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抗战后杭州地区保甲运作中的保长与保干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焕鹏 《历史档案》2004,1(4):122-128
保长与保干事是国民政府时期国家在基层推行保甲制度过程中的基层行政人员,他们是国家基层政权得以顺利运作的保证。国民政府时期“新县制与地方自治专家”陈柏心曾指出:保甲的功用是安定社会秩序,自治则是地方人民参政的阶梯,是整个地方政府体制上的变革;  相似文献   

2.
论新县制时期的保甲制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保甲制度是以血缘和地缘为基础的中国乡村政治制度。国民党统治初期,南京政府规定“剿匪”省份首先实行保甲,在乡村基层以军事部勒方式编制民众,整个地方社会变成战时军事组织。三十年代中期,保甲制度推广到全国其它省份。1939年,新县制[1]规定纳保甲制度为自治基层组织,国民党以此构建了一套较完整的地方社会控制系统。保甲制度作为国民党加强对乡村市镇控制的基层组织,是近代地方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新县制时期保甲制度的内在特质和实施状况,来论述保甲制度和地方自治的关系。(一)国民党实行保甲制度,自有其…  相似文献   

3.
保甲制度始于宋代王安石,他主张“变募兵而行保甲”,“什武其民”以维护封建统治。明代亦有类似设置。到清朝,保甲组织则衍生成主要为征收赋税和维护乡里“治安”而设的机构,它是清王朝统治人民的基层组织。在保甲制度下,设置了保长、甲长、里长、排年等保甲吏长,以维持其机构运行。保甲吏长是一个颇具特色的边缘群体,兼具多重身份,他们不是朝廷命官,却承担了清朝最基层行政组织下的行政管理职能,因此,他们的首重身份是清朝最基层的行政官吏,同时他们还兼任了另外一项职能——承担了清朝最基层的书、档案工作,因此他们的第二重身份应该是清朝最基层的书、档案工作。  相似文献   

4.
居民委员会是中国城镇居民按照居住区域组织起来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城镇社区的基层组织。解放以前北平市实行的是保甲制。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同年3月,北平市人民政府公布了关于废除保甲制度建立街乡政府的初步草案,6月北平市军管会做出《关于改革街区政权组织及公安派出所的决定》。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政府首先在东单区的东观音寺进行了建立居民委员会的试点工作。1953年6月8日,彭真同志就城市应该建立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的问题向中央并毛主席做了报告,提出针对北京市的情况应该建立居民委员会。1954年5月7日,市政府第197次行政会议决定:在本市各区先行选择一个派出所辖区重点建立小型居民委员会,6月,北京市开始在城区全面建立居民委员会,方便了与政府之间相互沟通,解决居民群众的公共福利问题。  相似文献   

5.
张捷 《大观周刊》2012,(1):44-44
新时期以来农村非正式组织的发展对农村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重点分析了我国农村中存在的非正式组织在村民自治中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并对合理利用非正式组织在村民自治中发挥积极作用做了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6.
上海:从废保甲到居民委员会的诞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所谓保甲制度,即市以下设区,区之内设保甲。一般以10户至30户为一甲,10甲至30甲为一保,10保至30保为一区。“人必归户,户必归甲”。 1927年5月,上海特别市政府成立后,作为蒋介石“清党”运动的产物,在上海着手建立了保甲制度,这比国民党政府1934年在全国推行保甲制度提前了7年。1944年2月,汪伪政府颁布的《上海特别市区编组保甲暂行办法》规定:十户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十保为联保,设联保长,每一分局区域内之各联保为总联保,设总联保长。 日伪时期上海的保甲组织,在日军未进入租界前,将原上海特别市所…  相似文献   

7.
业主自治,尚需从头学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社区自治的精神资源是极端匮乏的。自利的计算可以形成暂时的利益同盟,但却无力维系一个长远的自治组织的正常运转[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胡贵影 《大观周刊》2012,(44):36-37
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农民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途径,那就是实行村民自治。村民自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是我国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有效途径。它是中国农民戗造的农村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二十多年的实践中充分显示了其特色,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科度体系的重要部分。但是,在现实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中,村民自治也出现了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9.
文章阐述了社区信息化是建设和谐社区的重要手段,其特征是需求多元化、具备多层次、包容多主体,其核心是寓社区管理信息化于社区服务信息化之中.从政府组织、企业组织、自治组织三个方面,对社区信息化建设的理解构成三维视角,其中政府组织是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化的主导者,企业组织是社区商业服务信息化的提供商,自治组织是社区自治服务信息化的生力军.公共服务、商业服务和自治服务的信息化构成社区信息化建设的三大支柱.  相似文献   

10.
社区信息化建设的三维视角透析——基于北京实践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阐述了社区信息化是建设和谐社区的重要手段,其特征是需求多元化、具备多层次、包容多主体,其核心是寓社区管理信息化于社区服务信息化之中。从政府组织、企业组织、自治组织三个方面,对社区信息化建设的理解构成三维视角,其中政府组织是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化的主导者,企业组织是社区商业服务信息化的提供商,自治组织是社区自治服务信息化的生力军。公共服务、商业服务和自治服务的信息化构成社区信息化建设的三大支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