     
法律的出现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自私本能。法律不是国家的产物,相反,国家是法律的必然结果。人的自私本能也促使最初法律内容的确定,它们是公平、诚信的道德总结、公权和原始宗教礼仪。  相似文献   

17.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的前提 ,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人必须依赖自然界才能生存。进入工业社会以来 ,人类破坏生态平衡 ,造成环境污染。维持自然的稳定与和谐是人类幸福和繁荣的首要条件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只有正确解决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 ,才能解决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具有根本性意义的重大问题。从历史的视角看,自然界在人类发展进程中先后扮演了敌人、榜样、对象和伙伴的角色,人与自然界关系也经历了从人对自然界的敬畏与崇拜到对自然界的征服与控制,再到谋求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的发展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人作为主导性主体存在的意义得到了持续的强化,使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体现出对象性关系和价值关系的特征。因此,当人类面对日益严俊的生态环境困境时,仅从人与自然界关系层面寻求解决之路是不够的,更要从人与人关系层面着手,努力使人类对自然生态的价值引导达成一致,实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和人与人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19.
弗洛伊德认为道德产生于人的本能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良心是人自身反对自身的斗争,道德的产生意味着人自身的本能等感性力量得不剑发展。良心的存在与维持,依赖于外在的权威力餐的存在。弗洛伊德的超我是他律的内化这一道德模式的理想类型,是对此类道德模式的一种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20.
同情—作为个体心灵体验的人类本能,被亚当·斯密所设想的公正旁观者推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层面,并外化为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得以和谐稳定的基础。本文主要从"同情"—社会秩序形成的情感基础这一独具特色的人性论假设出发,探索通过怎样的内心机制对同情合宜性进行恰当地道德评判而引导出的社会赞同的行为,从而为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的建立奠定坚实的情感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