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在1937—1945年的中国全面抗日战争期间,东亚地区存在着两种国际秩序的较量:以“门户开放”为特征、美国主导建立的华盛顿体系;以“共存共荣”为特征、日本企图建立的“大东亚共荣圈”。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导致了华盛顿体系的崩溃;太平洋战争之后,日本初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建立起“大东亚共荣圈”。但随着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日本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只是昙花一现。  相似文献   

2.
二战期间,以武力建立“大东亚共荣圈”把日本引向不归路,惨败的日本战后在保守派首相吉田茂的率领下,自主选择了“日美基轴和经济外交”战略,在亚太经济政策上主张:追随和依靠美国,以美日同盟为基轴,复兴日本经济;以“战争赔偿”重新进入东南亚市场;服从美国冷战战略,对中国实行“政经分离”原则,维持以贸易为主的事实上的关系。吉田茂的亚太经济政策为日本经济在战后十年的迅速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基础,但过分依赖美国,使日本不得不面对“半独立”、“半媾和”等日美关系问题,也延缓了对苏、中、东南亚政策问题解决的步伐。  相似文献   

3.
笔者藏有两枚“满洲帝国”邮票(见图)。邮票为白底红字,面值壹角,分别用中、日两国文字写着“日本之兴即满洲乏兴”。这些邮票也是日本军国主义侵华罪行的历史见证。 “二战”期间,日本法西斯为了实现其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和“东亚新秩序”的梦想,于1931  相似文献   

4.
一正当日本法西斯侵略者在中国战场上泥足深陷的时候,1940年8月1日日本外相松冈洋右抛出了臭名昭著的"大东亚共荣圈"的侵略计划;妄图以日本为核心,以"日满华的牢固结合为基础",建立一个囊括东南亚和大洋洲广大地区的、"自给自足"经济体系的亚洲殖民帝国.这些地区是英美等国的势力范围,日本如果摧毁英美在新加坡和马尼拉的海空军力量,夺取马来亚和菲律宾群岛,那就基本上控制了这个广大地区.因此,日本夺取英、美、  相似文献   

5.
日本侵华的铁证 整整3/4个世纪,日本帝国主义者一刻也没有放弃鲸吞中国的野心。一幅日本出版的《大东亚共荣圈》地图清楚地表明,早在本世纪初,台湾已被日本划进了自己的版图,连蒙满也被其视为殖民地了。在明治维新后的70多年里,日本曾发动和参加过14次侵略战争,其中10次是对华战争。 在1927年7月7日结束的罪恶的“东方会议”上,日本内阁通过了其侵华全盘计划的总体设计者——首相田中义一提出的所谓“大地政策”:  相似文献   

6.
由高校校友海外联谊会和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系联合主办的“中日双边东亚经济形势及前景研讨会”于1998年7月3—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与会学者就东亚、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原因。前景,东亚金融危机对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影响及对策,东亚主要国家经济形势及相关的经济热点问题进行了广泛、深人的探讨。一、关于东亚、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原因及性质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所长张蕴岭教授认为:这次东亚金融危机的诱发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1)资金太多:“亚洲奇迹”吸引大量资金流向东南亚和东亚,每年大约有1000亿美元的资金流入。日本…  相似文献   

7.
1940年,日本外务大臣松冈洋右以所谓“解放殖民地、相互尊重、彼此独立”为号召,以日本与东亚、东南亚“共存共荣”为目标.正式提出建立“大东亚共荣囤”。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距今已结束50年了,战争的硝烟早巳散尽,但日本方面对待战争的态度,不是吸取历史教训,而是推卸战争责任,掩盖侵略和殖民统治罪行,美化侵略者,哄骗国际舆论。他们把战争改为“终战”,把侵略改为“进入",把太平洋战争说成“自卫”,把侵略亚洲国家说成是“解放”英美殖民地,并且将这种侵略“有理”、“有功”的谎言写进历史教科书。但世人皆知,日本建设“大东亚共荣圈”发动大东亚战争,目的是灭亡中国和亚洲各国,建立东亚大帝国,并进一步利用亚洲各国与英美分庭抗礼。  相似文献   

9.
日本法西斯凭借东方经济强国的优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肆虐于亚洲太平洋地区,并初步实现了“大东亚共荣圈”的美梦,但最终还是步德、意法西斯的后尘,落得无条件投降的可耻下场。本文试从经济角度探索日本败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日本政府每4年审定一次教科书,今年犹为引人注目。其一,早在1982年,日本政府便审定通过有明显篡改历上事实、美化侵略战争的历史教科书;2001年,又公然通过“新历史教科书编纂会”编写的宣扬皇国史观、否定日本侵略罪行、标榜太平洋战争是“解放亚洲人民”和“建设大东亚共荣圈”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同志的《论政策》是一九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发表的.这时候,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决定性阶段,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尽快地结束对华战争,以便和德、意互相勾结,北攻苏联,南取南洋,实现它所谓“大东亚共荣圈”的侵略野心,一方面集中大部分兵力对解放区进行残酷的“扫荡”,实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另一方面对国民党加紧实行政策诱降,停止向国民党战场的进攻.在国民党内部:以汪精卫为首的一部分大地主、大  相似文献   

12.
新论摘编     
日本亚洲主义与右翼思潮源流纵观日本亚洲主义的源流与变异,可以了解其如何从早期“兴亚”论,经“国粹”论,到后期“大亚细亚主义”、“东亚同文”论,以至“大东亚共荣圈”论,步步走向侵略主义的结局。萌生于19世纪中叶的日本亚洲主义具有其早期形态,原是一个多翼并存的思潮。分析这个思潮的早期形态如何演化变异,其中最反动的一翼如何加速膨胀,由此探析日本右翼思潮源生与发展的历史,有助于人们对其做更清晰的剖析与更深刻的批判。原载《历史研究》2005(3)作者盛邦和论五代宋初“胡/汉”语境的消解所谓“语境”问题,是指某一说法得以流行的…  相似文献   

13.
(一)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进行的。日本企图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狂妄计划,打破了日美在太平洋地区的均衡局面。日美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导致了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同年十二月九日,中共中央就太平洋战争爆发发表宣言,指出:“全世界一切国家一切民族划分为举行侵略战争的法西斯阵线与举行解放战争的反法西斯阵线,已经最后地明朗了”。①在击败日本法西斯的共同目标下,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党提出了反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的对美“合作政策”。一九四四年二月,一批中外记者冲破国民党政府的阻力,访问了抗日根据地的心脏——延安。毛泽东、朱德等通过与美国记者的多次会谈。表达了愿与美在对日作战中合作的设想。在对日作战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亚太地区有重大利益的美国,对日本主导亚州经济的图谋也高度警觉,美国新闻界将“雁行模式”斥为更巧妙的“大东亚共荣圈”,是妄图用金钱、外交和技术达到它五十年前用军事力量未能达到的目的.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而政治又是经济的反映,经济上的利益冲突导致战争.日美一旦冲突炽烈,美国还得为日本准备第二个珍珠港,因为日本是个潜在的军事大国.  相似文献   

15.
本文借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用大量历史事实揭露批判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时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同时驳斥了战后尤其是近几年来,日本军国主义残余势力歪曲历史、编造谎言,为侵略战争辩解,为战犯招魂,重温“大东亚共荣圈”旧梦的言行,警惕军国主义死灰复燃。鞭挞“台独”,倡导第三次国共合作,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相似文献   

16.
凯恩斯 《留学生》2013,(3):26-26
近期,《环球时报》记者报道了东南亚眼中的日本,认为缅甸、越南和泰国在内的东盟国家对现代日本人不乏好感。东南亚国家和中国都曾遭到日本的侵略。当今中国荧屏上映很多抗日片。而在缅甸、菲律宾、印尼、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很少有涉及抗日题材的影视作品。尽管日本在“二战’期间曾对越南发动过侵略战争,并对越南实施了近4年半的占领,但现在日本在越南民众心目中的形象“还不错”。  相似文献   

17.
日本对中国在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由开始的疑虑到近年来的逐渐信任与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新海丝”)作为倡议的重点内容通过东南亚进行实施,给东南亚国家带去了极大利益,大力促进东南亚地区发展,日本对此是担心和恐惧的。因此日本就通过政治经济和安全手段积极介入东南亚,达到其遏制中国、主导东亚一体化进程、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和夺取地区政治经济主导权的目的。遏制中国方式之一就是通过阻碍“新海丝”在东南亚的衔接。  相似文献   

18.
二战之后,在希特勒的德意志第三帝国、墨索里尼的意大利霸权和日本的“大东亚共荣圈”的废墟上,在近代殖民主义的两大先锋英、法两强的苟延残喘的叹息声中,确立了新一代霸主美国和苏联共同把持世界政治的“雅尔塔体系”。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曾义无反顾地倒向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阵营,但因为国家利益遭到苏联领导人大  相似文献   

19.
《河西学院学报》2016,(3):72-78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以后,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亚太目标已经确立并开始实施,美国被迫改变孤立主义和"先欧后亚"的外交政策,对日本采取以经济制裁为主的措施,意图遏制日本的扩张,使日美之间的矛盾趋于激化。东条上台组阁,日美之间谈判的破裂以及军事准备的完成,加速了战争的到来。因此,日本对于美国经济制裁的武力抗拒是日美开战的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20.
1994年5月3日,日本刚入阁上任的法务大臣永野公然声称南京大屠杀惨案是“捏造”,日本侵略亚洲国家是“为了解放殖民地,建立(大东亚)共荣圈。”①此谬论一发表,立即遭到亚洲四邻如中、朝、韩、菲、新、马、泰等在二战中被日本侵略过的国家强烈抗议,也遭到了日本国内各界人士的谴责。在亚洲四邻抗议、国内各界谴责声中永野被迫收回讲话,表示“反省谢罪”,入阁仅四天即丢官而去。 这在局外人看来,像是一幕短剧。永野事件虽尘埃落地,但是,联系近年来发生的日本政界要人歪曲历史的一系列事件,我们决不能容忍,要坚决予以痛击。本文现逐一反驳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