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6 毫秒
1.
谭余芬  彭上 《知识窗》2014,(24):4-5
目前,我国校企合作模式正在各个中职和高职院校大力推广,成为一种较为新颖、有创新性的办学模式。校企合作模式包括“订单”合作、“顶岗实习”等模式,对学校和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校企合作模式的运用依旧在探索的过程中,其中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校企合作模式下中职英语口语教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如何更好地开展中职英语口语教学,切实提高中职生英语语言的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2.
只有实现校企合作办学才能促进中职学校与企业的共同发展,随着我国中职学校的大力发展,校企合作必然会不断加强,笔者结合护理专业的实际情况研究了校企合作模式的应用,希望对我国中职学校的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中职教育与企业是共生共荣体,但是我国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合作却只是浅层次的,鉴于现状,认为应该建立校企股份合作模式来加强职业学校与企业大合作.在借鉴经济学、教育学、社会学等领域学说的基础上,构建了中职教育校企股份合作办学模式.  相似文献   

4.
校企合作实现了学校、企业的联合办学,旨在实现资源共享,培养素质高、综合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达到共赢的目的。当前,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发展途径,校企合作已经成为当前中职院校最具发展前景的教育模式。应注意的是,校企合作环境下中职院校德育教学面临着重重挑战。本文重点就当前中职院校德育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就校企合作视角下加快中职院校德育教学改革途径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不断进步,各中职院校在办学期间一直秉承着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在这样的模式中不断的实践并探索,争取将我国的校企合作教育处于浅层的运行状态打破,为企业培养出更多的实用型人才。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如何将旧的人才培养模式打破,利用多种途径钻研出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最终培养出适应企业发展,能够给企业带来发展的人才是中职院校的主要目标,也是中职计算机专业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黄慧娟  陈继敏 《科技广场》2012,(11):142-147
海南高职院校“政校企外”四方合作办学体制机制的建立,政府主导是成功与否的先决条件,学校负责是主体力量,企业参与是根本保证,国际合作为高职院校“政校企外”四方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提供可借鉴的宝贵经验.“政校企外”,四方联动,多要素流通,长效体制机制方能形成.  相似文献   

7.
校企合作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思路,也是中等职业学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但目前,校企合作中出现了"一头热"、工作没有实质性的进展等一系列问题,最终导致校企合作根本无法持续,这些都与中职教育中"以企业社会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模式相违背,严重的困扰着中职教育未来的发展。文章针对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模式现状和出现的问题,对基于工作室机制模式下的校企合作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8.
<正>本刊讯内江市启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工作,着力四个方面改革,全力构建校企合作互惠共赢的长效机制。一是着力推进组织机构改革。建立由政府职能部门、行业企业领导和学院领导组成的校企合作领导小组,建立校企合作办公室和校企共建"二级学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企业主要领导担任董事长,学院为副董事长单位。二是着力推进合作模式改革。创新校企共建"校中厂"、"厂中校"模式,校企共建"二级学院"。与内  相似文献   

9.
杨云 《科教文汇》2012,(28):178-178,193
“校企合作办学”是符合高职广告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要求的办学模式。是高职广告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就我校积极实施“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总结和反思,并对下一阶段的合作办学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科技风》2015,(22)
校企合作模式对于提高中职院校机械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成效、满足社会对一线机械制造技术人员的需求具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在对中职院校机械制造专业对校企合作模式的应用原则做出论述的基础上,对中职院校机械制造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策略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中职院校机械制造专业中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指在学校与社会企业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充分发挥二者在人才培养中的优势,推动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校企合作模式对于中职院校与企业而言可以实现双赢,因此,对中职院校机械制造专业中校企合作模式的应用做出研究和探讨,具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符合我国教育现状的办学模式,是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途径,该模式的应用对实现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办学目标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合作机制、合作模式和保障条件三个方面提出“校企合作”办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有足够的专业基础理论,能适应实际工作岗位操作需要,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较好适应性和自我发展能力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校企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依托行业发展,构建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以市场为导向的“零距离”实践教学体系、与市场“零距离”接轨的教材体系、基于就业需求的“零距离”素质拓展培养体系。校企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为了满足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要求,我院提出了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并通过与卡特比勒公司联合办学的探索与实践,实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为依托,与企业零距离接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企业、学校、学生三赢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3.
黄国容  黄慧玲 《科教文汇》2013,(15):119-120,122
通过几年来的校企深度合作,实行校企共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专业+校中厂"专业建设模式。校企共定课程体系,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校企共组双师团队等措施,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实施"订单培养、做学合一、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就如何在"校中厂、厂中校"校企共育人才的职业教育模式下,如何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的内涵,增强办学实力,提高办学质量,形成办学特色,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进行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14.
1校企合作的意义 开展校企合作办学是由高职教育办学性质和培养目标所决定的,是学校和企业达到“双赢”目的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高职教育和企业自身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举措。高职教育只有与区域经济建设相结合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之地和发展空间;只有与企业紧密联姻才能培养出对社会有用和技能熟练的人才;只有通过参与校企合作办学的实践锻炼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也必须获得大量的实用性人才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5.
黄国容  黄慧玲 《科教文汇》2013,(5):119-120,122
通过几年来的校企深度合作,实行校企共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专业+校中厂"专业建设模式。校企共定课程体系,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校企共组双师团队等措施,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实施"订单培养、做学合一、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就如何在"校中厂、厂中校"校企共育人才的职业教育模式下,如何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的内涵,增强办学实力,提高办学质量,形成办学特色,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进行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朝阳工程技术学校校企合作办学为例,总结了在实施校企合作实践过程中取得的成绩,介绍了学校进行校企合作办学的两个典型案例,探索了学校校内实训基地进行企业化运作模式,探讨了校企合作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政府支持、创新多元办学模式、更新观念等三个方,指出了校企合作办学的新思路,以便好地进行校企合作,促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我国高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以下统称为“轨道交通”)的大力发展,给此类的高职类专业提供了发展机遇的同时,由于轨道交通企业的安全要求与大部分工种的特有性,决定了校企合作不能以通用的半工半读和顶岗实习的模式进行,必须在双方寻求共同利益点上做文章。在校企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探讨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形成政校企合作办学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8.
《内江科技》2015,(5):157-158
随着我国铁路运输的全面提速,铁路企业相关部门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标准也在提高。中职铁道信号专业必须及时进行专业改革与建设,革新评价体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以企业为导向改革中职铁道信号专业学生评价体系,由企业直接参与学生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建设,是深化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9.
职业教育转型时期,目前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合作突显出以下问题:学生参观实习走马观花,顶岗实习却缺乏相应技能,学校专业设置不合理,且企业的有效参与不足。针对电子商务专业本文提出校企合作的三种创新模式,“参观实习+岗前培训+顶岗实习”的综合模式,定制式的合作模式,以及企业直接投资办学的培养模式。以期将院校教学与企业资源有机结合,有效促进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周地制宜选择校企合作模式,保障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合作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20.
杨双  唐晓辉  葛仁华 《大众科技》2011,(11):197-198,203
文章针对通信类专业特点,研究了该专业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提出了通信类专业应该进行“深度校企合作”的观点,并从通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模式、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师资培训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通信类专业特点的深度校企合作办学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