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京师同文馆成立于1862年,是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官办外语学堂。京师同文馆教学活动独特,师资配备较高,教学课程设置既传统又现代,京师同文馆的翻译教学经验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对我国近代翻译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正>整整150年前,在中国国难当头、洋务运动兴起的历史大背景下,清政府建立了第一所洋务学堂——京师同文馆。作为中国近代英语教育的发源地,京师同文馆的建立启动了探索中国近代教育和外语教育的前进步伐,是中国教育史和英语教育史上一件值得深入探究的重要事件。一、京师同文馆概况在1856年爆发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相似文献   

3.
上世纪六十年代,所谓洋务运动开始,清政府在北京(1862)、上海(1863)、广州(1864)开办了三所同文馆——外国语专门学校,是清廷在内外压力下颤颤悠悠迈出的近代化第一步。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先创办的新式学校大多是外国语文学校,如京师同文馆,上海方言馆等.1911年2 月,利用庚款而专门培养赴美留学生的消华留美预备学校——“消华学堂”正式成立.清华学堂不仅在清末中美教育交流巾发挥了一定作用,同时其外语教育模式对近代中国的外语教学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拟对此作简要述评,以为今天的外语教育教学提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的制度化教育产生于19世纪中期,并产生了现代意义的学校。在鸦片战争后,大量的中国学者开始主张学习西方,改革旧的教育制度,创办了京师同文馆、上海电报堂、福建学堂等,并将其作为富国强兵的重要途径。这种洋务学堂的开办标志着近代中国新教育制度的出现。特别是20世纪以来,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加深,学制交  相似文献   

6.
余迎 《兰台世界》2016,(10):137-139
京师同文馆的出现是对中国传统儒学教育和施教方法的一次大革新与大突破,从中国教育史的角度来看,京师同文馆的确是一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式学堂,它不仅具有全新的教育内容,还具有全新的管理模式。但也正是因为它的"第一",它在没有前人足迹的状态下所进行的开拓性工作,再加上清政府对教育改革的不彻底性,还有顽固派势力对京师同文馆进行干扰,也使得京师同文馆在管理上产生了一些漏洞,存在着如学生管理上的、学政与师资管理上的、思想教育上的弊端。  相似文献   

7.
郭建荣 《兰台世界》2012,(27):39-40
成立于清代同治元年(1862)的京师同文馆,揭开了中国外语教育本土化的序幕,京师同文馆的创办不仅标志着一所真正的外语学堂出现在中国的国土上,更表明清政府向西方学习的决心与探索性的举措。  相似文献   

8.
晚清中国的外语学校,人们所熟知的有两类:一类是教会学校,如徐汇公学、圣约翰书院,这些学校并不以教习外语为专职,但外语是其主课之一;另一类是官办同文馆,如京师同文馆、广东同文馆、上海广方言论。前类学校的创办,反映了西方打开中国大门、向中国渗透的意图;后类学校的建立,则是清廷为了适应新的国际环境而采取的应对之方。但是,在上海,我们看到了另一种情况。一、早期外语培训班与夜校据可查文字资料,早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上海已出现了专教英语的业余外语学校。这里所说的“业余”,在西方星期工作制尚未通行于上海时…  相似文献   

9.
京师同文馆的开办揭开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序幕.它的设立,表明中国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开始由观念变为现实.正是由于它的"头羊"作用,才有紧随其后一批外国语言学校的创立和众多其他类型洋务学堂的涌现.京师同文馆的创办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任娟玲  刘长亮 《兰台世界》2013,(16):133-134
<正>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始于清末,其翻译西书数量达200部,这样的成就在清末译介西学中占据重要位置。从1862年起洋务派开办了多所新式学堂,此时需要从西方引进先进的教科文献,于是,洋务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翻译西书。当时除了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外,还包括北京同文馆、益智书会和"广学会"。北京同文馆创建于1862年,其创建  相似文献   

11.
张美平 《兰台世界》2016,(16):93-95
京师同文馆是洋务运动期间创办最早的新式外国语学堂,在其存续期间,在总教习丁韪良的领导下,开始了西学翻译运动,共翻译了三十余部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著作。京师同文馆开展西学翻译系由多种因素所促成,即基于现实、列强的考虑,课程教学、开启民智以及传播宗教等方面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一、史量才与《申报》 史量才(1880~1934年),江宁县湖熟镇杨板桥村人。其父史春帆是个商人。1899年,史量才考入松江府娄县为附生。后因受戊戌变法思想的影响,放弃了科举致仕道路,开始研究日文及理化等近代科学。1901年秋,考入杭州蚕学馆,毕业后致力于教育事业,任上海育才学堂理化教员,后又在兵工学堂、务本女学、南洋中学等校任教。1904年,他在上海创办女子蚕桑学堂,开我国女子科技教育之先河。  相似文献   

13.
译者按:傅兰雅(JohnFryer1839—1928),中国近代史上的西学传播大师,出生于英国。1861年作为英国圣公会传教士来到中国,先后任教于香港圣保罗书院、京师同文馆、上海英华书馆。1866年兼任《上海新报》编辑。1868年受聘为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译员,一干就是28年。他一共将129种西书译成中文,内容涉及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军事科学、社会科学等各个方面,其中的化学、国际法和政治学书籍,在当时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创办或参与创办了《格致汇编》、格致书院和格致书店,领导编辑了中国近代第一批新式教科书。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傅兰雅作…  相似文献   

14.
刘芳  李晓红 《山东档案》2011,(2):58-58,62
在风光秀丽的刘公岛西端,坐落着一所闻名遐迩的清代海军学校—威海水师学堂的遗址。这所我国现存的惟一有迹可寻的清代海军学校,开办于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是清政府继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广东水陆学堂之后创办的第四所培训海军军官的学堂。经历百余年风雨沧桑的威海水师学堂,曾见证了近代中国的兴衰。  相似文献   

15.
大连海事大学(原大连海运学院),坐落于辽宁大连市黑石礁高校学府区。其前身可追溯到1909年晚清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南洋公学)船政科。1953年,由上海航务学院、东北航海学院、福建航海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大连海运学院,1994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更名为大连海事大学,江泽民同志亲笔为学校题写了校名。校档案馆成立于1997年6月.档案实行集中统一管理。馆藏文书、科技、教学、外事、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近代师范教育是顺应时代潮流逐步发展起来的。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民族危机严重,阶级矛盾尖锐。有识之士批判科举,力倡创办新学,加大师资的培养。1896年,梁启超在《学校总论》里针对洋务运动中学校改革的弊端提出":今之同文馆、广方言堂、水师学堂、武备学堂、实学馆之类,其不能得异才何也?……又其受病之根有三:一曰科举之制不改,就学乏才也。二曰师范学堂不立,教习非人也。三曰专门之业不分,致精无自也。"[1]482当时的师资力量,一是来源  相似文献   

17.
宁登一 《大观周刊》2012,(33):30-30
学堂乐歌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的歌曲,它是一种选曲填词的歌曲,起初多是归国的留学生用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词,后来用民间小曲或新创曲调的。学堂乐歌的倡导、推广者以沈心工、李叔同、曾志惠等启蒙音乐教育家为代表。学堂乐歌也标志着中国近代音乐的开端,为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我国自编教科书,始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上海南洋公学所编的《蒙学课本》。自此以后,随着新式学堂的产生和民间出版机构的出现,编写教科书之风日盛,其中尤以文明书局、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有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王睿  姚远  姚树峰  吴幼叶 《编辑学报》2008,20(3):206-208
利用原始文献考证方法,重新认识创刊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的《利济学堂报》的历史地位和科技传播实践。认为《利济学堂报》为中国高校专业科技学报的萌芽,亦为中国最早的中医期刊之一,其主办机构利济医学堂为中国最早的中医专门学校。它的独特的办刊模式与机制在晚清中国期刊演化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20.
清末重臣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河北南皮人。他在近代名声颇大。论功名,他于1863年进京会试,高中“探花”。论职务,他历任山西巡抚、湖广总督、军机大臣等要职。论功绩,他是洋务派巨擘,大办近代工业;参加过中法战争,以新式装备编练新军;设新式学堂,多次派遣学生赴日、英、法、德等国家留学。在全国首采近代教育体制的也是他……不过很少有人知道,张之洞在办报方面也发挥了不少作用,虽然他未曾亲自办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