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依托苏州市交通局的政府实事工程“苏州市智能公交系统”,作进一步深入研究,将公交车位置信息、进站时间、公交车多种换乘形式等准确的分析结果进行网络发布,形成面向公众出行的“专题网络服务平台”,为苏州居民提供准确、实时的公共交通出行查询、智能化地图搜索以及与各类日常生活相关的专题应用服务。  相似文献   

2.
受高原时差、转经习俗的影响,高原居民的出行行为在出发时间和出行目的这两个方面是有别于一般人群,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分析表明:交通发展作为影响拉萨居民出行特征的外在因素之一,其影响度高于身体状况、工作状态、性别、年龄、收入等个体因素带来的影响。交通发展给拉萨居民的出行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拉萨居民在短距离出行中以公共交通为主,私家车(含出租车)、步行作为备选;在长距离出行中,拉萨居民以铁路运输为主,航空运输、公路运输作为有效的补充,还有少量的步行出行。交通发展满足了拉萨居民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同时对拉萨居民的出行行为进行了有效的引导,拉萨居民的出行行为在交通发展的进程中实现了从步行的单一模式向多模式出行的变迁。  相似文献   

3.
淮安在苏北率先建成生态市,也是苏北重要中心城市。近年来,随着城市机动车数量的增长,淮安市道路拥堵、群众出行不便等问题日益突出。淮安市应加快城市公共交通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城市公共准能运营结构,加强公共交通基础实施建设,促进公共交通发展,方便百姓出行。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城市居民出行需求与日俱增。公共交通作为城市交通系统的组成,对满足居民出行需求、稳定社会秩序、改善居住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公共交通是社会公益性事业,其运营票价低于运营成本,公共交通企业大多亏本经营,因此需要政府财政补贴的支持。如何保证公共交通企业及时获得合适数额的补贴,保持服务水平的同时降低政府财政负担,提高补贴资金运作效益,是权衡公共交通补贴是否合理有效的关键。首先对国外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较好的美国、英国、法国和日本等国城市公共交通补贴模式进行了梳理,总结了可供我国借鉴的经验;其次对我国公共交通财政补贴模式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基于国外发展经验,提出从完善相关法律法、保障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补贴绩效考核等方面采取措施,进一步健全我国公共交通财政补贴机制,强化补贴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科技风》2016,(21)
公共交通的发展对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文中从公共交通服务与公共交通投入角度出发,考虑公交企业与居民出行的利益诉求,构建公共交通投资的基本数学模型,根据数学模型求得最佳投资额度,依此额度,为城市公共交通管理者提出契约安排,确保投资者能按此额度进行投入。该方法可为公交线路转让、发展公共交通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居民交通出行及其碳排放研究对制定有针对性的城市低碳交通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中原经济区的中心城市郑州市居民交通出行开展微观调研,结合统计数据分析居民交通碳排放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显示:2001-2011年,虽然公交车、出租车的碳排放在平稳增加,但由于小汽车的快速增长和频繁使用造成郑州城市居民交通碳排放量呈指数增长态势,并且居民交通碳排放结构从出租车占主导、公交车和小汽车为辅逐渐演变为小汽车占绝对优势、公交车和出租车处于从属的格局。少数家庭对小汽车的过度使用使得居民交通碳排放存在显著的等级差异和家庭差异。不同等级碳排放的家庭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即碳排放总量和小汽车碳排放量高的家庭散落于中心城区和外围市区的东部边缘,在向心型城市化影响下公共交通碳排放则呈中间低、外围高分布。居民家庭收入水平对公共交通和小汽车碳排放的影响分别为负效应和正效应,表明居民家庭在收入较低时倾向于借助公共交通出行,随着收入的增加会优先选择小汽车。  相似文献   

7.
城乡公共交通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公交场站作为公共交通系统最主要的保障设施之一,其合理的规划是提高城乡公共交通吸引力和服务水平的关键。本文在公交场站的规划原则、选址方法和用地标准的基础上,以高青县城乡公交场站规划为例,从公交枢纽站、首末站和综合车场的布局规划三个方面对现有的公交场站进行了优化,旨在为城乡居民提供安全、高效、经济、便捷的公交出行服务。  相似文献   

8.
基于天水市受制于地理条件和经济实力的现状,分析了发展绿色交通是现实需求,也是缓解交通压力乃至建设陇上最佳人居城市的有效方式。从天水市需要发展绿色交通的必要性出发,提出了提高居民对绿色交通意义的认识、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鼓励居民慢行出行、推进节能与新能源车辆使用、建设景区公共交通接驳体系等路径构建绿色交通体系。  相似文献   

9.
济南市主城区私家车日常出行碳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私家车出行方式对城市交通碳排放的影响巨大,如何促使居民出行行为的转变是城市实现绿色交通和低碳发展的关键问题。基于济南市主城区居民日常出行的调查数据,本文分析了私家车日常出行碳排放的基本特征,并应用Heckman两步估计法计量模型,研究了私家车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①私家车日常出行年碳排放量的平均值为2.22t,空间分布呈现中心低、外围高的差异化格局,个体分布则符合60/20的量化分布;②与社会经济因素相比,建成环境因素对私家车碳排放的影响更为显著,公共交通可达性水平的提高和职住距离的缩短虽然有助于降低私家车出行概率,但对私家车碳排放的减少并无显著影响,而提高居住地人口密度、完善商服设施供给、促进周边土地利用的多元化则可有效降低长距离的出行需求,减少碳排放量。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松北区公共交通的现状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了其公共交通目前存在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将“TOD”模式运用在松北区未来的公共交通开发建设上,并通过对“TOD”规划模式、结构的阐述,结合松北区现状,从理论上提出松北区公共交通未来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11.
居民出行调查是科学制定城市交通发展战略、政策等,在交通规划中需要的最基础的资料之一,为交通需求模型的建立和交通规划方案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在日益丰富的自动化采集数据的支持下,提高居民出行数据扩样的精度一直是研究的重点。本文对居民出行校核扩样作为一个多目标优化问题进行研究,给出了综合校核扩样流程算法,并以乌鲁木齐2014年调查数据为例,论述了算法和流程在乌鲁木齐居民出行综合扩样校核的应用情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基于社会建构理论政策研究范式的应用,可以发现中国交通政策的目标旨在实行"公交优先"的发展战略,以保障广大居民出行的利益。但是在追求高效率配置交通资源,以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实践层面上,"公交优先"的发展战略没有落到实处,广大居民的出行利益,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出行需要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和保障。相反,私家车使用者在占有较优越的交通资源的同时,却让占人群大部分的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交通方式使用者承担着不应该承担的负外部性效用。如何加强对私家车交通方式的管理和控制,以确保广大居民的出行利益,从而充分体现社会的公平,无疑决定着交通政策进一步变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生态交通系统以人流物流为核心,讲究车、路、站、能源、管理等要素与人、经济、自然的协调,其目标是生态安全、绿色出行、和谐交通。居民以"慢行+公交"生态出行理念的实现,需从规划、技术上扩充步行、自行车与公共交通的生态位,同时采用限行、收费方式压缩轿车的生态位。效仿公交式的物流配送网络建设,既是对轴辐式配送网络的完善,也是货运从独立经营到共同配送的良性生态演化。客运与货运的生态位重叠,可通过时、空维数的部分分离来减缓竞争。  相似文献   

14.
地铁的建设给沿线居民出行带来极大的方便,节约了居民的出行成本,改变了周边物业的可达性,从而促使沿线商品住宅增值。以地铁交通的区位可达性为基础,分别从地租理论、供给需求理论和价值工程理论等三个方面解释了地铁建设带动沿线商品住宅增值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以公共交通GPS数据和IC卡刷卡数据为基础,将公共交通动态运营状况信息与查询系统相结合,评价各条线路的公共交通运行指数、公共交通运行可靠度以及公共交通满载程度,为公共交通出行者提供最快捷、最可靠、最舒适以及综合最优的公共交通出行方案。  相似文献   

16.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是我国城市化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建立城市绿色交通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以深圳市为例对城市绿色交通模型进行模拟仿真,结果发现私家车的保有量和机动车尾气存量的增加是城市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的重要驱动因素。限购政策、拥挤收费政策、限行政策通过影响私家车的保有量来控制城市机动车的出行量,从而降低汽车尾气排放,进而改善尾气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同时,实行新能源补贴政策,提倡居民购买新能源车;改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提倡乘坐公共交通出行。通过多种措施并举,才能建立结构优化、低污染的城市绿色交通体系。  相似文献   

17.
如何解决未来乘车人口、最佳出租车数等问题对我国城市出租车市场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与国内外城市居民出行情况进行类比,做出城市居民出行强度和出行总量的预测;并结合人口发展规律,建立乘坐出租车人口的预测;进而结合城市居民出行特征与出租车运营情况,做出城市出租车最佳数量预测,并利用Lingo得到油价调整前后出租车司机和市民双方都满意的最优价格调整方案.能够很好的解决城市车规划问题.  相似文献   

18.
由于我国一线、二线城市人口众多,因为交通拥堵造成市民出行不便的情况时有发生,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压力,发展城市地下空间、建设地铁车站,以方便居民出行,成为各大城市交通建设的首选项目,目前我国已经有40多个城市进行地铁建设,并因其交通快捷不拥堵、正点守时、不受天气等外界因素影响,成为城市居民出行最喜爱的交通工具之一。为保障成千上万城市出行人员的正常出行以及生命财产安全,地铁车站的建设质量以及防水工程质量监控,是每位地铁建设工作者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9.
低碳发展、健康出行将是未来城市交通发展的方向。公共自行车在城市公共交通中的作用逐渐显现。现在北京市居民使用公共自行车的热情不高,公共自行车运行还存在停车点少、办卡繁琐、取车还车不方便;出行环境差;服务功能单一等方面的问题。推动北京市公共自行车发展,应逐步形成市属公共自行车与共享自行车互补的运行模式;进一步保障公共自行车的路权;形成公共自行车自愿碳减排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20.
优化居民出行方式结构是"十二五"期间我国各城市治理交通拥堵的关键思路。针对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居民出行及土地利用模式的变化特征,以出行链为分析单元,构建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结构方程模型。首先,依据已有研究基础,确定影响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三类因素,提出描述诸影响因素与出行方式之间关系的若干研究假设;在此基础上,构建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结构方程模型,利用北京市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对模型进行辨识与修正,最终得到了个人与家庭属性、土地利用、出行链等各类因素对出行方式的影响方向与程度。研究结果对优化居民出行方式结构、改善城市交通拥堵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