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台湾问题历来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核心问题,因为它不但涉及中国的国家主权问题,而且决定着中美关系的性质。从冷战时期到冷战结束后的今天,美国对台的政策从单一的阶段性特征走向复杂的两面性特征,其目标走向是日益清晰化。通过对冷战时期与冷战后美国对台政策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对台的政策受美国对华战略意图的影响,"双轨"政策不仅是过去和现在,而且也是将来美国对台政策的基调。  相似文献   

2.
冷战后美国对台政策发生了两次重大的调整。美国对台政策的变化服务于美国的全球战略,并主要受到美中关系与美国在合利益的影响和制约。在进一步改善美中关系的同时淡化美国在台利益是中国目前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3.
尼克松时期中美关系的突破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新的契机。但事实证明,美国在这一时期实行的是双轨制外交,对华缓和的政策与美国对台继续支持的政策是并行不悖的。本文以美国新解密外交档案为依据,专门探讨尼克松时期的对台政策,认为这一时期美国的对台政策是其传统"两个中国"政策的变相,其实质是服务于中美缓和的形势要求,最大化地维护美国的全球战略利益。  相似文献   

4.
蒋介石政权退到台湾之初,美国对台奉行观望政策,一是对蒋介石态度冷战,二是军事经济援助减少甚至停止。这一时期,美国对台之所以持观望政策,主要有这些原因:一是对蒋介石政权、军队、政党极端失望;二是台湾内外交困,危机四伏,美国认为蒋介石守不住台湾;三是美国国内对台政策有不同意见,当然,美国对台湾是不会轻易放弃的,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对台政策的观望时期也随之结束,美蒋关系又进入一个亲密时期。  相似文献   

5.
论70年代以来美国对台湾政策的变动性与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70年代以后的冷战 2 0年 ,美国对台政策通过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表现出较大的甚至是根本性的变动。其变动方向是逐渐接近中国大陆立场的。冷战后 1 0年 ,美国对台政策在实际做法上已背向中国大陆的立场 ,其对华的伤害和干涉程度已远远超过冷战期间。总括冷战期间和冷战后 ,美国对台政策的变动 ,既没有根本放弃对台的错误立场 ,也没有打破 70年代以来中美双方所确认的原则立场。美国对台政策的稳定性实质上保持在既不公开放弃一个中国的立场而与台湾建立正式官方关系、也不放弃与台湾继续发展“实质关系”的框架内  相似文献   

6.
论冷战后美国对台政策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在冷战后美国对台政策调整的原因,主要表现及其限度,阐明目前国际形势下台海因“两国论”危机再度趋向紧张,既是冷战后大国关系演变的一个突出表现,也是美国调整对台政策,不断提升对台实质关系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7.
1948年末至1950年美国的对台与政策,在一定意义上,为以后20年的中美关系、美台关系定下了基调。仔细考察后,便会发现:这一时期美国的对台政策与1945年至1948年的美国对华政策有许多相似之处。本文拟揭示这种相似性,指出美国决策者的执迷不悟,以求对当前中美关系的发展以及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8.
冷战结束后美国对台政策的调整及其对台海局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后 ,苏联解体 ,制约美台关系的外部因素减少 ,由于受台湾内部因素及美国国内因素的影响 ,美国调整对台政策 ,大幅度提升美台关系 ,导致台海局势的紧张 ,对中美关系产生不利影响。为了维护美国根本利益 ,美国重申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冷战结束后,苏联解体,制约美台关系的外部因素减少,由于受台湾内部因素及美国国内因素的影响,美国调整对台政策,大幅度提升美台关系,导致台海局势的紧张,对中美关系样生不利影响。为了维护美国根本利益。美国重申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朝战初期美国对台实行“中立”政策的原因及影响  相似文献   

11.
叶维廉不断辗转于中西方之间,漂泊似乎成了他的宿命。他在从大陆到香港、从香港到台湾、从台湾到美国这看似不断流转的人生旅途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和文化根底。正是这种文化根底的形成,才使得他能够在后来不断游走于文化边缘的时候,有着常人没有的逍遥与惬意。如果说叶维廉的前半生里的辗转还有着被放逐的悲凉味道的话,那么从台湾到美国,以及以后不断地来往于中西之间,则带有庄子的逍遥游的味道了。  相似文献   

12.
丘逢甲在抗日保台期间撰写的信稿现存19封,这些信稿真实记录了他在组织义军抗日保台初期的一些情况。考证这些信稿的写作时间、对象及主要内容,可从中得出一些珍贵的史料信息,以深化后人对甲午战争后台湾义军在抗日保台中所起作用的了解,并澄清有关丘逢甲的部分谜团。  相似文献   

13.
民初,晋江人吴钟善旅台三年,创作诗集《东宁诗草》两卷、《寄鸿吟社诗草》一卷。旅台是他诗歌创作的丰收期。其旅台诗歌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写景状物诗艺术手法更为成熟;抒情诗思想内容更加深刻;加入诗社后诗歌创作更为多样化。可以说,吴钟善的旅台诗歌使得他在民初台湾诗坛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4.
台湾作家赖和既是台湾新学运动的先驱,又是一位富有民族气节的爱国,他在五四新化运动催发下,为台湾的新诗和白话小说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赖和为新学探索的一生,丰富了祖国的化宝库,他的创作实践,体现着两岸化血脉的汇流与涌动。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由于清廷对台湾“番民”实行“弃”和“剿”的消极政策,从而使得台湾岛内民族矛盾非常尖锐。刘铭传为了促进了台湾岛内的民族融合和加强对“番地”的管理,便实行了“以抚为主,攻心为上”的“抚番”政策。由于刘铭传“抚番”方法得当,措施得力,终于将台湾的全部“生番”归化,为台湾的开发和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6.
刘玉山 《唐山学院学报》2012,25(5):58-59,64
张嗣昌于雍正十年莅台,三年后离任,他在台湾颇有治绩,但学界目前尚无人对其进行系统研究。文章从处理"大甲西社番乱"善后、教育、行政、经济四个方面,对张嗣昌具体的施政做出论述,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7.
清末民初,出生于福建仙游的人物画家李霞,志存高远,毕生勤学修炼,取法乎上,广博纳取,最终成就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对传统人物画的延续和发展贡献不凡,被誉为人物第一家。李霞于日据中期(1928年)东渡台湾,广交墨缘,传艺授道,积极传播传统绘画艺术,深受台湾社会的关注与珍爱,为日据时期台湾传统绘画传承作出了贡献。李霞的艺术以其具有传统儒学精神,蕴含闽台共有的民间信仰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较大程度上满足了台湾社会对传统绘画精粹的审美愿望和需求,使身处异族统治下的台湾民众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找到了归宗的认同感,并激发内心情愫,重拾和坚定传承中国传统绘画精神的自我信心与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8.
陈映真的“左派”作家、学者的身份异常引人注目,因而被称为台湾“最后的马克思”;他秉持自由、民主的精神、坚守统一立场和信念,在小说和时评中展开对台湾社会“分离主义”思潮的尖锐抨击,并追根溯源,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寻找“分离主义”思潮的历史根源。本文试图探讨基督教在陈映真自由精神形成中的原初作用、鲁迅在国家认同上对少年陈映真的思想塑形,以及他的自由精神和国家观念在与台湾社会现实产生冲突以后走向马克思主义以寻求思想出路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讨了台湾能力本位教师教育运动的三个阶段:1970年代能力本位的理论研究、1980年代的试验推展阶段以及1990年代的融入多元化格局时期,归纳了台湾在借鉴美国能力本位教师教育过程中出现的特点,并简要分析能力本位教师教育对台湾教师教育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50年代 ,李金发这位象征诗的“幽灵”渡海来台湾 ,影响了许多台湾诗人的诗风。为此 ,苏雪林以“巫婆的蛊词”等语诅咒李诗 ,引发覃子豪与她的一场笔战。 70年代 ,台湾出版的各种现代文学史、新诗史著作 ,都给李金发一定的地位 ,不像大陆甚少提及或干脆在文学史上除名。台湾的右派与大陆的一些人否定李金发的出发点不同 ,但他们的思维方式表现了惊人的一致性 ,即在反理性、反启蒙即反现代精神方面没有什么本质的分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