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王迟 《科技与管理》2007,9(4):78-80
探讨了当前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为主的经营模式在金融体系资源配置效率、融资结构、直接融资体系内部结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根据上述问题,提出加快发展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加快金融业混业经营步伐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张垚  吴伟 《内江科技》2008,29(2):72-72,100
随着入世后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对外开放,全球金融混业经营的潮流将对分业经营体制下的中国金融业构成巨大的挑战。本文阐述了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指出目前混业经营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混业经营趋势下的中国金融监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明明 《科技创业月刊》2005,18(11):115-117
分析了发展金融控股公司是我国金融业实现混业经营的有效途径,并对我国的金融监管模式选择和金融法律制度的变革做了一些探讨,指出我国应坚持现行的分业监管模式.加快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立法工作,完善我国的金融法律体系,以应对金融业混业经营趋势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一、我国金融业实行混业经营的必要性1.WTO挑战的需要中国加入WTO,按照GATS要求,就必须尽可能开放金融市场服务领域,由于目前全球金融业的发展趋势是混业经营,所以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后,它们可以经营银行业务、证券业务和保险业务,这就必将对我国实行“分  相似文献   

5.
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方式转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我国金融业经营体制的历史变迁事实出发,并结合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产权理论,分析了目前制约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主要因素,从而对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方式转变的提出若干看法。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际金融全球化与一体化的深入及我国加入WTO的深入,银行业与证券业仅靠传统的业务已经无法满足形式的变化与客户日益多样化的要求,文章结合我国金融业的发展现状,探讨了我国金融业从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的模式。  相似文献   

7.
中国加入WTO之后,伴随着世界各国金融改革步伐的加快,混业经营也必将成为中国金融业未来发展的大趋势,本文着重就中国金融之所以也要走向混业经营的原因、模式及途径等方面做了论述。  相似文献   

8.
何瑾 《未来与发展》2003,24(3):46-49
世界经济一体化、金融全球化的趋势引发国际金融业朝着金融集团化、综合化、全能化的方向发展。1999年11月12日,美国政府宣布《金融业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这标志着美国金融业分业模式的终结和混业模式的开始,也表明混业经营已成为世界金融业的主流。而我国金融业仍然采用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如此鲜明的对比,使我们  相似文献   

9.
试论当前我国金融混业经营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龙 《科技广场》2004,(10):97-99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金融一体化的发展不断加速的当今世界,混业经营已成主流,加快我国金融改革,尽快实现真正的金融混业经营,可谓是一种历史的必然选择。本文在论述我国发展金融混业经营的必要性的同时,分析了我国金融混业经营的现状,提出了我国金融混业经营的模式选择。  相似文献   

10.
金融混业经营已是当今世界金融发展的趋势,我国也逐渐融入到这个趋势之中.随着实力雄厚的大型跨国金融集团纷纷抢滩中国市场,以"分业"为背景的中国金融业将直面以"混业"为背景的金融集团.因此,面对挑战,我国应尽快确定混业经营背景下的金融监管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金融监管的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1.
谭晓蓉 《软科学》2001,15(5):13-16
混业经营从理论上来说有着分业经营所不能比拟的优势,但中国金融制度要顺应分业向混业转换的一个历史趋势却遇到了一系列法律上的障碍,金融集团则是为了规避这些法律及法规而开始在中国建立的,它对中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玉刚  叶凯月  吴朋 《科研管理》2022,43(4):158-164
    研发投入究竟是促进还是抑制企业专业化经营?相关研究对此并未得到一致结论,且没有深入考虑我国特殊的转型经济背景。文章采用我国2008—2014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面板数据,从资源和制度视角探讨了研发投入对企业专业化经营的影响以及市场化程度对二者关系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研发投入对企业专业化经营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并存在时间累积效应;市场化程度对研发投入和企业专业化经营之间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实践价值在于考虑到在全球竞争环境下,与发达国家行业领先企业相比,我国企业普遍处于技术水平较低阶段,作为追赶型企业,随着研发投入的增加,企业不适合把技术转移到其他行业,应该专注于在本行业发展;在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竞争更加激烈,我国重视研发的企业为了应对同行业竞争压力,更应该固守主业。  相似文献   

13.
唐锦 《科技创业月刊》2007,20(4):29-30,33
随着金融业混业经营和金融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分业监管模式已不适应我国金融业的发展。通过比较英、美、德、日四国金融监管模式,结合我国目前金融监管中存在的问题,认为我国目前应建立统一的金融监管体制,并给出了建立统一监管模式的途径建议。  相似文献   

14.
纺织工业是绍兴第一大产业,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互动发展是绍兴纺织产业发展特色。本文以绍兴纺织工业为例,通过对绍兴纺织工业的比较优势,提出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互动发展的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绍兴纺织工业升级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5.
中国区域建筑产业发展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的长期存在和过分扩大不仅会影响到建筑产业发展的整体效率,也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据此,本研究将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与σ趋同检验方法结合,探索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建筑产业生产效率变动的区域差异及其背后的影响机制,并进行各地区建筑产业生产效率的收敛性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建筑产业生产效率由东到西依次呈现出梯次发展趋势,区域科技投入状况、建筑市场开放度、市场的所有权结构和产业发达程度四个控制变量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建筑业生产效率的提升;而建筑业人力资本和区域金融业发展状况两个控制变量对建筑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带来了负面效应。区域间与区域内建筑产业生产效率的差异化程度均存在着严重的"拉大"趋势。最后,从有效遏制地方保护、规范竞争秩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吸引外资企业和完善创新机制五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珠江三角洲产业集群的机制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熊晓云 《中国软科学》2004,50(6):125-129
本文提出了产业关联系数测算方法,通过对产业集群的机制的阐述,在Porter的菱形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螺旋晶体模型。由于提出的是量化的计算方法,使得对专业镇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等产业集群的定量分析与测算成为可行。  相似文献   

17.
分解技术是金融工程两大核心技术之一。阐述金融工程分解技术的文章很多,然而运用具体的发生在我国通信领域的金融创新案例进行分析的文章则较为少见。本文通过最近发生在我国移动通信领域的金融创新案例,详细阐释了金融工程分解技术的原理和运用,并对这次创新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18.
General consumer and business finance companies have had limited success in serving the needs of economically active low-income families and micro-enterprises cost-effectively and sustainably in emerging economies such as China. Recent advances in computing and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are dramatically transforming this landscape by changing the way the financial industry operates. A key mechanism underlying this transformation concerns the use of big data in assessing, evaluating and refining the creditworthiness of potential borrowers and reducing the transaction costs. While China’s internet-only banking industry is currently small and some activities of players in this industry are akin to those in the shadow banking, this industry has potential to cause a major disruption in the Chinese financial market. A main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is to examine the role of big data in facilitating the access to financial products for economically active low-income families and micro-enterprises in China. A second objective is to investigate how formal and informal institutions facilitate and constrain the use of big data in the Chinese financial industry and market. The paper also investigates how various inh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big data – volume, velocity, variety, variability and complexity – are related to the assessment of the creditworthiness of low-income families and micro-enterprises. Case studies of big data deployment in the Chinese financial industry and market are discussed. The paper also looks at various categories of personal financial and non-financial information that are being used as proxy measures for a potential borrower’s identity, ability to repay and willingness to repay. Various business models involving the sources of data (internal vs. external to the big data organization) and providers of credits (big data organization vs. external partners or clients of the big data organization) are investigated. The analysis of the paper indicates that the main reason why low-income families and micro-enterprises in China and other emerging economies lack access to financial services is not because they lack creditworthiness but merely because banks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lack data, information and capabilities to access the creditworthiness of and effectively provide financial services to this financial disadvantaged group.  相似文献   

19.
王燕 《科教文汇》2014,(27):219-221
工信部公布,截至2013年11月,我国制造业的规模位居世界第一,占全球的比重上升到19.8%。在中国制造业为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制造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诸多的困惑和隐忧严重地威胁和阻碍了中国制造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步伐。本文旨在分析中国制造业现存的问题,进而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期提高中国制造业的整体水平和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