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原生态唱法这四种唱法的发声方法有共同的发声规律,但又各具特色。这些特色主要体现在歌唱发声的“呼吸”“共鸣”“吐字”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美声、民族与通俗三种唱法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歌唱方法多种多样,目前多以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来归纳声乐界的主要唱法.三种唱法既有共同的发声方法、演唱规律,但又各具特色,各有优点.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歌唱发声的“呼吸”、“共鸣”、“咬字”这几个方面的生理机制与心理机制的分析来阐述发声方法在美声唱法、民族唱法以及通俗唱法中的运用异同 ,并从一定的审美角度来说明发声方法在三种唱法中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4.
发声方法在三种唱法中的运用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歌唱发声的“呼吸”、”共鸣”、“咬字”这几个方面的生理机制与心理机制的分析来阐述发声方法在美声唱法、民族唱法以及通俗唱法中的运用异同,并从一定的审美角度来说明发声方法在三种唱法中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5.
十多年来,各类声乐比赛把不同的声音及不同类型的歌曲加以分类,定义出了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并受到普遍认可。而事实上,三种唱法的定义和分类有待商榷,因为三种唱法间存有许多的共同点,其发声原理是一致的,即都是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进行歌唱。歌唱者只要掌握科学的歌唱方法并灵活运用,就可以同时演绎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歌曲。  相似文献   

6.
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都是声乐艺术的组成部分,两种唱法在理论和演唱上都存在着许多共同点,主要表现在发声方法、表现力、演唱形式等方面。同时,二者又在文化背景、演唱方法、适应范围等方面存在差异。“美声民族化”和“民族美声化”,二者趋于统一的声乐发展趋势,是中西文化相互融合、互相影响的结果,也是我国声乐教育发展取得的一大成果。  相似文献   

7.
我国民族声乐新唱法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民族传统唱法历史悠久,据文字记载可上溯到、秦汉或更早。随着社会的发展,在长期的艺术活动中,人们编唱了大量题材广泛和形式多样的民歌,它们风格浓郁,情真意切。在世代相传的演唱活动中,艺术家们总结出了符合科学规律的多种用嗓方法及特点。民族唱法发展到今天,形成了既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又借鉴了西欧科学的歌唱发声方法的一种新唱法,使传统的唱法更科学,更具有民族感和时代感,更能发挥其艺术效果。现在我们称这种唱法为民族新唱法。  相似文献   

8.
纪月宁 《文教资料》2010,(10):95-97
“共性赋于个性之中”,科学的发声方法是共通的。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之间是互有联系、互相依存的,它们以不同的声乐模式呈现着特有的艺术色彩。  相似文献   

9.
田旭春 《华章》2007,(7):164-165
声乐艺术作为人类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本文就我国习惯性化分的三种唱法中的美声、民族两种唱法从产生渊源、发声特点进行阐述,并着重就其异同进行比较,就我国现今美声化的民族唱法及民族化的美声唱法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10.
声乐艺术作为人类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本文就美声、民族两种唱法从产生渊源、发声特点等多方面进行阐述,并着重就其声音位置进行比较,并就我国现今美声化的民族唱法及民族化的美声唱法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歌唱的基本要素着手,探讨了呼吸、发声、共鸣和吐字在民族唱法中的作用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12.
民族唱法的形成历史源远流长,从古代各朝的音乐到后来的四五十年代、六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后发展到今天的结合西方美声发声训练的民美唱法.这是一个质的飞跃.形成了现在最具科学的民族唱法的形式和风格特点.民族唱法符合中国人的欣赏习惯,而美声更是国际化的歌唱艺术.而将这两种唱法相结合,形成了更为科学性的演唱.  相似文献   

13.
在民族声乐发声技术中,咬字与气息起着重要的作用,咬字中的气息是民族唱法的精髓,咬字时的叹气是民族唱法的助力器。在民族唱法中,只有咬字与气息正确地协调配合,才可能发出圆润悦耳的歌声。  相似文献   

14.
美声唱法起源于17世纪的意大利,它是随着艺术歌曲、歌剧的诞生和发展而逐步完善的,它主要以艺术歌曲和清唱剧、歌剧等题材作为表演形式。它的歌唱发声是在遵循演唱者自身的发声器官、共鸣腔以及气息运用的科学规律,充分挖掘最佳声音潜力,使得声音自然流畅、音色优美、连贯并富有弹性。而我国的民族唱法来自于生活和劳动中,它的声音具有朴实亲切、明亮高亢等特点。借鉴美声唱法的科学发声方法来丰富和发展我国民族唱法,可以逐步完善我国民族唱法,达到更具魅力、完美的民族唱法。  相似文献   

15.
李耀然 《考试周刊》2010,(29):46-47
我国声乐的唱法基本有三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唱法,源自意大利的美声唱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盛行的通俗唱法。本文拟对其中美声与民族两种唱法在发声、呼吸、共鸣、吐字,以及歌曲的演唱风格、艺术处理方面等各个不同的角度加以比较分析,以获得更为明确统一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文艺批评中的“真、善、美”一直作为衡量艺术的标准,“求真”、“求善”、“求美”是所有艺术家追寻的终极目标,真、善、美也是唱法的至高境界,我们以文艺批评的标准来审视“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三种唱法,其实科学的发声方法只有一种,“美声”、“民族”、“通俗”是三种不同的风格,风格的多元化已成为当今艺术发展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7.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是两种歌唱艺术形式。民族唱法建立在我国文化传统之上的,美声唱法建立在欧洲文化基础之上,文化基础的不同决定着两者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本文从概念、历史背景对这两种歌唱艺术进行了介绍,从对呼吸的运用、对发声、共鸣技术的运用比较了两者的不同,希望能对广大音乐爱好者区分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8.
民族唱法声腔美最基本的艺术构成包括三个方面:一、“字正腔‘圆”的歌唱语言;二、灵活多变的发声与共鸣;三、声情并茂的二度创作。这三重因素决定着民族唱法的艺术效果。演唱者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吸取古今中外成功的演唱经验与技巧,从而达到最佳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9.
胡晔 《西江大学学报》2002,23(3):60-61,75
要掌握我国民族声乐男声的高音唱法,必须掌握好气深、点低、声假、腔细、位高、心坚诸方面的要求,并在演唱中反复实践,掌握高音的发声规律。  相似文献   

20.
浅谈歌唱艺术的三种唱法及其风格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及通俗唱法,是歌唱艺术中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美声唱法注重发声的技巧性和规范性,强调声音的共鸣和追求强烈穿透力的“面罩集中点”,以获得高质量的声音效果。民族唱法则注重歌唱发声的自然性,强调行腔与咬字的有机结合,主张“字”正才能“腔”圆,追求“字清”而“韵正”的传统格式。通俗唱法则更多的注重“感觉”,强调乐感和摹仿在歌唱中的重要性,追求声音的个性与特色,以及“口语化”式的演唱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