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终身学习时代,我国国家资历框架建设已经提上日程。文章通过对香港资历框架、广东终身学习资历框架、上海学分银行和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等区域典型实践的分析,总结了我国资历框架构建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而对我国国家资历框架构建的核心要素进行了分析,提炼出国家资历框架构建的要点。最后从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多元主体参与、建立终身学习平台、完善学分积累与认定标准等方面提出终身学习时代实施国家资历框架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终身教育学分银行试点建设以来,各地区相关教育部门积极参与,大胆实践。目前,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省市的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设实践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是仍然存在相关法律不健全、投入不足、标准体系不完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间沟通不畅以及学分银行分部覆盖不广等问题。因此,今后的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设需要加快终身教育立法进程,健全终身教育学分银行保障机制;采取政府主导的方式保障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的投入;同时制定和完善区域终身教育学分银行资历框架;不断优化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的组织框架,以实现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的有效运行。  相似文献   

3.
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广泛传播,许多国家开启了学分银行制度的探索实践.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已建立起面向终身教育的学分银行.国内学分银行建设虽然吸收了国外的一些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根据我国学分银行的总体发展实际情况判断,目前仍处在探索建设的萌芽阶段,还有一系列的问题亟待解决.通过对国内外学分银行建设的现状研究,提出基于"框架+认证+学分银行"模式的优化策略,以期为我国学分银行的优化建设提供可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4.
"学分银行"制度是模拟和借鉴银行系统运行的基本原理,对学分进行存储、转换与兑换的教育管理机制。作者在总结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分析"学分银行"制度的内涵及功能,明确我国"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的定位,进一步探讨其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5.
学术前沿     
<正>本栏目由华东师范大学职成教所协办论建设国家学分银行的路径与机制吴遵民在《开放教育研究》2016年第1期中撰文,基于我国当前的学分银行的性质、管理体系等还亟待明确和完善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国家学分银行的必要性以及其重要功能,剖析了国家学分银行与地方学分银行的关系,分析了国际上不同国家  相似文献   

6.
学分银行是沟通衔接各类高等教育形式、推进终身学习的一种重要机制。本文以创建十余年的韩国国家学分银行制度为案例,分析了其政策法规、组织结构、认证标准、功能流程以及实施效果,总结归纳了其政府统筹、合理定位、统一标准和吸收多方参与等制度特点。韩国学分银行的实践经验,对于我国当前的学分银行建设和探索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借鉴国内外学分银行建设的经验,结合广东实际,系统分析了广东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的意义、基本定位、基本框架和建设内容、建设原则、管理体制、建设重点和建设方法,回答建设广东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探索开放大学建设模式,创建学习成果互认和学分银行有关制度。其目的是。建立成人各类学历、学历与证书、社区教育与开放教育之间的融通渠道;创建符合时代特征、各地特色的各级各类教育融合通达的“立交桥”,在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中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现代金融理论对学分银行的创建具有极大借鉴作用,如,在学分银行的建设过程中,可以参照银行模式进行体系设置,参照金融工具设计运行功能,参照银行网点结构推进学分银行建设。总之,依据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特点,借鉴现代金融理论创建学分银行,构建我国成终身教育的“立交桥”。  相似文献   

9.
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具有操作领域专一化、成果认定精细化、成果转换细致化、专业培养科学化等特点。但与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相比,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存在三个问题,包括学习成果类型单一、缺乏学分互认制度、与国家资历框架建设呼应困难等。通过借鉴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的成功经验,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学分银行是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放大学完全学分制度改革的推进器,是开放大学社会化办学体系的纽带。本文梳理了学分银行的理念、内涵与功能,分析了国内外学分银行的经验和特点,结合我校实际研究和分析了辽宁开放大学学分银行目标定位,并据此提出了辽宁开放大学学分银行的建设思路和重点建设内容。  相似文献   

11.
根据《教育规划纲要》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要求,作者认为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应在整体上加快学分银行制度的建设。论文对当前继续教育不同类型和层次间建立“立交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自学考试在建立学分银行中的地位、作用和优势进行了概括,对我国建立学分银行制度的进程和步骤以及必要的保障条件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远程教育实施“学分银行”管理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分银行"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有效措施,是远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建设远程教育"学分银行",要把握"学分银行"的内涵与特性,正视并解决建设过程中选课制、教育资源、学分互认、转化体制与管理技术等方面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相似文献   

13.
学分银行制度建立的前提条件是设立权威的学分评估认证机构,我国宜立法规定依托国家开放大学(中央电大)成立“国家学分银行学分认证中心”,由国家开放大学在全国授权若干地方电大建立地区性的学分认证机构,明确各自的职责和权限。同时,制定标准化的课程框架、学分评估认证和转换规则及程序等也是“学分银行”得以运行的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14.
摘要:继续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薄弱环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列为重要任务。而在其他国家和地区推行的学分银行制度的功能和特点符合这一任务要求。结合我国实际,自学考试制度在学分银行构建中有强劲优势,可能发挥枢纽作用。当前在我国建设学分银行制度,应重点解决好两个问题,分三步走,同时需要创造有利环境和保障条件。  相似文献   

15.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行业形态不断改变、新业态源源不断出现,社会对人才培养也随之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开放教育中,综合实践教学虽然处在战略性地位,但是在学习者专业技能培养中,往往只偏重于理论教育,实践技能教育存在流于形式、学习内容陈旧、实践资源缺失等问题,导致人才培养与实际岗位需求脱节。为了适应开放教育的发展趋势,结合当前开放教育综合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实施不足、教学方式单一和实践基地弱化等问题,提出开放教育综合实践教学模式应以“学分银行”理念为基础,对综合实践教学进行行之有效的改革,以提升其教学质量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学习型社会建设急需通过建设"学分银行"来形成终身学习"立交桥"的枢纽,进一步打通各类教育之间和学校之间的隔阂,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交融。如何建设"学分银行",一方面需要结合国内实际加强探索,另一方面需要借鉴国外学分互认与转移的经验,尤其需要借鉴诸如美国学分衔接和转移政策、欧洲学分转换与累积系统、澳大利亚资格框架、韩国"学分银行"体系、加拿大的学分转移制度的成功做法,克服他们的问题与困难。  相似文献   

17.
终身学习型社会与韩国的学分银行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中,扩大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提高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沟通、建立先前学习成果的认定机制都是非常重要的。在此背景下,韩国学分银行制度应运而生。学分银行制度是适应新型知识型经济、老龄化和低生育率社会的一个关键项目。韩国学分银行的成功发展主要依赖于与教育机构的合作、灵活的课程、多样的学习项目开发和先前学习成果的认定。同时,本文还提出韩国学分银行制度面临的一些挑战,如先前学习成果的认定费用、学习者奖学金和助学金的筹备、相应的质量控制系统的建立等。  相似文献   

18.
学分银行是一种促进终身学习型社会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新制度或教育管理模式,它的产生有自身的理论基础,可以分别从近代的哲学、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领域找到背景渊源,这些依据为学分银行的存在和产生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每一种理论在学分银行的构建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多元智力理论是学分银行的起源基础;人本主义理论是存在心理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是构建策略;创新教育理论是持续保障;终身教育思想是发展愿景。  相似文献   

19.
学分积累和转换是实现学生自由流动、促进社会成员终身学习的重要途径。目前,世界范围内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已经建立了较为成熟的学分积累和转换系统,这其中以欧洲和北美地区最为出色。研究者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欧洲和北美地区比较有代表性的学分积累和转换系统——欧洲的ECTS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BCTS,进行了对比分析,希望通过对比二者的异同,为我国正在开展的学分银行建设提供借鉴。比较分析发现,欧洲和北美的学分积累和转换系统建立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学习成果互认、促进高等教育资源共享,促进终身学习,但在学分积累和转换的具体策略、应用范围、应用效果等方面存在差异。欧洲通过制定一般性的准则、采用一些有利于学习结果透明化的工具,来为学分的积累和转换提供支持;而北美采用了社区学院和大学之间签订课程认证协议的方式,这种方式更为明确具体。欧洲的学分积累和转换系统在应用范围上更为广泛,但北美的学分转换系统在应用效果上优于对方。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结合我国农业银行近几年的改革,即农业银行与农信分家、与农发行剥离等,拟对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农行经营现状进行分析,并为今后农行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