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人们总是骄傲地将21世纪定义为知识经济的世纪、数字化的世纪、竞争全球化的世纪,却每每忘了它首先是"人的世纪",是要求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世纪。人被教育所"奴役",人在教育中"消失",这也许是当今教育的最大悲哀。直面21世纪的教育,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最首要的都是把被"奴役"的人解放出来,把失落的人找回来,让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  相似文献   

2.
笔者试图通过分析经典的爱情歌曲,从社会学角度观察和构建爱情模式。在比较了社会心理学中的布伦南"爱情依恋风格模型",斯坦伯格的"爱情三角理论",吉登斯的"亲密关系"理论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爱情过程论"。  相似文献   

3.
池莉站在一种超越的立场,以女性"客观、冷静"的视角,由"不谈爱情"到"拆穿爱情",再到"追求爱情与婚姻的和谐",体现了女性对现实世界清醒的认识和对两性关系走向和谐的真诚期待。  相似文献   

4.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一篇描写青年人恋爱婚姻生活的小说。作品描写了"五四"时期一对知识青年的爱情悲剧,其中的女性形象子君成为这一时期新女性形象的代表。然而,由于自身被封建主义精神奴役的心理积淀和男权社会的迫害,她们内心向往的女性解放陷入了乌托邦式的境地,美好的爱情乌托邦被残酷的现实所粉碎,最终以子君为代表的知识女性依然挣扎在爱情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相似文献   

5.
爱情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愫,是一个亘古却又永远年轻的话题。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很多涉及这个话题。然而,在我们的校园中,各方都视其为洪水猛兽,学生禁"情",老师避"情",人人谈"爱"色变。但今天的语文新教材中,以"爱情"为题材的作品已经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一、在感受爱情的朦胧美时品尝爱情  相似文献   

6.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塑造了一系列女性形象 ,这些妇女不论以什么形象出现 ,都使读者感到清新、鲜活 ,她们以独立的爱情意识向封建礼教挑战 ,成为封建礼教的叛逆。本文通过《聊斋》中女性选择对象的标准 ,追求爱情不重结果 ,以及她们不甘于被奴役的地位的论述 ,揭示了《聊斋》女性独立的爱情意识 ,展示了她们新的思想和新的气魄  相似文献   

7.
《嫌疑人X的献身》是日本知名作家东野圭吾的作品,"献身"是小说中的最关键的部分。而构成"献身"这一行为的直接原因是主人公石神对婧子的"爱情",以"爱情"为名的"献身"是否真正出于爱情?文章将从角色设定、心理诱因、现实因素等三个角度来论述《嫌疑人X的献身》中伟大的"献身"并不是出于真正的爱情,而仅是因为爱情的悖论。  相似文献   

8.
中学生"错把友情当爱情"的误区在同性朋友和异性朋友之间有两种不同的表现。在同性朋友之间,有极少部分同学会把自己对同性朋友的依赖情感定义为"同性恋",更多的情况则是表现为对好朋友的占有欲。异性朋友之间的友谊则会被轻易地定义为"爱情",所以出现了所谓的"早恋"现象,但其实质是"早练"现象。中学生需要理性理解友情和爱情。  相似文献   

9.
我国哲学家李泽厚提出的"情本体"理论对于教育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情本体"意在呼吁个体摆脱工具理性与无限制欲望的奴役,在理性与情感中把握一个"度",实现理性与情感的平衡。本研究从"情本体"理论出发,分析了英语教学中的"情"的因素,并提出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最终达成对英语在情境中的有效表达,真正将英语作为一种表达工具。  相似文献   

10.
正一年一度的"情人节"又到了,在经历或见证了周围人从懵懂到行动;从"不打不相识"到"毕业说分手"的各式恋情后,我真切地体会到"初恋时,我们并不懂爱情",我们甚至无法预料相爱的两个人究竟能走多远?但爱情带给的我们的是一种感觉、一份思念、一丝牵挂,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甚至足以让我们"青春无悔",因为每一段爱情都能教会我们成长。  相似文献   

11.
壮族情歌被"妖魔化"主要有三个时期:明清时期、民国时期、文革时期。在这三个时期,对唱情歌都属于被禁之列,歌圩遭打压甚至取缔。壮族情歌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被"妖魔化",体现了当时主流社会的文化需要和政治需要,情歌的被"妖魔化"折射出当时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需要和社会控制模式。壮族情歌在被"妖魔化"的同时,也一直被"浪漫化"。古代世界的人们对壮族情歌的"浪漫化",是出于对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向往和追求;而当代世界对壮族情歌的"浪漫化",则更多地折射出文化旅游中各方力量合谋把壮族建构为诗意的、浪漫的民族的努力,以及现代都市社会的人们对田园牧歌时代的怀念。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阐述《褶》的立意、构思及创作过程,从一个具象的题目可以表达一个抽象的概念、一种具象的形可体现整个人类的生存状态、内容和表现形式的结合可深化主题三个方面说明对比与谐调、矛盾与统一的美学观点,强调美的最高境界是艺术作品的意蕴美,进而论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敬、互爱、互融、互纳、互兴、互扬,也是一种做人的美学。  相似文献   

13.
《孟子》比喻运用在先秦时期,独树一帜。《孟子》的篇章类比喻有多种形式,主要有以经典诗句喻志、选取生活小事作喻体、讽喻、故事喻等;这类比喻的特色是:爱憎分明,词锋犀利,通俗亲切,循循善诱。  相似文献   

14.
以《萤窗异草》为例,探讨对"情"和"痴"的思考以及对自由人生和本真状态的追求。《萤窗异草》在"情"这方面既肯定和赞美情爱领域内的情,主张"凡人有情";又将情扩大到人的欲求领域,认为"情"是欲望的根源,只有突破情关,才能获得自由状态,主张"圣人无情"。在"痴"的方面有三个层面,一般意义上的傻、智障;出自肺腑的天真和善良;绝无所欲,绝无所求,是纯天然没有经过世俗污染的一块心灵净土。  相似文献   

15.
着重对诗中的“双鲤鱼”意象展开讨论,用实证的方法探寻鱼形书函的起源,归总了“双鲤鱼”在《饮》诗中的多重含义:不仅实指鱼形书函,还有诚信之意,并且特别蕴含了“男女好合”的意思,是爱情的象征。在此基础上,得出对《饮》诗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我是谁"是人类文化的千古之谜,自古以来一直吸引人们去思考.史铁生以敏感而睿智的心灵参与了这一思考,并获得了颇具深度的独特见解.主要内容包括:"我"是一种结构,不但在生命的整体里,而且在世界所有的消息里;"我"可以分为"内我"与"外我","主我"与"客我","小我"与"大我";"大我"表现为精神或灵魂,与无限之在相连,与绝对价值相通,表现为博大的爱愿,简而言之即神性的我.  相似文献   

17.
关于“人”和“爱”的思考是张洁作品中的两个重要主题。本文就《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祖母绿》等张洁前期作品分析作者对“爱”的思考:从对两性之爱的精神构想到两性之爱失落后对社会的无私奉献的爱,再到两性之爱、母爱的相继失落后的爱的追求。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大旨谈情",情贯穿全书,大致经历了"因空见色,有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的过程,大可概括为"空情"。关于"空情",首先在于"虚幻",其次在于至情,深受前代关于情爱思潮的影响,至情归于虚幻,也就意味着对一切情的否定,也意味着作者在经历大起大落后的大彻大悟,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9.
爱情故事是《一千零一夜》与《十日谈》共同的亮点,由于文化背景和创作意图不同,二者呈现不同特征:阿拉伯民族情重爱浓的文化传统和伊斯兰教教义的束缚使《一千零一夜》的爱情故事重“情”不重“性”,而卜伽丘反禁欲主义、促进人性解放的决心则让《十日谈》的爱情故事重“性”不重“情”。二者恰当结合于婚姻之内,这才是现代人的爱情选择。  相似文献   

20.
"情之一字,所以维持世界。"《牡丹亭》之"情"独特缘于一梦,并由"梦中情"发端,历经"人鬼情",最后却又回归到"人间情"。"至情"支持并鼓舞了他们将这番穿越生死的历程进行到底。它所表现出来的对人类执着地追求自由、理想、幸福的讴歌,历来为人称道。作为人性中天然的美好的情愫,对"情"的追求乃是人的正当情感。而只有认识了自我主体和生存的环境,且能为了理想而不畏生死的考验,方能营造出"有情"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