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是由于不同形态的媒体对话语权的无限参与和放大,使得媒体话题越来越深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加上媒体对话题的联动选择,整个社会的交往空间呈现异质化与碎片化的倾向。本文主要从媒体进入“话题时代”的既成语境,分析媒体联动话题的突出特性,并提出话题因子的强弱影响传播力的形成,以此入手来分析“话题时代”媒体联动的传播效应。  相似文献   

2.
《新闻前哨》2013,(10):92-93
“从媒体中来,到媒体中去”.“媒体人QQ群”坚持每周五学习制度。8月本群共有3个讨论话题:“新媒体时代大力拓展典型报道的传播”、“新闻工作者如何走群众路线”、“新媒体时代如何做好信息把关人”,现将三个话题的主要内容摘发如下。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社交媒体为人们建构理想的自我提供了技术支持。在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理想美符号”被塑造成社会主流的审美标准,但这种单一化审美背后的“容貌焦虑”问题愈发突出。“容貌焦虑”现象源于多种因素,如媒体软件“美化自我”与现实造成反差、媒介影响下的“自我认知失调”、情绪宣泄、他人发声的感同身受等等,如何更好避免“容貌焦虑”仍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相似文献   

4.
CIS与媒体形象的塑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形象”是公关界经常谈论的话题。具体到媒介业,媒体形象则是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环境下,与媒体发生联系的公众,对媒体及其日常行为所产生的各种印象、感情和认知评价的总和。当谈到如何塑造形象时,实施CIS(企业识别系统)就成为最佳选择。CIS就是运用统一的视觉识别设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以“裸婚”“蜗居”“孩奴”等话题为题材的影视剧走俏荧屏,剧中折射的社会话题,描摹的集体情绪在受众中引发了广泛热议。受众的反应借助社交媒体又迅速地刺激了下一轮话题电视剧的生产。为了凸显话题,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符号化、脸谱化成为该类电视剧的一个显著特点。本文试图围绕“剩女”“暖男”解读时下影视剧折射出的性别美学。  相似文献   

6.
今年的中国“两会”闭幕后,一个有关媒体“两会”报道娱乐化的话题便浮出水面。“两会”报道中女记者拦腰抱住张艺谋央求给点儿“下锅菜”的出格举动,“中国人看病不算难也不算贵”的“雷人”说法,都成为媒体的两会“大餐”,这些无不显示出媒体在对待严肃的“两会”报道上的娱乐化做法和浅薄的舆论引导能力。  相似文献   

7.
新闻人是报道新闻的,可有时一个不小心,自身也会成为新闻,甚至成为人们热议的新闻话题。最近,中央电视台记者柴静就卷入了这样的话题中。尽管“导火索”是凤凰卫视记者闾丘露薇的一篇暗含批评柴静“不专业”之意的文章,但衍生而来的话题内容却几乎和新闻专业无关,并很快在媒体、网络的演绎下成了游戏味、戏谑味十足的“劈柴”和“护柴”运动。在吐沫纷飞的口水战中,一些标签式的语词时常出现,比如“公知”、“女神”、“柴徽因”、“文艺女”、“老男人”等,这些词很容易挑逗人们的神经与视线,实际上却缺乏具体所指,谈的多是“感觉”。这种缺乏实质内容而且充满争议的口水话题,恰是一些媒体的最爱,因为它既可以赚足眼球,又没有事实风险。因此,本文完全无意在这样的标签下表达支持或反对,而只想以此为例,讨论一下新闻人的自我认知和角色定位的问题。这个问题出现已久,但在当下的新媒体环境中变得更加突出,却并没有被大多数新闻人意识到。  相似文献   

8.
关于女大学生“卖淫”的新闻如今成了媒体的长效话题,而且浮出水面的频率越来越高。随着《杭州女大学生卖淫案调查:卖身钱多被挥霍(图)《》暗访调查重庆女大学生的性交易》《武汉高校女大学生卖淫实录》《高校将成为中国最大妓院》等一系列有关女大学生“卖淫”的“重磅新闻”被隆重推出和争相转载,女大学生群体的真实形象逐渐被媒体营造的“拟态形象”所扭曲并取代。女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与“卖淫女”、“三陪”、“没有好女孩”等画上了等号。至于武汉、重庆和杭州等几个“重磅新闻”的发生地,也在媒体营造“拟态环境”的作用下,成了女大…  相似文献   

9.
陈凡 《记者摇篮》2009,(5):44-44
“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到底意味着什么?这一命题已经成为媒体理论学者争论最为集中的话题。电视的命运真的会被外界的预言所言中,会被新兴的结合网络与电视媒体的“超级媒体”所取代?  相似文献   

10.
康聪 《新闻世界》2013,(9):257-258
由李普曼撰写的《公众舆论》在传播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舆论是怎样构筑的,此话题依然热度不减。书中未虽明确给“舆论”下定义。但是提出了“刻板印象”、“意见领袖”、“拟态环境”等相关概念。本文试图从两条主线:即以“我”为中心的“内部世界”以及以“媒体”为中心的“外部世界”来讨论怎么样构筑舆论。  相似文献   

11.
大众媒体肩负着舆论引导的重要使命。通过正确、有效的舆论引导,使党的方针、政策得以传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树立,是每一位媒体工作者的光荣使命。由于媒体产品形态各异,媒体工作者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也千差万别,让舆论引导功能最大限度地散发出社会正能量的路径同样多姿多彩。我主持编辑《老年生活报》“话题”栏目已有七个年头了,根据《老年生活报》的实际特点,做出了一些探索和思考。“话题”栏目创办之初就设定了两大板块:一块是话题,另一块是围绕话题展开的评论。我认为,无论是话题选择,还是评论组织,都要时时绷紧舆论引导这根弦。  相似文献   

12.
王蕾 《新闻知识》2002,(5):32-32,24
一、对网络传媒一些基本概念的辨析与阐释。网络是第四媒体吗?什么是网络新闻?这是目前众说纷纭的话题。网络被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实际上这个说法并不成立。“第四媒体”相对应的英文是“the Fourth Medium”,“media”或“medium”虽然可以译为“媒体”,但更精确的译法应该是“媒介”。  相似文献   

13.
近期,部分媒体的舆论监督引发了“通缉记者”、“打垮报社”、“抽扣报纸”等一系列应对舆论监督的恶性事件,在网络上也形成一个个热议的话题。媒体的舆论监督由以前媒体方的“我打你倒”、“我打你不倒”,变成了如今被监督方的“我倒打你”,监督遭遇反监督,老媒体遇到新问题。对此,要从社会大环境和传媒业自身的发展等方面看。  相似文献   

14.
现在谈财经类媒体的市场空间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因为实践已经走在了前面。 正因为判断存在着某种空间,所以才会有两位数的财经媒体在短时间内出现,才会有专业媒体关注这个话题。 当然这个话题被谈论的一种必要恰恰因为某类媒体短时间内大量出现——有这样大的市场需求吗?有足够的专业人士来操作吗?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其进入良性循环吗?——而这最后一点又因为这类媒体的“财经”性质而被格外放大。  相似文献   

15.
“纸质媒体是否会消亡?”这恐怕是数字化新媒体时代人们讨论最多的话题.不管是互联网公司普遍认为的“纸质文字过渡到信息符号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更具说服力,还是以媒体大亨默多克为代表的“纸质媒体不会消亡”更胜一筹,不可否认的是,人们的生活早已充斥着各类数字媒体.  相似文献   

16.
从2005年开始,关于媒体,特别是纸质媒体的未来趋势问题一直是业内人士与专家学者们热议的话题。从吴海民的“媒体遭遇寒冬”论,到  相似文献   

17.
《民生大参考》是河南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在频道开播三年后,通过对频道资产存量的盘活和资源的重新配置,结合媒体市场运行环境,全力打造的新型新闻资讯栏目。栏目以“民生新闻”为主打,提出“百姓无小事,民生大参考”的节目核心理念。《民生大参考》2004年1月1日与公众见面。一个星期以后,通过收视率和社会反响即反映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百姓无小事,民生大参考”迅即形成社会流行语,民生话题很快成为郑州街头巷尾的谈资,“民生新闻”的概念也迅速在兄弟媒体之间引起密切关注。栏目播出不到半年时间,郑州区域的本土化电视媒体随及展开了大规…  相似文献   

18.
自从《妖魔化中国的背后》发表后,“妖魔化”成了中美媒体、政界和学界历久不衰的争议话题。常有人问:“美国媒体为什么要妖魔化中国的形象?”  相似文献   

19.
说到美国媒体,“自由”和“保守”常常成为颇有兴趣的话题:一方面,很多人对近年来美国媒体的保守化倾向感到忧心忡忡,而另一方面,长期以来许多知名电视节目和报纸又被指责为有严重的“自由主义偏见”。  相似文献   

20.
短视频对传统广播媒体的冲击不容小觑,广播节目必须重新定位受众群体目标,才能创设全新的广播话题内容,打破来自短视频的流量冲击。文章基于短视频特征,分析了广播节目全新受众定位,同时提出了满足“小众化”细分话题汇聚主流趋势,迎合“类型化”内容话题指向专属领域,打造“场景化”互动话题引发社交流量,注重“情感化”人物话题引发社会关注等话题建构策略。希望可以帮助传统广播节目抵御短视频流量冲击,不断提升传统广播节目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