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今年是废除科举制度100周年,有同学写信给《高中》编辑部,问及我国古代的“科举”和“八股”是怎么回事。执行主编约我代答,我试就近期从传媒报道和新版图书中所见,作一简单综述。“科举”,是从隋唐延续到清末的取士制度,是知识分子经过逐级考试由秀才而举人,由举人而进士,从而入仕为官的基本途径。因为它不能与时代的发展同步,最终被废除。对科举的看法,学术界直到现在还有争论。有的人比较多看重它的一些优点,主张汲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加以改造,或许还有一定的用处。如史式教授最近送给我一套2005年1月新版4卷本《“史式谈史”丛书》,其…  相似文献   

2.
部编教材初中第五册语文课本中的《范进中举》节选于优秀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它产生于十八世纪中叶,距今已两百多年了.由于时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这就使不少人对“中举”感到生疏.现根据一些史料,谈谈自己对“中举”的认识.封建科举制度早在隋唐就采用了,那时就有举人、进士、秀才,不过与明清时的不  相似文献   

3.
游戏官场     
在中国历史上,从隋唐宋到元明清,持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考录出十万余名进士和百万余名举人,组成了以文人为主体的历代官员队伍。中国居然有这么长时间将测试诗词文笔赋作为选拔官吏的惟一手段,今天想起来都令人不无温暖。  相似文献   

4.
中国封建社会用于选拔官吏的科举制度,产生于隋,确立于唐,直到清末废除,绵延一千三百年之久。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始置进士科,是科举制度创立的开始。唐太宗时,于进士科之外,复置秀才、明经等科,分科取士,故称科举。科举制的特点是用考试  相似文献   

5.
明代实行南北分卷取士,是封建科举制度的一种改革。这一改革的意义何在,具有什么政治内容和社会内容,本文拟就此作一些探索。明代的南北分卷取士制度(以下简称南北卷制度),是在仁、宣之际确立的,但它的起因却是洪武三十年(1397)的“南北榜之争”。该年丁丑科会试与往年不同,入格的五十一名进士都是南方人,北方举人全部落第。这就引起了北方举人们的强烈不满,声言“三吾南人(该年会试的主考官是翰林学士刘三吾——笔者注),私其乡”(《明通鉴》卷十一、纪十一)。  相似文献   

6.
一、科举制度及其演变 科举制度是各封建王朝设立科目,通过统一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因分科取士而得名。其以“怀牒自投”为主要特征,以试艺好坏为取弃的主要依据,以进士科为主要取士科目。  相似文献   

7.
人们往往只知道科举考试中文人有秀才、举人、进士、状元等,殊不知武人也有这些身份。隋文帝杨坚开创了科举制度,让普通的知识分子也有了做官的门路,这种制度历代逐步完善,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又增设了武举,让武人也有了做官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隋代废“九品中正制度”。隋文帝时设秀才科,各州每年选送三人,考得优秀者为秀才。隋炀帝喜好文词,始置进士科,专以诗赋取士。这是后代改察举为考试文字的开始。  相似文献   

9.
“捐监”是花钱向封建政府买“监生”学历;“捐官”,是用钱向封建政府买官职。“监生”只是“出身”而不是官职。明清时,称出任宫职以前的学历叫出身(如科班出身、捐班出身),如秀才、举人、进士,它同现在说的学历或学位相近。秀才、举人、进士这些学位,都需经过严格的考试,不是用钱买来的。“监生”也是封建时代的学历的一种。它是“国子监的学生”的简称。“国子监也叫“太学”“监生”也叫“太学生”。国子监的对象有两种:一是秀才经地方挑选推荐,当时  相似文献   

10.
科举制度     
“科举”为分科举人(选拔人才)之意。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用以选拔官吏的制度,始创于隋文帝杨坚时期,于隋炀帝杨广时继续发展,形成于唐宋时期,至明清时制度更为周密,清朝末年废除,共存在了1300多年。考试内容隋炀帝时,设置明经、进士二科。学业优敏即明经科,文才秀美即进士科。唐循隋制,仍行科举取士制。于进士科外,设明经、明法、明书、明算等常设科目以及一史、三史、开元礼、童子、道举等非常设科目,还有皇帝特别主持举行的制科。武则天在位时增设武科。  相似文献   

11.
周永蔚 《新读写》2008,(3):46-46
1 科举记忆法 明、清时期的考试共分四级,分别是“院试、乡试、会试、殿试”。院试中榜者为“秀才”,乡试中榜者为“举人”,会试中榜者为“贡士”,殿试中榜者为“进士”。举人中的第一名为“解元”,贡生中的第一名为“会元”,进士中的第一名为“状元”。一个考生,假若能连获上述三个第一名的话,那他就是“连中三元”了。  相似文献   

12.
《甘肃教育》2011,(23):19-19
新闻报道中往往把参加比赛获得前三名者说成“名列三甲”.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科举时代读书人求取功名的目标自下而上依次为秀才、举人、进士。  相似文献   

13.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江苏兴化人。自称“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官居七品,以其书、画名,名列“扬州八怪”之一。晚年弃官,以字、画谋生糊口,极为清  相似文献   

14.
李塨是清初知名教育家、思想家,颜李学派创始人之一。他虽然也象颜元一样批评八股取士,但却又想通过科举走上仕途。他中了秀才,也中了举人,但最终也未能中进士。而仕途上也仅仅做了83天通州学正。梳理一下他的科考与仕途生涯,不仅有益于颜李学派的研究,而且对于了解当时的科场与官场,亦有助益。  相似文献   

15.
漫谈金榜     
河边 《中国考试》2006,(1):56-57
中国科举制度从隋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开始设立,一直延续到清光绪31年(公元1905 年)才寿终正寝,前后绵亘1300年。综观科举历史,先后产生了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科举制度择优取仕,为历代读书人提供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金榜题名,成为中国传统四大喜事之一。  相似文献   

16.
“三元”是封建科举中的一个名词,即解元、会元、状元的合称。我国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文帝开皇七年(公元五八七年),终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这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跻身仕途的途径之一。整个科举,从童生到状元,一般须经五个阶段,其中县试和府试系预选形式,乡试、会试、殿试才是正式的科举形式。乡试每隔三年在省城举行,秀才可以参加,考中的叫举人,可称老爷,举人  相似文献   

17.
一个秀才考试前,请一测字先生算命,随手写个“串”字,测字先生说:“恭喜恭喜,你能中举人,还能中进士。‘串’不是双中吗?”秀才赴考,果真如此。此事在当地传开了。次年,另一位秀才考试前,也写了“串”字请先生测,结果先生测得此秀才有患。此秀才不解:“为何上次秀才连中,我却有患?”测字先生解释:“因为你是有心写了个‘串’,串字下面加个‘心’,不是‘患’吗?”此秀才家中不久果真失窃。拆字趣闻一则  相似文献   

18.
一代大儒范仲淹之“不为良相当为良医”,流传了一千多年,成为医界人士自励励人的最经典格言,也折射着医者在人们心目的崇高地位。不少秀才举人甚至进士,由热衷仕途转向悬壶济世,演绎了一串串杏林佳话,  相似文献   

19.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之一,自隋唐创立科举制度以后,经过五代及宋初不断改革和完善逐步走向成熟,科举制度成为宋代中后期及明清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五代至宋初实行了更加严格的锁院、糊名、复试、殿试等考试制度,同时,科举取士的官僚政治地位和作用也进一步提高。通过对五代至宋初科举制度的探究,能够使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这一时期的科举制度。  相似文献   

20.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科举制度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二十七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共产生状元750位.进士11万人。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日趋复杂完善,了解当时的教育考试制度和形式,其整体文化内涵有很重要的历史意义。析辟科举取士制度的衰亡教训,古为今用,无疑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