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主体认识与客体的同一是一个矛盾运动的过程,它由“不知”、“知”、“实践检验”、“真知”几个阶段构成。“不知”指主体在实践中发现了问题而现有的经验和知识又不能直接解答的认识状态,它是“知”与“无知”的统一。“不知”是人类认识必然出现的过程,是真理过程的开端。“知”是对“不知”的扬弃,包括不同意见、观点的矛盾运动.其中正确与错误并没有被检验证明,真理与谬误相互纠缠、混杂,难解难分。“实践检验”是“知”上升为“真知”的必经过程,只有通过实践检验才能判别各种意见、观点的真理性。“真知”指主体通过实践区分了真理与谬误,从而达到主体认识与客体相符合。真理的过程是标志主体从“不知”所面对的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关于真理的实践标准问题,我国曾在1978年掀起了一场 空前广泛的大讨论。这场讨论起了极大的思想解放作用,推 动了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发展。但从哲学理论本身来说,关于 真理的实践标准问题似乎没有突破性的进展,基本停留于哲 学教科书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范围来理解实践标准。这场 大讨论,倒是在理论上进一步暴露了传统实践观上的内在矛 盾和理论上的困难。人们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 当然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点,但为什么只有实践才是检验 真理的唯一标准呢?传统的实践观又是怎么在“实践标准” 的问题上陷入逻辑矛盾和理论困难的呢?如果这些矛盾和困 难是传统的实践观自身无法彻底解决的,那么该如何彻底地 解决这些矛盾和困难呢?  相似文献   

3.
排除实用标准和权力标准,坚持实践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是一个过程,并从全局上看待实践上的成功与失败是正确坚持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4.
1978年,真理标准的大讨论确立了"实践的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客观存在是真理反映的内容,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逻辑证明是检验某一判断正确与否的手段,而不是标准.只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人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实践的.  相似文献   

5.
真理作为主体对客体──复杂的矛盾体系之正确反映,本身也必然充满着矛盾性。真理的矛盾性是真理涵义中的实质内容,它从多方面表现了真理的唯物辩证法本质和真理本质属性之间的内在本质关系。只有全面、深入地揭示和把握真理的矛盾性,才能准确地把握真理,并在实践过程中有效地发挥真理的指导功能。  相似文献   

6.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的两大基本活动,我们不仅要检验认识,还要检验实践。真理标准涉及如何判定认识是否正确,实践标准则涉及如何判定实践是否正确,从真理标准到实践标准,既是认识发展的表现,也是我国改革深化的要求。把握这两个标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就是检验社会主义实践的根本标准  相似文献   

7.
一个观点或结论是否正确,一种理论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根本观点,伟大的革命导师们不仅从理论上阐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且亲自用实践去检验自己的理论,使之符合实际,不断完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同创立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殖民地理论的过程中,在论述爱尔兰问题时所持的态度,就是一个光辉范例.  相似文献   

8.
真理的存在和发展是有规律的。其基本规律主要有:真理在实践基础上得以产生、检验和发展的规律;真理在自身的矛盾运动中存在和发展的规律;真理在存在和发展过程中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辩证转化的规律;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规律。深入探究和掌握这些基本规律,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9.
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而且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根据实践对客体作用方式的不同,实践检验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不改变客体,这时的实践形式是观察.第二,实践对真理的检验要改变客体,但不创造自然界没有的客体,这时的实践形式是实验和生产.第三,实践对真理的检验要创造新的客体.新的客体其构成要素来自自然界,但就整体而言自然界是没有的,这时的实践形式是实验、生产和生活.这三种类型的实践检验都是复杂的,但越是后面的其复杂度越高.  相似文献   

10.
被我国哲学工具书及教科书普遍采用的“真理客观性”观点均认为,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所以真理也是客观的,真理与客观真理是等价的范畴,客观性是真理的根本特征和本质属性。笔者以为,这些几乎是常识性的观点,它的基本论据、推理过程及其结果都存在严重的逻辑错误和内在矛盾,因而从根本上说是站不住脚的。现就笔者对其存在的疑义举要如下:一疑──“真理客观性”观点与实践标准相矛盾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应该是能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从而确定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在…  相似文献   

11.
关于真理标准的问题,大家在讨论中已经发表了许多好文章、好见解,批判了林彪、“四人帮”否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谬论,恢复了实践的权威。对于促进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解放端正思想路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那么,如何用实践检验真理,这方面的问题虽然在讨论中有所涉及,但并未充分展开,尚待深入探讨。我们在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则下,还要学会正确地运用这个标准去检验真理,彻底清除林彪、“四人帮”散布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流毒,以便更好  相似文献   

12.
实践检验和逻辑证明是不同的。把逻辑证明和实践相并列,认为真理有二个标准是错误的,但是,否认或贬低逻辑证明的作用也是片面的。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基础上,正确估计了逻辑证明的作用,并科学地阐明了这两者的关系. (一)以认识或客观对象为标准为什么不可能真理的标准,是指据以区分真理和谬误的准绳。由于真理和谬误都是主观对客观的关系:前者是主观对客观的正确反映,后者是歪曲的反映,因此,真理的标准,从本质上说,也就是据以判明和衡量主观与客观是否相一致的标准.这种标准是实践.离开实践,试图从认识或客观  相似文献   

13.
真理是主观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标准不是自身而检验真理正误的它物——实践.实践标准不应理解为真理标准,实践标准应是测定实践活动对人价值的大小.邓小平同志从实际出发,提出了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等,为实践标准的提出和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实践与理论的关系来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关键是实践的标准问题,即选择什么样的实践对真理进行检验的问题。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检验理论是否为真理,未经实践检验的理论只是一种带有当为、可为、可行性特点的理论,它有一定的价值预期。在检验过程中,实践对理论的作用是全方位的。实践后,理论不再是传统的哲学,而是"生活"。  相似文献   

15.
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判断的理解,一直就存有分歧.可以认为,该判断从形式逻辑上讲就是实践、真理、标准、检验等四个范畴之间的关系,是真判断.在“检验真理”这一特定语境中,如果这一判断可以简化为“实践是(唯一)标准”,且“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标准是先在物”;那么,从逻辑上不难得出“实践是先在物”,这与“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的大前提相矛盾.可见,应该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手段”的内涵回归性理解.  相似文献   

16.
正确的感性认识是不是真理?这是一个涉及如何把握真理这个哲学范畴的科学含义的重要问题.弄清这个问题对于探索真理,认识真理,坚持真理,并用真理来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具有重要的意义.什么是真理呢?真理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真理的这一规定,是符合马列主义真理观的.真理是认识论的范畴,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是客观的.任何真理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列宁选集》第二卷第121页).真理的本质属性是主观和客观的一致,是主观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  相似文献   

17.
<正>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已经过去十多年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一观点已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但是仍有一些人不断对这个观点提出异议。本文是针对某些异议而发,旨在重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一正确观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有定论。马克思在1845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  相似文献   

18.
实践标准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是在实践中的多元价值关系中,操作是不容易的事。在我国社会生活中,流行的真理标准观轻视人的主体性,淡漠真理的价值性,影响到人们在价值实践中,总是避免不了“左”倾和右倾的摇摆。正确理顺实践主体与真理、价值、实践的关系,是把握实践标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是,通过逻辑证明,人们也能确定某一判断的真实性。这样似乎就产生了如下的逻辑矛盾:如果逻辑证明能够确定某一判断的真实性,实践又怎么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呢?我们认为,不能否认逻辑证明在认识上的巨大意义,但它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什么是逻辑证明证明(即逻辑证明或叫论证)就是用一(些)真实判断来确定另一判断的真实性。下面是一个证明的例子:  相似文献   

20.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客观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