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宾至如归     
子产,也叫公孙侨、公孙成子,春秋时期的政治家,是郑国贵族子国的儿子。他执政期间,实行一系列改革,给郑国带来新气象。公元前542年,子产奉命出访晋国。晋国国君晋平公以大国自居,以国内有丧事为借口,没有及时会见他。子产就命随行人员,把晋国宾馆的围墙拆掉,让  相似文献   

2.
东、南、西、北是方位词.这四个字又有一些特定的词义.论其掌故,颇为有趣. 东,现代称主人叫“东家”.某某人请客吃饭,则称“我来做东”或“我来会东”.这种说法追本溯源,是“东道主”一词.“东道主”最早出现于《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说的是春秋时期的郑国被晋国军队和秦国军队所包围,情况危急.郑国派烛之武去面见秦国国君,陈述郑国被夹击,消灭之后,只会对晋国有利(因郑国与晋国毗邻),对秦国反而有害.劝说秦国留下郑国,“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意思是,秦国让郑国作为东道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经过郑国,一旦资粮缺乏,郑国就能及时供给——秦国国君顿时省悟,遂听从了烛之武的意见.  相似文献   

3.
筚路蓝缕b#l&-l1n l)【释义】筚路:指柴车;蓝缕:破衣服。驾着柴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伐木开山)。形容创业的艰辛。【小手提示】不宜写作“荜路蓝缕”。“筚”易误作“毕”。【出处】典出于《左传·宣公十二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成语故事】春秋时,郑国地处晋楚两大国之间。公元前597年,楚国出兵攻打郑国,楚庄王亲自统率三军,再加上左广、右广的精兵,声势十分浩大。楚军包围郑国三个多月,终于攻破了郑国的都城。郑襄公只得屈服求和。晋国得到楚国入侵郑国的消息,立刻派兵抗楚救郑,目的是要把郑国争取过来,使它归附晋国。可是晋军还…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古代,见诸文字的自我批评的典型是春秋时期秦国的国君秦穆公。由于称霸心切,秦穆公派孟明视、西乞木和白乙丙三位将领率大军偷偷越过晋国攻打郑国。蹇叔、百里奚苦谏而不能止。结果,不但郑国没能打下来,回师途中还在一个叫崤山的地方中了晋国的埋伏,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古代,见诸文字的自我批评的典型是春秋时期秦国的国君秦穆公。由于称霸心切,秦穆公派孟明视、西乞木和白乙丙三位将领率大军偷偷越过晋国攻打郑国。蹇叔、百里奚苦谏而不能止。结果,不但郑国没能打下来,回师途中还在一个叫崤山的地方中了晋国的埋伏,几乎全军覆没。  相似文献   

6.
从善如流     
《下一代》2010,(9):28-28
【故事】:春秋时期,一次楚军攻打郑国,郑国不敌,晋国就派大臣栾书率领大军去救援。楚军见晋军来势汹汹,就退兵回国。栾书很恼火,便领兵去攻打楚国的盟国蔡国。楚国得知后,派公子申、公子成二人前往救援,晋国大将赵国和赵括向栾书请求出战,栾书准备答应。这时,  相似文献   

7.
正公元前630年,晋文公为了报复郑文公在自己流浪时的无理之举,联合秦国一同攻打郑国。此时,郑文公想出了一条离间秦晋联盟的妙计,并决定从游说秦国入手。只要秦穆公被"忽悠"住了,那晋国就如断臂之敌,击败它只是个时间问题。果不其然,大难临头之时,年近七旬的烛之武挺身而出,挑起了"游说"的重任。在烛之武的劝说下,郑秦两国签订了友好合约。  相似文献   

8.
从善如流     
郑国是春秋时的小国。它为了防御楚国,和晋国签订了盟约。结盟的第二年,楚国即发兵进犯郑国。晋军有约在先,便派兵救援,路上与楚军相遇,楚军不战而退。晋将赵同等人主张乘机攻  相似文献   

9.
本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三十三年传文,内容是叙述秦晋之间的战争.缘两年前,(僖公三十年)秦晋曾结盟进攻郑国,后因郑大夫烛之武说服秦王,秦才撤军回国,并派祀子等人带兵入郑,协助郑国巩固国防,以抵御晋国.晋文公由于感激秦国曾助他回国掌握政权的恩德,两国关系并未破裂.两年后,晋文公死,晋国发生内乱,当时派驻郑国的秦使祀子便密报秦穆公,建议借机出兵袭郑,自己则准备作内应,以使秦王能完成既定的东进计划称霸中原,但袭郑必经晋地,因此,遇到晋军在殽山的阻击.本篇就是叙述秦晋两军战于殽山的史实.  相似文献   

10.
好词实验室     
东道主 春秋时期,秦国和晋国一起围攻郑国,郑国于是派烛之武去秦国劝秦退军。烛之武对秦穆公说:“郑国在秦国的东方,秦国如果不灭掉郑国,而叫它成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到各国来来往往,缺少的食物、物资都由郑国来供应,这对秦国不是也挺好的吗?”  相似文献   

11.
<正>公元前630年,晋文公为了报复郑文公在自己流浪时的无理之举,联合秦国一同攻打郑国。此时,郑文公想出了一条离间秦晋联盟的妙计,并决定从游说秦国入手。只要秦穆公被"忽悠"住了,那晋国就如断臂之敌,击败它只是个时间问题。年近七旬的烛之武老伯挺身而出,挑起了"游说"的重任。在烛老伯的劝说下,郑秦两国签订了友好合约。事情的发展看似一步步地朝着郑文公的设想发展,  相似文献   

12.
外强中干本义是于指晋国和秦国打仗时所骑的郑国的马.这种马貌似高大强壮,但很怕打仗,很不中用.语见《左传?公十五年》:"今乘异产(指郑国的马),以从戒事,及惧而变……外强中干,进退不可,周旋不能,君必悔之."后多来形容某种势力貌似强大,但实际上却很虚弱.含贬义.有时也指人个头高大,但身体并不健康.含诙谐意味.与本义不同.  相似文献   

13.
公元前509年,晋国将制定的刑法条文浇铸公布在刑鼎上,这件事引起了的孔子的强烈不满和猛烈抨击。而对早于晋国铸刑书的郑国,孔子却采取了完全相反的态度。之所以如此,与当时的不同的对象、形势、与思想基础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4.
东道主     
春秋时,秦、晋两个大国围攻弱小的郑国。面对危机,郑文公恳求老臣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烛之武夜里去见秦穆公,他用谦卑的口吻,将灭亡郑国后秦国的得失说了一遍,又提起晋国不讲信义的事。在讲到保存郑  相似文献   

15.
晋国后期,公室衰落,晋政自六卿出.六卿之间的斗争成为晋国后期政治生活的主线,大都耦国的局势因而得以充分体现.赵氏的根据地晋阳,赵午所据之邯郸,范氏盘踞之朝歌,皆为晋国后期的大都,更是世卿大族所仰仗的政治、经济后盾.太原晋国赵卿墓和侯马盟书的发现,对进一步研究晋国后期的大都耦国局势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6.
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齐国侵略鲁卫两国,两国向晋国求救,晋国派郤子率军救援.两军遭遇后并没有立即展开野蛮的厮杀.齐军的主帅,国君齐侯先派使者给郤子下战书,说:"您率领晋国军队光临敝国,我们齐军虽不雄厚,但也敢请贵军明早战场上见."  相似文献   

17.
东,现代称主人叫“东家”。某某人请客吃饭, 则称“我来做东”或“我来会东”。这种说法追本溯源,是“东道主”一词。“东道主”最早出现于《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说的是春秋期间的郑国被晋国军队和秦国军队所包围,情况危急。郑国派烛之武去面见秦国国君,陈述郑国被夹击、消灭之后,只会对  相似文献   

18.
借刀杀人     
春秋时期,郑国准备进攻刽国。郑国的国君郑桓公想,刽国的文臣武将足智多谋、勇敢善战,如果郑国攻打刽国,一定会遭到他们的顽强抵抗。怎么办呢?郑桓公左思右想,有了主意,他列出一张名单,上面记录着刽国最杰出的文臣武将的名字。郑桓公把这张名单公布于天下,并且公开声明:郑国只要攻下刽国,就会给名单上的文臣武将封官,还要把刽国的土地全部分给他们。  相似文献   

19.
《同学少年》2015,(3):55
<正>"东道主"这个词来自春秋时期的一个典故。公元前630年,晋文公和秦穆公的联军包围了郑国国都。郑文公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向老臣烛之武求救。烛之武想了很久,决定深入险地,凭自己的口才设法为郑国解围。当夜,烛之武趁着天黑叫人用绳子把自己从城头上吊下去,私下会见了秦穆公。晋国和秦国是当时的两个大国,但它们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常常明争暗斗。烛之武巧妙地利用了它们的矛盾,他对秦穆公说:"秦晋联  相似文献   

20.
《大连大学学报》2020,(4):37-44
清华简中与郑国有关的史料表明,西周晚期郑国的东迁是郑桓公带领族人经过艰苦奋战逐步实现的。郑桓公带领族人东迁的路线很有可能和昭王伐楚荆的路线相同。桓公从宗周出发,先至汉水,在到达中原地区的"棫林"之后,从南向北进攻,战于鱼齿山,获得汝水北岸的泛城,新郑与许昌之间的訾地,又奇袭了溱洧之间的区域,攻克了郐国。应国旧地鲁山、襄城、郏县、北部的禹城、长葛、新郑、管县等地先后为郑所有。郑桓公时,西周应国的大部分领土和郐国旧地,都成为郑之国土。郑桓公以郑父之丘(今河南新郑市郑韩故城)为都,开启了郑国的基业。郑国在春秋早期成为中原地区的一个强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