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招生并轨后大学生学习状况的调查分析与思考申淑琴经柏龙全国各高等学校已经全面实行了招生并轨,这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招生并轨为高校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给大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为了研究招生并轨后大学生的学习目的与学习动机,以加强...  相似文献   

2.
大学特困生是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大学特困生约占高校本专科生的20%左右,农村生源多的学校则多达30%。随着高校招生并轨制度的实行,大学特困生问题日益突出。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大学特困生在物质生活、  相似文献   

3.
招生“并轨”是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举措,“并轨”后,高校的生源构成发生了变化.给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带来了新的要求,如何适应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需要,搞好思想政治工作,是摆在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恢复高考1977年,我国重新恢复高考制度,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当年报考人数为570万,录取比率为1:29。实行保送生制度20世纪80年代初,高考开始实行“考试为主,保送为辅”的保送生制度。取消双轨制1993年起,高校招生不再施行双轨制。这一举措改变了大学生毕业时由国家安排工作的做法。启动“并轨”改革1994年,高校招生“并轨”改革启动。实行招生并轨1997年,高校统一实行招生并轨,全  相似文献   

5.
我国高校实行招生“并轨”制度实行几年来,已经逐步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速了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所谓招生“并轨”是招生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一个过渡阶段,是指把过去招生中国家计划的指令和调整方式转变成国家计划的单一形式;学生上学后实行统一交纳费用,由学生家长为学生的部分学习费用投资,充分体现了高等教育的非义务性;录取工作中不再实行收取一定费用降低一定录取分数线的办法;各级政府可以在学校设立奖、贷学金,各行业甚至单位可以设立与就业挂钩的专项奖学金和定向奖学金;“并轨”后招收的学生…  相似文献   

6.
高等学校招生并轨改革,可望在1997年基本完成。这是体现高等教育是非义务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就其基本思路、出发点。实现教育的公平性等方面来说,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但是,掌握好推进的速度、步子的稳妥、配套措施的保证,是促使改革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本文就目前高校招生并轨中给高教带来的新问题谈谈看法。一、高校招生并轨给高教带来的新问题1人们教育观念的转变程度。由于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实行了“两包”政策,从建国以来已延续了几十年,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的教育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也都是把眼光盯在‘…  相似文献   

7.
<正>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招生逐年扩大以及实行了学分制。在新的形势、新的教学体制下,大学生的学习情况、思想状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为此我们对云南农业大学6个学院的学生进行了思想状况调查,其目的是了解学生思想状况,探索出一套适应时代发展,符合云南农业大学实际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一、调查方式本次调查采用无记名式,共发放问卷384份,收回有效问卷318份,有效率为82.8%。调查范围涉  相似文献   

8.
一、我国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的背景分析1995年,我国部分高校实行招生并轨,数以万计的学生交费上学,有些学校的热门专业一年需要缴纳5000元左右学费。社会舆论对此似乎没有太多的指责,但大多数并轨招生的高校仍然采取了一些建设处措施,防止极个别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事实上,并轨招生的高校大多人满为患。是国人已普遍富裕到了足够供养大学生的程度,还是人们的思想观念、心理承受力或其它什么原因在起作用?也许参与并轨招生的专业一般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但除此之外,是否应该对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的外在压力、内驱动力和运行活动进…  相似文献   

9.
俄罗斯“地区新闻中心网”2005年5月27日报道,实行国家统一考试之后,南乌拉尔高校招收了越来越多的农村生源。若说以前考入该地区高校的农村生源占大学生总数的10%-15%的话,那么2004年在实行国家统一考试试题的情况下,该地区高校大学一年级新生中的农村生源则占到了大学生总数的25%。但同时也有许多专家指出,这一事实并不能完全说明,农村中学的备考充分或这些学生的知识评定比较客观。  相似文献   

10.
去年,我国高校招生并轨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有257所高等学校进行了招生并轨改革。今年是招生并轨改革关键的一年,推进招生并轨被列入国家教委1996年重点工作之一。今年将有6000多所高校实行并轨,占全部高校总数的65%以上。到1997年,所有高等学校都要完成招生并轨工作,到2000年基本实现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新旧体制转轨。由于这项改革不仅牵涉高等教育改革的许多方面,而且牵动着千家万户,受到了广大考生及其教师、家长乃至全社会的关注。为此,记者就大家关心的几个问题采访了国家教委高校学生司副司长赵亮宏。  相似文献   

11.
一、中、高职教育现存的问题 1 管理问题。高职的“3+2”招生,学生初中毕业直接到高校就读,不适应高校松散的管理方式,造成高职管理困难。 2.争夺生源。高职院校生源超负荷招收,使得中职学校生源缺少。许多学校因无生源而被迫停办。今年各大院校都放开了“3+2”招生,将会对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造成更大的冲击。 3.师资浪费。中职院校的师资力量及设备闲置,而高职院校又外聘中等文化课教师及管理教师,且大量地投入、重复购置设备,极大地浪费了宝贵的人力、物力资源。 4 生源质量差。由于现行招生政策的导向,中职的学生多…  相似文献   

12.
大多数农林院校在生源结构、学习环境、专业设置等方面具有共性,且与其它学校相区别。通过对农林院校大学生抽样调查发现农林院校大学生学习自主性存在以下特点:自主学习总体水平较高,但相比一类本科院校有差距;学习自主性在生源、年级、性别上有显著差异,农村生源的学习自主性低于城市生源,一、四年级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高于二、三年级学生,女生的学习自主性高于男生。  相似文献   

13.
指导冶金高校完成招生“并轨”工作冶金部人事教育司副司长□殷晓静1996年,我们冶金部属15所高校全部实行了招生“并轨”改革。这项改革经历了提高认识、调查研究、制订配套措施和组织实施几个阶段。我们着重抓好统一思想和完善配套措施这两个环节,推动冶金高校顺...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阐述高校“双轨”招生的弊端及‘并轨”招生的作用,说明“并轨”招生的必要性,并就实行招生“并轨”的配套措施提出了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5.
打造专业新格局--对中职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上海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发展状况1.中职招生情况近年来,由于受高校扩大招生规模、“普通高中热”等因素影响,普通高中招生数持续上扬,而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数连年滑坡。2000年中职招生7.09万人,仅占高中阶段招生总数的47.5%,比1993年的68.9%下降了21个百分点,平均每年递减约3%(见表1)。2001年高中阶段招生17万余人,其中普通高中招生超过9万人,中职招生占高中阶段招生总数的比例继续下降。从发展趋势看,今后随着高中阶段生源的减少,中职招生的形势非常严峻。2.专业设置与布局结构产业结…  相似文献   

16.
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推动了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但扩招同时也带来了学生生源分布广、水平参差不齐的新问题。高校原来自然分班、“齐步走”的教学模式遇到了诸如“两头吃不饱”、“进度难掌握”的难题。针对这种状况,温州师范学院推出教改新举措,从2001级开始对其下属的瓯江学院民办本科实行按文、理大类招生,并对其公共基础课教学全面推广分级教学的做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一、分级教学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温州师范学院从2001年开始打破按专业招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行按文、理两大类招生,即一年级实行大文…  相似文献   

17.
积极稳妥地推进高校招生“并轨”改革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刘育民我省于1994年开始进行招生“并轨”改革试验,我们先在七所大学进行试点,其中有委属高校、省属高校、也有市属高校。“并轨”同时建立和实施与就业挂钩的奖、贷学金制度,学生毕业后实行自主择业与推荐...  相似文献   

18.
招生并轨后高校文科教学的若干思考李红梅李惠琴招生并轨是国家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这种有偿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长期困扰高校发展的难题:经费紧张。招生并轨也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接受有偿教育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期望值相应提高,他们希望通过数年...  相似文献   

19.
根据国务院批转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精神,1994年、1995年我省在部分高校开始进行招生和就业制度“并轨”的试点,1996年全省所有高等学校开始实行招生和就业制度“并轨”的制度,这样高校中的绝大部分学生将实行学生“缴费上学,毕业时自主择业”的制度,即改变学生上大学全由国家承包下来,毕业时由国家统一安排就业的办法,逐步建立起由学生自己负担部分培养费,毕业后大部分学生“自主择业”的制度。本文对高校“并轨”后的  相似文献   

20.
高校招生并轨几个负面问题的对策宋远航,江燕高校招生并轨改革,是高等教育中涉及面广、难度大、情况复杂的一项带有战略意义的重大改革。这项改革从1993年开始试点,1995年迈出实质性的步伐,到1996年将有660多所普通高校实行并轨,占全部院校的65%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