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传媒美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渊源,现代传媒的发展为传媒美学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而审美融八日常生活成为传媒美学的发展动因,现代传媒在追求信息传播效果最大化的过程中,克分体现了审美化的要求,由此提出了现代传媒的审美问题,催生了现代传媒美学.  相似文献   

2.
从1940年10月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在唐县军城筹备创办《晋察冀画报》以来,沙飞便将自已极大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筹备、创办和编辑出版《晋察冀画报》的事业中去了。创办《晋察冀画报》是取代利用开办新闻摄影展览来传播新闻摄影作品这一传播媒介,使之发挥超越时空的宣传、教育、战斗作用的传媒手段和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3.
王晏殊 《编辑之友》2017,(12):98-102
文章通过对民国时期先后涌现出的全国性、地区性的画报进行梳理和分析,试图以民国画报编辑群体的组织形成与流变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以画报主创为核心的人际网络的形成及其特征,并进一步探究这一人际网络是如何在画报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结成、运作并产生影响的,为民国乃至现代传媒团体形成与发展的研究开拓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读者来信     
《中国传媒科技》编辑部:我们的确很难想象出,一个缺乏先进科技支持的传媒会是怎样的一幅图景,因为对科技的追求已经成为现代媒体的一种本能。正是借助于现代传播技术的强大支持,现代传媒才得以超常发展,而随着传播技术的进一步更新和传媒间竞争的加剧,科技在传媒的生活地图中更是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田聪明社长说:“依靠高新技术不断提高新闻信息报道的核心竞争力,不仅是新华社事业发展的一项基本方针,也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迅猛发展条件下的必然选择。”传媒必然要和科技走到一起并热烈拥抱,就像每一个关注传媒科技…  相似文献   

5.
郑岩 《新闻窗》2010,(1):111-112
在现代社会,文化的主要表现形态是大众文化,而大众文化传播的最佳载体是大众传媒。大众传媒中影响最大、受众最广的又是电视传媒。现如今,观众已经把看电视当做一种休闲和娱乐,轻松和愉快已经成为电视观众的主要追求。同时,在电视传媒越来越商业化的现代社会,电视广告已然成为当今电视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新闻事业和社会运动之间的互动关系,是中国新闻事业史上的典型现象。创办于1912年的《真相画报》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美术刊物和大型新闻摄影类革命画刊,其艺术革命的政治文化追求如何实施了社会的民众动员?画报的传播共同体如何在一个报刊的公共舆论空间表达政治文化认同和价值共识?民主革命思想的表达和社会动员的独特机制是什么?文章试图从政治文化视阈,探究《真相画报》在传播宗旨、传播共同体地缘和学缘的精神交往等方面生发报刊的民众动员效应和社会影响的建构性意义。  相似文献   

7.
媒介正义论:走向正义的传播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媒业界和传播学界始终不曾间断对正义的追求,集中体现在传播与社会正义运动、传播与社会正义研究、社会正义的新闻学、媒介伦理学及信息公平论等研究中。本文提出,应基于传媒实践与传播理论提炼并建构中国的媒介正义论研究。  相似文献   

8.
<正>《北洋画报》是由自幼留学海外、接受过西洋文化教育的冯武越一手创办,"传播时事、提倡艺术、灌输知识"是其办刊宗旨。作为一份有意识地引介和倡导现代文明的启蒙报刊,它在风格上追求简净而纯厚,因采用彩页印刷而开北派画报之先河;它在内容上对民国时  相似文献   

9.
新闻人的人性美,是新闻美的集中体现。新闻媒体不但要客观报道事实,而且要在报道中直接或间接地体现人性美的价值。新闻的人性美就是在新闻传播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体现传媒人对人性美的特点认识和对美的价值追求,就是传媒人通过新闻传播活动所体现出来的对人  相似文献   

10.
传媒艺术是指自摄影术诞生以来,借助工业革命之后的科技进步、大众传媒发展和现代社会环境变化,在艺术创作、传播与接受中具有鲜明的科技性、媒介性和大众参与性的艺术形式与族群.传媒艺术主要包括摄影艺术、电影艺术、广播电视艺术、新媒体艺术等艺术形式,同时也包括一些经现代传媒改造了的传统艺术形式.传媒艺术的最基本特征是逐渐鲜明的科技性、媒介性、大众参与性.传媒艺术的科技性,主要指近现代自然科学技术在传媒艺术的生产创作、传播和接受中所发挥的深刻作用,具体呈现出如下三个特征:一是在创作上走向机械化、电子化、数字化的无损与自由复制创作;二是在传播上走向非实物化的模拟/虚拟内容传播;三是在接受上走向人的审美感知方式的“重新整合”.  相似文献   

11.
王旭 《新闻爱好者》2011,(12):122-123
《良友》画报是我国现代新闻出版史上第一本大型综合性新闻画报,内容题材广泛,涉及国内外政治、经济、军事、城乡建设、文艺、影视、体育等方面,在其创办近20栽的漫长历程中不乏对中国近邻日本的图像展现。20世纪20-40年代是中日关系的多事之秋,《良友》画报通过由编辑者精心选择、刻意重组的图像形式将其建构的日本形象呈现给读者,带领读者从理性的角度去审视中日关系,尤其在抗日战争时期对于作为侵略者的日本形象的描绘及民族意识觉醒之宣传功不可没。本文以图像传播的视觉特点出发,区别于文字传播,换一个视角看日本,再现这20载《良友》画报中所呈现的日本形象,并探讨读者由此获知的可能的对日认识。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转型、多元叠加、资讯过剩的现代传媒生态环境下,在追求创新的同时,如何坚守新闻传播某些规律性的符号和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标识?这是摆在现代传媒人面前的一个"时代之问". 《论语》作为一部承载儒家思想的恢弘巨著,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鲜明的东方文化特征和高度浓缩的理论精华,影响了中国2500多年的历史,并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深处. 关于传播主体的媒介素养: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相似文献   

13.
传媒刊发广告,传媒和广告商都会得到合法的利益.然而广告是利益的体现,利益的追求却是没有止境的.为了追求超常的利益,传媒和广告商想尽办法要让广告发挥超常的传播效果,于是,挤进新闻中,让广告得到新闻那样的读者注意力,成为不少报纸的普遍做法.  相似文献   

14.
现代传媒利用传播霸权启动了人们欲望逻辑程序,从而形成了传媒无意识.这种由传播和欲望共同塑造起来的传媒无意识,正是现代社会最为成功的一种压抑机制,它在欢声笑语中让人们主动放弃了对"异化"的反抗.警惕"传媒无意识"对欲望逻辑的遵从,呼唤现代思想启蒙的价值,对恢复人的感性生存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现代传播研究表明,受众接触传媒因其关注或爱好主题不同,传媒也投其所好,为其量身定做主题内容的传媒产品,形成如娱乐传媒、新闻传媒、财经传媒、科技传媒、生活传媒等。其中,娱乐传媒产业与新闻传媒事业的差异主要是:1,内容主题:娱乐而非新闻娱乐传媒主要是以娱乐为传播的主要元素,新闻传媒主要以传播新闻为主。近来,传媒产业中的娱乐主题渐现强势,  相似文献   

16.
徐沛 《国际新闻界》2013,(3):124-134
当前人文研究中出现的文化转向起源于对文本的重新认识。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形态,近代画报出现并风行于清末民初社会转型中的中国不是一种偶然的现象。图像不仅是一个时代的记录,也是某种观看方式的载体。近代画报图像所承载的新的观看方式意味着新的看与被看的关系。这种新关系对于理解中国的现代转型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是现代性在大众传媒中的表征。本文认为,从视觉文化角度关照近代画报,探索图像表征现代性的诸多可能,研究画报对普通读者所具有的教化功能,将有助于新闻传播学界在人文学科文化转向的背景下,重新审视近代画报图像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并对理解当前各种层出不穷的视觉文化现象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与电视、网络、手机等传媒展开的一场信息传播争夺战中,军事平面媒体特别是军区军兵种报纸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军事新闻只有追求更多的有效信息,才能实现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2004,(2):21-21
人才,是新闻传媒业发展的基石,更是现代传媒竞争力构成中的一个核心要素,在新闻传媒业飞速发展和传媒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如何培育适应现代新闻传播发展和传媒竞争需要的新型传媒人才是新闻传播教育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为促进新闻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新闻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在娇子品牌推广公司的大力支持下,由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新闻界》杂志社、四川省新闻教育学会、娇子品牌推广公司共同举办的“娇子”杯新闻教育论文大赛日前拉开帷幕。本次大赛为期一年,面向全国新闻教育工作者和新闻传媒人士征集有关新闻传播教育的论文,大赛…  相似文献   

19.
当下,现代文化正在脱离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转向以视觉为中心。视觉文化传播时代,传媒的视觉化倾向诱发了大众对各种影像的迷恋,图像的泛滥刺激了享乐欲望的膨胀。为避免视觉文化传播时代影像的生产和传播滑向一种功利主义,避免人们迷失在新奇刺激的视觉快感中,大众传媒必须保持深刻的理性反思精神,在握视觉文化传播时代坚守人类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20.
吴赛华 《新闻爱好者》2011,(24):122-123
《良友》画报是我国现代新闻出版史上第一本大型综合性新闻画报①,内容题材广泛,涉及国内外政治、经济、军事、城乡建设、文艺、影视、体育等方面,在其创办近20载的漫长历程中不乏对中国近邻日本的图像展现。20世纪20~40年代是中日关系的多事之秋,《良友》画报通过由编辑者精心选择、刻意重组的图像形式将其建构的日本形象呈现给读者,带领读者从理性的角度去审视中日关系,尤其在抗日战争时期对于作为侵略者的日本形象的描绘及民族意识觉醒之宣传功不可没。本文以图像传播的视觉特点出发,区别于文字传播,换一个视角看日本,再现这20载《良友》画报中所呈现的日本形象,并探讨读者由此获知的可能的对日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