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我国西部生态经济脆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和广西10个省(区),现有人口2.85亿,占全国的23%,土地面积52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57%.耕地面积约占全国的28%,草地面积占全国的60%,水资源总量占全国的47%.  相似文献   

2.
略论区域科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7个五年计划将全国划分为东、中、西部三大地区.东部地区包含:京、津、沪、辽、冀、鲁、苏、浙、闽、粤、桂、琼12个省市区;中部地区含:黑、吉、内蒙、晋、豫、鄂、湘、皖、赣9个省区;西部地区有:渝、云、贵、川、藏、陕、甘、宁、青、新10个省市区.东、中、西部土地面积分别占全国的13.5%、29.6%和57.0%;人口分别占全国的41.2%、35.7%和21.1%.  相似文献   

3.
1 西部地区的现实状况我国的西部地区从地理位置上来看 ,包括大西南和大西北两个部分 ,含有云南、贵州、四川、重庆、陕西、山西、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等省市自治区 ,如果从经济地理来看 ,还应加上广西和内蒙古两个自治区。面积占全国的 3 /4,人口约占全国的 1 /3 ,可谓地域辽阔 ,物产丰富 ,人口密度小。这里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地区 ,我国的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全部在西部。我国的陆上邻国几乎都与西部地区接壤 ,历来是中华民族政治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历史和人为的因素 ,作为大江大河源头的西部地区 ,自然…  相似文献   

4.
中国西部地区石油资源潜力与开发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西部地区是中国石油工业的发祥地,也赋存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据估算西部地区有石油资源415.9′108t,占全国石油资源的39.33%;西部地区有天然气资源247400′108m3,占全国天然气资源的65.1%。而2000年西部地区的石油产量2805′108t,仅占全国当年石油产量的17.22%,与其资源不相匹配。目前西部地区石油资源平均探明率仅为9.83%;天然气资源平均探明率仅为5.9%,油气资源勘探还有很大潜力。因此,加快西部地区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部分弥补东部地区的石油产量递减,缓解我国石油需求增长与石油供给的矛盾,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但是西部地区地面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生态系统脆弱,油气勘探开发技术难度很大,油气勘探效益难以保障。去年中央已制定了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借“西部大开发”契机,在自主勘探开发的同时引进外部技术和资金,加快西部油气资源开发。同时应该严格执行环境保护和矿权管理法规,规范油气开发秩序,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5.
一、西部地区交通运输发展及存在问题我国西部十一省区,地域辽阔、能源资源丰富,土地面积占全国的70%以上,煤炭保有贮量占全国的60%,可开发水电资源占全国的75%以上。区内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以西安为起点的丝绸之路横穿河西走廊,天山南路经南亚到达欧州,是沟通欧亚大陆和东西方文化交通的陆上通道。丝  相似文献   

6.
西部地区土地面积有683.2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71.2%;人口3.13亿人,占全国28.52%,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86%。开发西部,活跃西部地区市场是调整我国经济结构的需要;是加速对外开放,连接国内外市场、扩大流通的需要;也是地区间协调发展和保持全国社会、政治稳定的需要;是我国各民族间团结协同、相互支持、共同繁荣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西部地区人口特点 地域辽阔 我国西部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西藏、云南、贵州、四川和重庆10个省区市,拥有土地面积54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56.8%。  相似文献   

8.
实施"三大工程"加速西部大开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西部幅员辽阔,包含西北、西南10个省(市、区),面积约为538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57%;人口2.7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3%;是囊括了大半个中国的大经济带,也是我国最主要的能源和矿产资源重地,在战略上是支撑我国21世纪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地.该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也是贫困人口最多的地区,又是人才匮乏、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缺乏及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但潜力巨大,亟待开发.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业碳排放研究:测算、时空比较及脱钩效应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0  
田云  张俊飚  李波 《资源科学》2012,34(11):2097-2105
本研究基于农地利用、稻田、牲畜肠道发酵和粪便管理等四方面16类主要碳源,测算了我国1995年-2010年期间以及31个省(市、区)2010年的农业碳排放量。结果表明:①2010年我国农业碳排放总量为28673.23万t,较1995年增加了12.31%。其中,农地利用、稻田、肠道发酵和粪便管理所导致的碳排放量分别占农业碳排总量的34.29%、42.48%、17.77%和5.46%;分阶段来看,呈现较为明显的"上升-下降-上升"的三阶段变化特征;②横向来看,区域差异明显:农业碳排放总量,排在前10位的地区占全国农业总排放的59.61%,而排在后10位的地区仅占全国8.33%,传统农业大省尤其粮食主产省区是我国农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地;基于碳排放比重差异,将31个地区划分为了稻田主导型、农地利用主导型、牲畜肠道发酵主导型、复合因素主导型等四种不同结构类型;农业碳排放强度,总体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特征,即西部>中部>东部。在此基础上,运用Tapio脱钩模型对我国农业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发展间的脱钩关系进行了分析,发现以弱脱钩和强脱钩为主,说明近年来我国在农业碳减排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10.
楼慧新 《资源科学》1992,14(5):39-44
本文的西部地区指广西、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四川、云南、贵州、西藏、新疆11个省(区)。1990年西部地区粮食播种面积50502.8万亩,占全国的29.67%,粮食总产达1.12亿t,占全国的25.11%,平均粮食亩产221kg,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1kg,占全国平均水平的84.35%。1963—1989年粮食平均增长率为3.26%,比全国的3.88%低0.22%。西部地区1989年尚缺26.89亿kg粮食,粮食供不应求的情况将存在一段时期,粮食生产一直是西部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