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勰结合列于《文心雕龙》总论的《辨骚》篇及其有关篇章,以屈原《离骚》等楚辞为典范,提出了文学创作中“执正驭奇”的“奇正”美学观,“酌奇而不失其正,玩华而不坠其实”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观,以及“取熔经意,自铸伟辞”的继承与创新的结合观,确立了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具有重大理论价值与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正”与“奇”谈教育艺术中的辩证法宁泽编者按:本刊于今年第一期摘编了本文的一个事例,现应读者要求,特披露全文。一、从正与奇的提出到进入艺术领域正与奇是春秋的《孙子兵法》中提出的。孙武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相似文献   

3.
刘勰结合列于《文心雕龙》总论的《辨骚》篇及其有关篇章,以屈原《离骚》等楚辞为典范,提出了文学创作中“执正驭奇”的“奇正”美学观,“酌奇而不失其正,玩华而不坠其实”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观,以及“取熔经意,亦自铸伟辞”的继承与创新的通变观,确立了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具有重大理论价值与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论中,“奇”与“正”这一对范畴很早就出现了,并且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道家哲学的始祖老聃,在其仅有五千言的《老子》中首先要言不烦地论述了这一哲学的辩证法,以其睿智的哲人之思肯定了其在政治、军节以及人类社会各个方面的复杂作用。“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后来的孙武发挥了老  相似文献   

5.
第三期的《当代》只有两部长篇小说:程琳的《香水》和王华的《傩赐》,都是以“奇”取胜——前写“奇警察”,后写“奇风俗”,足够吸引眼球。  相似文献   

6.
《西游记》同《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并称为明代的“四大奇书”。虽然都是“奇书”,但各有各的“奇刀处。《西游记》的不同之处是:人物奇、景物奇,故事奇、结构奇、蕴涵奇,奇思奇想、奇模奇样……然而,它的奇,又非“离奇”,让人不知所云,不可思议,无法理解,相反,人们正是借助这些奇人奇事,奇景奇思,由奇入妙,由妙入玄,从中感受到智慧,幽默、魅力,思悟出社会人生的哲理和真谛。正因为如此,这部书,自成书至今400多年来,一直盛  相似文献   

7.
馀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此句中的“奇服”之“服”,有的注本同文相训,如东汉王逸《楚辞章句》(以下简称《章句》)注:“奇服,好服也。”南宋朱熹《楚辞集注》(以下简称《集注》)曰:“奇服,奇伟之服。”清蒋骥《山带阁注楚辞》(以下简称《山带阁注》)曰:“奇服,与世殊  相似文献   

8.
《老子》中"以奇用兵"的内涵,古今诸多注家将其解读为"以阴谋诡诈之术用兵"。这是从纯粹军事学意义上作的解释,是与《老子》"道法自然"的理论特质及老子反伪贵真的道论内涵相悖逆的,因而是不准确的。"以奇用兵"是老子在道法自然的理论前提下创设的新型用兵方略,其核心要领是师法自然而兴军用战,其内涵要点为:法自然玄奥之德而兵形神奇,法天地好生之德不纵欲滥杀,法自然肃杀之德而不得已应战,法自然无为而成之德而收不战而胜之功。较之操作性、功利性极强的兵家方略,《老子》"以奇用兵"体现出浓厚的思辨与理想色彩。  相似文献   

9.
对屈原作品的解注,或失之轻率,或失之牵强。兹略举数例以就教于大方之家。1、余幼好此奇服兮课本对“奇服”的注释是“奇特的服装”,清蒋骥《山带阁注楚辞》也认为是“与世殊异之服,喻志行之不群也”。其实,“奇服”就是“美服”。“奇”是“美好”、“美妙”的意思。闻一多《乐府诗笺》说:“奇事,犹佳事也。”如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云:“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清王士祯《游摄山记》云:“予意山之奇,在登眺;登眺之奇,在烟雨。”宋洪兴祖《楚辞补注》就注“奇服”为“好服也”,“言我冠带佩服,莫不盛美”。“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涉  相似文献   

10.
《孙子兵法·势篇》指出:“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兵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可见,孙子兵法特别强调“奇”、“正”互用。那么,什么是“奇”,什么是“正”呢!历来兵家众说纷纭。不管怎样解释,各家都承认,“正”是用兵的常法,即遵循战争的一般规律;“奇”是打破常规的变法,是指在特殊情况下的灵活机变。用兵应当正兵合战,出奇制胜,把“正”和“奇”结合起来。当然,“正”和“奇”也是相对的,一些奇法由于有效的解决了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就变成了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正法了;一些正法由于竞争双方普遍熟…  相似文献   

11.
“奇正”一语,在古代经典著作中多有论述。《老子》曰:“以正治国,以奇用兵”,是说用光明正大的方法治理国家,用多变出奇的战术指挥部队作战。《孙子兵法》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性。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  相似文献   

12.
《三国志演义》号称明代“四大奇书”之一。《三国志演义》之“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人物、故事之“奇”;2)文章之“奇”。《三国志演义》之“奇”的形成,与史传、平话的遗传、传统英雄史观、道德史观、宗教思想的影响,以及罗贯中本人政治理想的制约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洪迈的《夷坚志》虽然是一部文人书写的文言小说集,但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民间文学的叙事特性,即真实性、传承性和奇异性。根据洪迈在《夷坚志》各志序言中的叙述,民间性的叙事特点可概括为三个关键词,即"信"、"传"、"奇"。《夷坚志》里的绝大多数故事都具有"信"而"奇"、"奇"而"信"的民间性的叙事特点。  相似文献   

14.
有意错误的教学艺术浅探●江苏葛乃宏陈其俊孙子在《孙子兵法·兵势篇》中认为:“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正”“奇”是古兵法常用术语,指军队作战的常用战法和特殊战法。就兵力布置而言,以正面受敌为正,以机动突击为奇;就...  相似文献   

15.
《孙子兵法》中对“势”的论述对商战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必须结合其对“形”与“奇正”的论述,才能对“势”有正确全面的了解。从商战实践出发,从静态、动态、应用三个方面对“势”进行分类,并结合具体商战实例进行分析,认为“势”的应用千变万化,掌握好以“形”“正”,“以正合”,以“势”“奇”,“以奇胜”,就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6.
段玉裁在《说文》“亻亥”字下注引《汉书》、《史记》、《淮南子》的用例来说明“奇亻亥”为“非常”之义,揆之原文,却扌干格难通。而《汉语大词典》对“奇亻亥”及其异体“奇亥贝”、“奇胲”、“奇咳”的训释又各不相同,没有揭示出它们的内在联系。作为古代天文数学体系中的“奇亻亥”,实际上反映了古人运用日月阴阳观念来阐释医学、兵法、治国的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17.
金圣叹在评点《水浒传》时对"奇"从哲学、美学、审美心理、文章学、流产时效等层面做了论述;他还借对"奇"的论述构建了自己关于"才子书"的评判标准,形成了一套关于小说创作与欣赏的"奇"论,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文论关于"奇"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周易》这部书很有自己的特点.韩愈曾说:“《易》奇而法,《诗》正而葩”.《周易》奇,奇就奇在它用筮和卦说明问题.西方人对此也刮目相看,把《周易》称之为东方神秘之书.西方人不明白它,有情可原,因为他们不太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作为华夏后裔,身置伟大祖国的文化氛围之中,对《周易》有所了解是必要的.笔者试就自己所了解到的点滴罗列出来,以期得到方家的指点与斧正.一、天行健所谓“天行健”就是说,上天德行刚健.《说文》:“乾,上出也.从乙.乙,物之达也.”  相似文献   

19.
《孙子兵法·兵势篇》云:“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孙子认为,正面进攻为正,迂回侧击为奇。“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同上)我们的语文教学,也要善出“奇”招,注重从侧面对教学目标进行迂回包抄。只有增加“攻击点”,才能使教学方法立体化。曲...  相似文献   

20.
文学作品的精妙,用王蒙先生的话来说就是“亏他想得出来”的艺术品位。而文学作品(当然也包括古诗文)的教学也要追求这样的品位,在其策略上,借用《孙子兵法》中的观点来说就是“凡善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所谓“正”是指以主要精力和时间,以优势兵力从正面直接对教学目标实施攻击突破;所谓“奇”是指出其不意,迂回包围,从侧面切入教学目标。它注重打破常规,出奇出新,有时是曲径通幽,有时是旁敲侧击,有时是声东击西,由彼及此地解决落实教学目标和内容。在奇正策略的运用上,应该讲究以“奇”为先,以“正”为主。之所以要以“奇”为先,是因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