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贾谊《过秦论》写秦始皇之强盛说:“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执敲扑而鞭笞天下。”高中第四册课本注:“‘二周’东周和西周(周朝末年分封的两个小国)。”始皇,即秦始皇。《古文观止》卷之六:“四旬亦只一意,极言始皇之强,非一辞而足也。”这里应当指出:贾谊笔误,吞二周并非始皇。一九三六年大达图书供应社刊行通斋居士《南滣楉语》:“贾谊《过秦论》,言始皇‘吞二周而亡诸侯’。按秦昭王五十一年灭西周,后七年庄襄王灭东周,则‘吞二周’乃始皇之祖若父,非始皇也。”又吴枋《宜斋野乘》:“秦昭襄王五十一年灭西周,其后七年,庄襄王灭东周……则‘吞二周’乃始皇之曾祖与父,非始皇也。”今查《史记·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第一册《过秦论》中有“伏尸百万,流血漂橹”一句,其中“橹”课文注释为“盾牌”,很多同学不理解,明明是“船桨”,怎么变成“盾牌”了? 其实,这是由于“橹”的多义而造成的误解。按《辞源》解释,“橹”有四种义项,“①兵器。即大盾。《左传·襄公十年》:‘狄虒弥建大车之轮,而蒙之以甲,以为橹’。《文选·汉贾谊·过秦论》:‘伏尸百万,流血漂橹’……④划船的工具。长大而纵  相似文献   

3.
资料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第三篇中谈到《过秦论》,他说:《过秦论》“及至始皇,……吞二周而亡诸侯。”按吴枋《宜斋野乘》:“秦昭襄王五十一年灭西周,其后七年,庄襄王灭东周。……则‘吞二周’乃始皇之曾祖与父,非始皇也”。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教材中出现了用“七庙”和“九庙”来代指“国家”的提法《过秦论》:“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注:“七庙,天子的宗庙。《礼记·王制》:‘天子七庙’。”《〈指南录〉后序》:“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课文节选,没有这几句)有注释为:“九庙”代指国家。  相似文献   

5.
1993年第2期《语文知识》载荆贵生同志《“败则为寇”,还是“败则为贼”?》一文,对鲁迅先生《文学和出汗》中“抢得天下的便是王,抢不到天下的便是贼”中注释提出新的看法,结论指出:“对本国的造反者称为贼,对外国的入侵者称为寇,这是‘贼’和‘寇’的本质区别,因此不能以‘寇’代‘贼’。”查成语词典,“却不见有‘成则为  相似文献   

6.
给高中生上语文,有时讲点音韵知识是必要的.如:“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高中《语文》第一册P245)《教参》译为“当时曹操的军队再加饥饿和瘟疫,死了的(有)一大半.”课文注释:“太半,大半.”“太”为什么会变“大”?又《苟子·富国》:“天下大而富.”译为“天下安定富足.”“大”是“泰”(平安,安定).原来“大”通“太”、“泰”.《说文释例》:“古只作‘大’,不作‘太’,亦不作‘泰’.《易》之‘大极’,《春秋》之‘大子’,‘大上’,《尚书》之‘大誓’、‘大王王季’,《史》《汉》之‘大上皇’、‘大后’,后人皆读为太,或径改本书,作‘太’及‘泰’.”看来这三个字是初文(“大”)和后起字(“太”“泰”)的关系(古今字关系).这是从文字学角度的释义.  相似文献   

7.
《汉书·贾邹枚路传》 :“至秦则不然。贵为天子 ,富有天下。赋敛重税 ,百姓任罢 ,赭衣半道 ,群盗满山 ,使天下之人戴目而视 ,倾耳而听。”师古曰 :“戴目者 ,言常远视 ,有异志也 ,倾耳而听 ,言乐祸乱也。”吴恂《汉书注商》 :“戴目而视 ,言举目仰视 ,《说文·目部》谓之 ,《史记·孔子世家》所云眼如望羊者是也。此乃怒目而视之义 ,非有异志之谓也。倾耳而听 ,言时有戒心 ,不安寝处 ,非寻常谛听之谓也。”杨树达《汉书窥管》 :“‘戴’‘载’通用 ,‘载’‘则’亦通用 ,‘戴目’即‘侧目’也。”按 :此句是刻绘秦时的社会状况。“赋敛重…  相似文献   

8.
“天下”,在今天指全世界,在古时多指中国范围内的全部土地,指全中国。《过秦论》中的“天下”,与“宇内”、“四海”、“八荒”同义避复,指的是后者,这是十分明确的。但有论者谓,《过秦论》“天下”一词凡十一处,除“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一处指“全中国”外,其余诸如秦孝公有“席卷天下”之意,山东诸侯“以致天下之士”、秦始皇“执敲扑而鞭笞天下”,“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以及陈涉起义“天下云合  相似文献   

9.
微博     
《孔雀东南飞》被删是因为这个时代不需要爱情;《药》《阿Q正传》《纪念刘和珍君》被删是因为这个时代害怕出现更多的鲁迅;《雷雨》被删是因为周朴园远胜过如今的煤老板;《过秦论》被删是因为“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六国论》被删是因为“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相似文献   

10.
高中语文第四册《过秦论》中“攻守之势异也”的注解是这样的:“攻和守的形势不同。攻,指秦始皇和始皇以前兵力强,攻略六国。守,指二世,子婴时兵力弱而困守关中。”依据这个注解。似乎秦王朝在农民大起义中迅速失败的原因只是由于兵力弱了。我认为这和课文末段的分析是矛盾的。《过秦论》明确地肯定了陈涉起兵时,“天下非弱小也,雍州之地,殽幽之固自若  相似文献   

11.
“一”是汉字里结构最简单的字,除可作数词外,还可活用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助词等。一、“一”字活用为名词“故君子结于一也。”(《荀子·劝学》)这句的“一”字,译作“一点上”。“结于一”,指集中到一点上,是数词活用为名词。“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统交,相与为一。”(《过秦论》)这句中的“一”字,活用为名词,作“为”的宾语,可译作“一体”。二、“-”字活用为动词“六王华,四海一。”(《阿房宫赋州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史记·秦始皇本纪》)‘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相似文献   

12.
高一课本《师说》“君子不齿”中的“不齿”,注释为“不屑一提,意思是看不起.”此有补充说明的必要。“齿”,《辞海》释:“④并列.《左传·隐公十一年》:‘寡人若朝于薛,不敢与诸任齿.’孔颖达疏:齿是年之别名,人以年齿相次列:以爵位相次列亦名为齿.”《辞海》释“不齿”:“②不能同列,不与同列.表示极端鄙视.《汉书·陈胜项籍传赞》引贾谊《过秦论》:‘陈涉之位,不齿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颜师古注‘齿,谓齐列如齿. ’《诗·鄘风·蝃(?)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人们对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篇》)这句话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是认为“这句话与‘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史记·滑稽列传》所载西门豹之言,《商君列传》作‘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意思大致相同,不必深求”(杨伯峻《论语译注》第87页)。具体解释为,对于老百姓只可以  相似文献   

14.
微博     
《孔雀东南飞》被删是因为这个时代不需要爱情;《药》《阿Q正传》《纪念刘和珍君》被删是因为这个时代害怕出现更多的鲁迅;《雷雨》被删是因为周朴园远胜过如今的煤老板;《过秦论》被删是因为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六国论》被删是因为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赵丽华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对杜牧《阿房宫赋》里“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句中“人”的解释是这样的:“人,民。唐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民为人。下文‘人亦念其家’‘六国各爱其人’‘秦复爱六国之人’的‘人’,与此相同。”这样的解释很容易让人产生疑问:既然是避李世民的讳,杜牧为  相似文献   

16.
《与朱元思书》一文,细腻而生动地描写了浙江省富春江自富阳到桐庐一段沿岸百里的秀丽风光,“给人以美的感受”,但认真琢磨,这块“白璧”仍有“微瑕”,在于结构不照应。 正如课本“自读提示”所分析的:“作者描绘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极有层次: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山水之美,概括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第二段承‘异水’二字,抓住‘清’和‘急’的特点,具体生动地描绘;第三段承‘奇山’二字,通过景物描绘,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富春江两岸群山之美。”既然“第一段……概括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那么第二段就应先紧承“奇山”二  相似文献   

17.
《过秦论》是贾谊的代表作,是西汉初期的名文,是古典文学中脍炙人口的政论作品之一。《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主要是批评秦始皇,说他不知道打天下和守天下的方略应有不同;说他能够兼并六国,而最后却亡于陈涉的原因,是"仁义不施"。中篇主要是批评秦二世胡亥,说他上台之后不知道刹  相似文献   

18.
一、说“搞”“搞”字始收于宋代韵书《集的》:作为“敲”的异体字,标音qiāo(丘交切,平肴,溪);立义:横击(《集韵·平爻》:“敲,《说文》:‘横擿也.’或作搞.”)汉贾谊《过秦论上》:“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搞朴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其中“搞”,一本作“敲”,此“搞”为短杖义.在以后的千年中,“搞”的音和义未见有变化.到了本世纪三、四十年代,“搞”(gǎo)突然热起来了.紫叶据夏衍《记者生涯的回忆——忆<救亡日报>在桂林》摘编的《夏衍造新字》一文中  相似文献   

19.
毕诚 《中国德育》2009,(12):82-85
5.知恩图报,利益分享 【原文】子言之:“仁者,天下之表也;义者,天下之制也:报者,天下之利也。”子曰:“以德报德,则民有所劝;以怨报怨,则民有所惩。《诗》曰:‘无言不雠,无德不报。’《太甲》曰:‘民非后无能胥以宁,后非民无以辟四方。”子曰:“以德报怨则宽身之仁也,以怨报德则刑戮之民也。”  相似文献   

20.
西汉初年,天下初定,政论界掀起了一场总结秦朝灭亡之因、指斥秦政之弊的思潮。在这样的背景下,"‘过秦’遂成为西汉政论中老生常谈"(钱钟书语),诞生了一大批"过秦"的文章,贾谊的《过秦论》便是其中的翘楚之作,并被奉为经典。就其艺术而言,南朝宋范晔称其"笔势纵放,实天下之奇作"(《狱中与诸甥侄书》),金圣叹更是赞许其"最是疏奇之笔"。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