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近闻有一位初学写稿者的稿子见报后,因情节与事实不符,别人批评他,想不到他竟振振有词地说:“我写的稿子虽然有出入,可还是知情者少,受教育者多呀!”这位初学写稿者的话,令人深思。联想到报纸上的失实稿件老是难以绝迹,不能不说与写稿者存在的这种思想认识有关. 真实是新闻的生  相似文献   

2.
初学写稿的同志,往往不愿让身边的人们知道自己的“秘密”,犹如“丑媳妇”怕见近邻似的。对此,我有着切身的体会。我在连队当战士时,是个业余报道爱好者,经常挤时间给报社写稿子。开始,虽然热情很高,但又不敢公开,担心稿子见不了报别  相似文献   

3.
谢顾问:我是一名新闻函授学员,、平时喜欢写些小报道、小文章,可从来都是自写自感,而不敢拿给领导和同志们看,更没勇气寄到报社去,请问,我该怎样克服这种“稿子怕人看”的心理障碍呢?学员杨洪亮杨洪亮同志:据我所知,在初学写作者中,“稿子怕人看”的现象是很多的。要说这种现象好的一面,那就是凡“稿子怕人看”的同志,往往有一种自卑情绪,觉得自己写稿子是“人软货松”,不好意思将稿子拿给别人品头论足,更怕稿子寄出去后“泥牛入海无消息”,干落个丢人现眼,自找没趣。说穿了,这是一种虚荣。C的表现,也是一种缺乏自信心…  相似文献   

4.
我初学写稿时,稿件被采用很少,原因之一是稿子写得太长,“水分”太多。有一次,连队首长叫我把新战士小张苦练杀敌本领的事迹报道一下。小张同志勤学苦练的精神确实可喜,事迹也较生动。采访后,我就摊纸动笔,不到半天,写了10几张稿纸。我怀着兴奋的心情请教一位老新闻工作者,他看后说,稿中空话废话了一大半,实实在在的事情不多,层次也乱,读后不知所云。他建议我挤挤“水分”再发,还鼓励我勤学习,多实践,是会写出好  相似文献   

5.
谢顾问:我初学写作,什么题材都想写。可一位老报道员对我说,初学搞报道,应多写身边的兵的故事,不要写部队中心工作的稿子。对此,我迷惑不解,果真如此吗?清指点。81252$队荣吉民范奋民同志:我翻看了不少文件和有关规定,屯问过一些从事多年新闻工作的编辑记者,从未见到或听到初学写稿者“必须写什么,不能写什么”的规定。因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也是讲新闻自由的。只要你写的稿子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有利,内容又真实可靠,且不违反各种规定、法纪,写什么内容,用什么形式完全由作者自己来决定。如果你对反映部队中心工作的题材…  相似文献   

6.
“丑媳妇怕见公婆”。这是初学写作时的一个通病。我在刚学写作时也有过这个毛病。那时,我在写稿之前就产生了这样的恐惧:稿子写出来得不到发表,给人知道了多丢脸。所以总是背着人偷偷地写,偷偷地寄出去。可有一次,我把刚写好的稿子放下就训练去了,当我回来时却是“满城风雨”了。原来风把稿子吹开,稿件吹  相似文献   

7.
一位初学写作的同志问我,象我这样无名小辈写的稿,给人家寄去,人家看不看呢?我听了先是觉得好笑,想想却又觉得沉甸甸的。说实话,我也是有过这样担忧的。通讯员写稿是十分不容易的,为了写一篇稿子,有的要花费五六天的业余时间,常常熬到深更半夜。有的写批评稿,受到了残酷地打击;有的抱病写稿。当他把稿子寄走的时候,作者的心也随之一块飞去了。当惊奇地发现自己的稿子在报上登出后,却又变  相似文献   

8.
题目在哪儿?     
一位初学新闻写作的朋友常向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一年写100多篇稿子,怎么有那么多题目可写呀?”我说:“五光十色的生活蕴藏着写不完的题目,问题在于你会不会抓。”一个合格的通讯员,应是掌握写作素材的“富翁”。不尽的报道题目就在生活之中。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善于观察。观察,是我们捕捉新闻素材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名基层通讯员,如何提高稿件的命中率,我最大的体会是,应学会多给报纸杂志的专栏写稿。初学报道时,为使稿子早见报,我就遵循“功夫不负有心人”的原则,起早贪黑在方格稿纸上“耕耘”,可稿子见报率几乎等于零。在河南日报社举办的通讯员培训班上,一位资深编辑讲,基层通讯员身处基层,好人好事层出不穷,老百姓的每条意见、建议都是报道的好素材,因此,应多为专栏写稿。听了编辑老师的指点,我就开始细心研究报纸杂志专栏用稿的特点。一个星期天,回老家看父母,中午吃饭时,邻居们都抱怨科技知识太少,电台、电视台有文娱点播节目,咋不开办一个…  相似文献   

10.
(一)1993年10月,一位初学报道工作的战士小张,找到我抱怨说:“不认识编辑就是上不了稿,真没办法,要是像你认识那么多编辑就好啦。”我问他“因何发这样的感慨?”他说“7月初,我团战士柳青在长途汽车上抓住了七个掏包歹徒,这么好的新闻,我邮给了六家报纸,居然一家都没用,你说这不是因为没关系么?”原来,小张是在8月初投的稿,他只是简单地写了一下抓歹徒的过程和结果。我给他解释说,别怨天尤人,你这篇稿子写作质量还有待提高,本来抓歹徒的事迹就经常见诸报端,你又把它变成了“旧闻”,当然见报的可能性就小了。并不是编辑…  相似文献   

11.
谈一点体会     
我业余时间搞新闻报道,已10多年了,采写稿件一干多篇。1982年以来,多次受到县里的表彰.1988年被地区教委授予“优秀通讯员”称号,四家新闻刊物报道了我的事迹。我初学写稿时,光凭热情,一个劲地写,寄出的稿子都石沉大海。有人笑我说:“光见你往外寄,咋不听广播响,报纸也没见登”。对风凉话,我只装没听见。我一方面找来关于写新闻的书籍看,一方面把写好的稿子送到南阳找编辑老师批改。老师们告诉我,要发现新闻,必须做到:眼勤看,腿勤  相似文献   

12.
更改座右铭     
以前,我有个座右铭:“庄稼不收年年种,稿子不见天天写。”我灯下索肠,笔耕纸上,苦干了一年多,稿件一篇篇飞向编辑部,结果一篇也没有被采用。1988年初,守备区一位宣传干事告诉我,初学报道,别放“机关炮”,着急上稿,盲目地写;应扎扎实实打基础,潜下心研究报纸,研究别人的写作技巧,写一篇要有一篇的体会和收获。  相似文献   

13.
谢顾问:我是军报函授学员,搞报道是初学乍练。学习期间,我试着写了一些稿子,老通讯员看了我的稿子,都说没“军味”,不适合在军队报刊上发表。请问:什么是“军味”?怎样才能写出军味?51240部队杨速胜杨速胜同志:你当兵时间不长,学写稿子也刚刚开始,一下子写不出“军味”并不奇怪,这主要与你对部队还知之不多有关。其实,说白了,“军味”就是军队特点。军队既然有别于地方,那么,为军队报刊投稿就应区别于为地方报刊投稿,就是要有军队特点,有“军味”。我虽不能为“军味”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但我想,“军味”应包含有以下的…  相似文献   

14.
敢于亮丑     
刚开始搞报道那阵子,我像大多数初学的报道员一样,也有过一段百投不中的经历。那是1991年5月,我参加完报道员培训班回到连队,写稿的热情很高。尽管训练一天累得气都喘不过来,但我仍然坚持利用休息时间写稿子,而且每天至少要写一篇。中午别人休息了,我就趴在床铺上写;晚上熄灯后,我以复习功课为由,悄悄地到连队会议室里去爬格子。每当别人问我在写什么的时候.我总是笑着说是写信。只要听到脚步声,我就急忙把稿子捂得严严实实的,生怕别人看见。稿子写完后,我总是匆匆忙忙看上一遍就悄悄地发走了。这样三个月下来,我投出的近百…  相似文献   

15.
某油料仓库政委乔金平,一直对报道员十分关心,可在报道员中,却流传着一个他“三难报道员”的事儿。想听?下面听我—一道来——第一难:形不成事实不写稿去年9月中旬的一天,报道员李青兴冲冲地拿着一篇稿子找乔政委审阅。这是一篇报道部队开展“迎国庆演讲比赛”的消息。小李认为稿子写得不错,虽然活动到月底才搞,但迟早要搞,稿子写好寄走,先在编辑那儿排上号,请政委审稿也就是走走过场。可乔政委看完稿子后当时就给他上了一课:“迎国庆演讲比赛”是我们在国庆节期间开展的一项活动不假,现在活动还没搞你就把稿子拿出来了,这不…  相似文献   

16.
1988年,我在军招待所当公务员,竟做起记者梦,悄悄报名参加了军区报社的新闻函授。一天工作之余,和几个战友聊天,其中一个战友说:“咱们炊事班的袁班长,1965年入伍时授的是列兵军衔,如今实行新的军衔制只能评个专业军士,但他不计个人得失,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在他的带动下,管理处这个志愿兵较多的单位评街工作进行得非常]顺利。”我一听不觉服前一亮,这不是一个很好的素材吗?眼下全军正进行评衔接街工作,这样的事报道出去,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可我又一想,我一个初学新闻写作者,又不认识报社编辑,写的稿子能用吗?如…  相似文献   

17.
有句俗语:“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大凡从事新闻写作的专业或业余作者,无不希望自己所写的每篇稿子,在主题、体裁、内容及语言等方面,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甘若食饴的“鲜味”。为此,大家都殚精竭虑,孜孜以求。日前,与一位基层通讯员闲聊,当谈及怎样才能使新闻有“鲜味”的问题时,他说:“我是个初学写作者,每次采写报道时,总想抓条‘活鱼’,烹出‘鲜味’,可都不能如愿,不是题材雷同,就是内容陈旧,老脱不出跟在别人后面跑的窠臼。”问我有无医治此“症”的妙方。  相似文献   

18.
初学新闻写作的同志热情很高,往往是见啥写啥,几乎每天一篇,不管报纸登不登,总是一个劲地写,一个劲地投。结果发稿甚多,但却用稿寥寥。我认识一位业余通讯员,他去年写了三百余篇稿子,却只被新闻单位采用了几篇。他问我是啥原因,我认为,最主要的是没有了解读者心理。  相似文献   

19.
谢顾问:一个老通讯员告诉我,“初学写稿要多写,登稿子要靠碰”。我一想也是,有时自以为写得不错的稿子报社不用,而不费大劲的稿子却被刊用了,这不是“碰”中的吗?不知这种看法对不对。84806部队车宗友辛宗友同志:恕我直言,“登稿子要靠碰”的看法是不对的,同时,对自己提高写作能力也并无好处。要知道,一篇稿子在版面上变成错字,是要经过编辑精。:筛选(有时选中的比例仅在1%以下)和删改,经过组长、部主任及社领导严格把关的,质量差的稿子即使一时蒙过编辑的眼睛,《终也会在层层审查把关中被淘汰。这就告诉我们,稿件见报…  相似文献   

20.
在基层报道队伍和一些初学报道人员中,存在一种单纯追求上稿数量的倾向,有的不惜“投其所好”,你要啥,我有啥,现炒现卖,而报道深度却不够。这种目标上的低标准,是导致稿件质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有的人却常常抱怨:同样的稿子,人家能上,我为什么上不去?每每责怪编辑,而很少从自身分析原因。唐太宗《帝苑》中有句话颇耐人寻味:“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只为其下”。意思是说做任何事情只有高标准、严要求,才能取得好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