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对冯至产生影响的一大批外国诗人中,里尔克是影响冯至最深的一位。这种影响不仅仅是因为当时德国时代氛围的感召,更因为二者心理结构和情结表征上的相通而导致的艺术趣味上的相似。其影响有三个方面,冯至在里尔克的影响下仍保持着其独特的审美个性。  相似文献   

2.
冯至的诗歌创作在1949年前经历了一次由“浪漫主义抒情诗”向“现代主义抒情诗”的巨大转变,二十至三十年代的诗歌与四十年代的诗歌在主体精神的介入程度、描写对象和思想意蕴等方面发生了变化。在冯至留德期间,德语诗人里尔克以及盛行于当时德国的存在主义哲学对冯至的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且在冯至诗风转变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物为切入点,探讨德语现代作家里尔克在物与观看、物与经验,物与自我存在等方面对中国现代作家冯至的影响。文章认为,冯至对里尔克的接受经过了道家、佛禅思想的过滤并在二者之间游离。冯至没有走向超验的存在,而是着眼于对现实的承担与超越。  相似文献   

4.
作为西方典型格律诗的十四行诗,在近现代被国内一些作家和诗人引入并尝试运用其进行创作。这其中就有被鲁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的冯至。受德语诗人里尔克提出的"诗是经验"的影响,冯至的《十四行集》采用了西方十四行诗的形式,但没有严格遵守这种诗体的传统格律。而是在里尔克的影响下采用了"变体",即在节奏、韵式、节拍等音韵方面进行了突破。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大背景下,《十四行集》是冯至将十四行诗进行中国化的成功运用,也是其内心精神世界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5.
“我不迷信,我却相信人世上,尤其在文学方面存在着一种因缘。”[1]冯至由衷之言,确实道出了此中真谛。他和德语诗人里尔克(1875-1926)可谓天生有缘,不仅影响了他的人生,也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1926年里尔克去世前几个月,冯至在北大德文系读书时第一次接触到这位德语诗人的作品《旗手》(1906),即为其幽郁神秘的情调所倾倒,深有“意外的奇异的得获”[2],结下了这不解之缘。而延续此缘,是在1930年留学德国攻读德国文学艺术哲学的那几年。他读了里尔克的《祈祷书》(1905)、《新诗集》(1907…  相似文献   

6.
冯至的记行长诗《北游》不仅呈现了诗人北游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而且发出了诗人因不甘沉沦,执着追求而导致灵魂裂变时沉闷的声音。诗作中关于人生无路的悲哀,个体存在的孤独,生与死的秘密等问题的探索,表明此时的冯至已具备了探索现代性的初步自觉。该文试图对《北游》的现代性作出解读,并试图从昨日的沉淀、现实的赐予、外来的养分三方面对这种现代性的产生作出阐释。文章认为,正是冯至对现代性的这种自觉,为他30年代留学德国时亲近存在主义哲学和存在主义诗人里尔克等作了思想上的准备,更为他40年代《十四行集》的成功面世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相似文献   

7.
张保华 《天中学刊》2015,30(1):103-105
冯至《十四行集》一直蕴蓄着诗人"把住人生"的祈求、寻找、思索和经验,即人如何通过"担当"而"成为自己",同时也"担当别人的苦乐"。冯至从歌德、里尔克的"关情""蜕变""谦卑"等诗思中觅得思想的资源,不断"完成自我"。《十四行集》可以说是冯至"居于幽暗而自己努力"的形象诠释,既可看作冯至"自我完成"的阶段性成果,也可看作是"中年诗人"对于中国新诗发展的阶段性"完成"。  相似文献   

8.
龚兰兰 《中文自修》2023,(21):47-49
<正>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现代诗坛,冯至是不可忽略的重要代表,鲁迅认为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他的《十四行集》在诗歌创作上的探索与尝试,对中国现代诗学的形成具有重要价值。冯至也是著名的诗歌翻译家,他对里尔克、海涅和歌德的诗歌译作堪称精品。他的墓志铭上刻着自己创作的诗句:“给我狭窄的心,一个大的宇宙!”这可以说是对冯至一生的高度概括。  相似文献   

9.
在无数读者的心目中,奥地利的里尔克是现代最伟大的德语诗人。他最早是经过中国诗人冯至的引荐,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如今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中国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入了他的两首经典诗作——《豹》和《严重时刻》,此外他的《秋  相似文献   

10.
《十四行集》是中国新诗史上一部重要的诗歌集,在中国新诗的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对于十四行诗在中国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堪称中国十四行诗发展的重要的转折点。本文主要探讨冯至对于中国十四行诗在形式和思想内容上的拓展,以四十年代出版的《十四行集》的文本为例,结合创作背景和德国诗人里尔克的影响进行分析,同时与中国以往的十四行诗创作和里尔克的创作进行对比,从形式、内容、历史责任感和哲理性等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即物主义由表现主义发展而来,强调以主观感受的真实去代替客观存在的真实。台湾诗人李魁贤深受里尔克的影响,并将德国的“即物主义”发展为中国的“新即物主义”。  相似文献   

12.
胡风的诗学思想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诗人和战士原是一个神的两个化身;二是诗的物质是对于现实关系的艺术家的主观表现,三是诗具有自由奔放的形式。  相似文献   

13.
李清照是我国末代杰出的女诗人,以往对她的研究多侧重于她作品的艺术成就。本则就李清照个性与创作做一探讨,以期将其个性对创作的影响作一揭示。  相似文献   

14.
"诗哲"方东美极为重视道家的艺术精神。他以形象的比喻"太空"来描述道家妙不可言的胜境,此真理、真实之"太空"胜境,为道家艺术精神的指向。超越、解放与"坐飞机"升迁等,为道家艺术精神获取的途径。道家艺术精神运转无穷,像"同心圆"扩散一样,产生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晚唐词人温庭筠在词的创作上,有其独具特色的艺术特征:情与景交融的意境特征;曲折跌宕、婉曲含蓄的结构特征。同时,通过温庭筠、韦庄对比,说明温词对两宋婉约词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李商隐是我国古代著名诗人,他的无题诗在文学史上影响很大。李商隐的无题诗具有独特的情感品质,此类诗中所流露的“温柔敦厚”的心性和“忠爱缠绵”的情感态度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7.
王桂珍 《沧州师专学报》2003,19(2):34-35,37
王维山水诗独特诗歌意境的生成,源自于诗人本真的生命状态,是中年后的诗人受佛禅及老庄思想的影响,早期入世心理发生了转化,从而形成了冲淡宁静、自由超脱的生命情调,并且外化成其山水诗空明隽秀、清幽深远的诗歌意境。  相似文献   

18.
曹邺作为晚唐诗坛上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歌不仅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而且有着鲜明的艺术个性与特征:常采用赋之铺陈直叙的艺术表现手法,多运用比兴寄托的艺术表现方式,清新通俗又冷峻辛辣的诗歌语言,以及高古质朴、峭拔冷峻的艺术风格等,由此奠定了其在唐诗史上知名诗人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诗歌主要通过意象和意境的创造来传达思想感情,因此要捕捉意象,体会意境,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人所创造的无限丰富和广阔的艺术空间,聆听诗人最真切的诉说。准确把握意象的内涵,学会分析意境,不但能提高人们的文学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人们的良好文化涵养,从而提高文化修养。  相似文献   

20.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在文学批评领域大放异彩,意境说更是影响深远.然意境之说由来已久,前人早有论及.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实践出发,联系古代文艺理论,我们可以在广阔的范围内总结古代诗人创造意境的艺术经验,探索古典诗歌表现意境的艺术规律,为今天的诗歌创作和诗歌评论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