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12月6日,在吃晚饭前不久,李普曼接到肯尼迪总统的电话,问他下午晚些时候可不可以来访李普曼."这是一段出现在沃尔特·李普曼传记中的描述.肯尼迪亲自登门的目的,是要向李普曼询问决定国务卿人选.在此前不到一个月的1960年11月9日,肯尼迪刚刚当选美国总统.  相似文献   

2.
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它出自《李普曼传》. 1910年,美国,波士顿.正在哈佛大学读书的沃尔特·李普曼,收到《波士顿平民报》主编的聘请,让他兼做该报的记者.李普曼对此拿不定主意,他决定去找林肯·斯蒂芬斯,征求一下他的意见.斯蒂芬斯是以写揭露性报道声震全美国的声名显赫的大记者.他对李普曼说:“从你个人的角度看,你首先要考虑的是,将要成为你上司的那位编辑是不是一个明智的人和优秀的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3.
在美国耶鲁大学的图书馆里,有一间名叫“李普曼”的专门阅览室。这里收藏着美国资产阶级政论家、记者、专栏作家李普曼撰写的二百八十八篇文章,七十二篇论述李普曼的专文,一百二十二篇有关他著作的书评,一百二十幅他的照片以及以他为题材的素描、漫画,他担任《纽约世界报》编辑时编撰的社论十卷,他为《纽约先驱论坛报》的《今日和明日》专栏所写的文章八十九卷,他的著述二十六种(其中三种与他人合著、两种是他编辑作序的),此外还有三十六种外国语文的李普曼著述和六十六册专论李普曼和提到李普曼的书籍。从这个阅览室就可以看出,李普曼是美国资产阶级新闻界的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李普曼1889年出生于纽约,今年已七十二岁了。1910年在哈佛大学毕业之后,李普曼曾当过美国社会党人乔治·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本大部头书,900来页——《李普曼传》,写了美国一个新闻记者的一生。我深深被作者生动的叙述所吸引。它虽然不是小说,但却有文艺作品的味道,所以读来饶有兴味。沃尔特·李普曼的一生,横跨了一个世纪。他生于1889年。从他1910年开始为《波士顿平民报》当见习记者起,到他逝世前三年即1971年为美国《新闻周刊》撰写的最后一篇文章止,他一生写了总数达一千万字的上万篇时政文章,发表了30多本著作。他发表在纽约《先驱论坛报》以及后来在《华盛顿邮报》和《新闻周刊》上的《今日与明日》专栏,持续了36年(1931—1967),是20世纪美国报刊史上历时最久、内容最广、影响最大的专栏。这些专栏文章是西方各国首脑人物、总理府、外交部和编辑部的必读材料。美国整整三代人都靠李普曼指点政治事物的迷津。李普曼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正如本书作者罗纳德·斯蒂尔所提出的:“他并不指挥千军万马,然而他确实具有左右舆论的巨大力量。这一点反过来又赋予他权利去左右总统、政治家和决策人物。”美国第三十六届总统林顿·约翰逊在一次记者聚会上用胳膊搂住李普曼向大家宣布:“这一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新闻记者,他是我的朋友。”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李普曼三篇关于新闻的重要文章的串连,对李普曼新闻思想的变化脉络进行了梳理。从一个连续的、变化的视角来看待李普曼的新闻思想。  相似文献   

6.
一个应该解答的疑问坦率地说,本文的题目来自于一个疑问:“为什么中国没有李普曼?”对于李普曼其人,中国的新闻界并不陌生。这位美国著名的专栏作家,有华尔街“智囊”之称。他长期担任《纽约先驱论坛报》一周两次的“今日与明日”专栏特约撰稿人,又与《纽约时报》辛迪加合作,由该报将他的评论供给国内外各地二百五十多家报刊,左右舆论,名震遐迩。随着对他的新闻评论业绩的了解,有人很自然地提出了上述疑问。  相似文献   

7.
处于不同时代的美国学者沃尔特.李普曼和迈克尔.舒德森两人都热衷于探讨新闻与民主的关系,但两人思想的分歧是明显的。概而言之,就新闻是否能够促进民主问题,李普曼是悲观主义的,舒德森是乐观主义的;就新闻如何促进民主问题,李普曼是批判性的,最终滑向了政治精英论,舒德森是建设性的,即民主需要一个"不可爱"的新闻界。  相似文献   

8.
赵福龙 《新闻世界》2011,(5):196-197
由W·李普曼撰写的《舆论学》(1922年)一书,对公众舆论、宣传和议程设置等方面的传播研究都产生了作用。书中,李普曼描绘了各种舆论现象间的种种内在联系,如自己熟悉的一个小社交圈子会产生广泛传播、暗合了舆论领袖理论、形成成见的温床、激发兴趣的因素、我们与世界的精神纽带等作用,为传播学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英国公共关系专家弗兰克·杰弗金斯曾经说过:“公共关系就是一个组织为了达到与它的公众之间相互了解的确定目标,而有计划地采用的一切向内向外传播方式的总和。” 一个组织或者一个单位要有效地对外传播与沟通,开展良好的公共关系,最理想的方式就是利用新闻媒介。在信息社会里,新闻媒介覆盖面之广,影响力之大,是其它媒介所无法比拟的。 过去人们常把记者称作“无冕之王”,这当然有点夸大其辞。然而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这部分人的作用和影响的确是难以估计的。正如《李普曼传》的作者罗纳德·斯蒂尔斯所说:新闻记者李普曼之辈“并不指挥千军万马,然而他确实具有左右舆论的巨大力量,这一点反过来又赋予他权利去左右总统、政治家和决策人物。”  相似文献   

10.
刘子欣 《今传媒》2016,(6):51-52
1922年李普曼出版了传播学著作《公共舆论》,同年他选择离开《新共和》转任《世界报》担任社论版主编科布的助理。而于1923年担任《世界报》社评版主编后,开始编撰《幻影公众》。本文通过时间上的交叉点,细究1922~1925年,李普曼在《世界报》任职期间所受到的影响,以此探究李普曼的思想转变。  相似文献   

11.
与几个同业谈天,有人说,某人最近说了一句什么话;有人说,某人最近说了一个什么观点,好象这些话和观点,都是指路明灯,写文章的依据,非如此不足以仰体上意,紧跟领导。谈来谈去,又忽然谈到了李普曼,李普曼先生是美国专栏作家。据说他的作品,不仅能影响政府,也能影响人民,所以在世界新闻史上,赢得了一定地位。有人就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中国出不了李普曼? 其实中国的知识分子,它的唯一特点是善于思考。就李普曼先生的事业来说,如果我们有正确的观点和立场,如果我们占有大量的信息来源和资料,如果我们的大脑能  相似文献   

12.
上个世纪20年代,美国学者家李普曼出版了一本著作——《公众舆论》,在这本书里,他深刻而又详细地阐释了两个对舆论的形成至关重要的条件,即拟态环境和刻板成见。随着时代的进步,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李普曼所在的"报纸时代"早已步入了新媒体时代,网络的出现与发展给社会带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本文结合李普曼的观点,探析新媒体时代下公众舆论形成的嬗变。  相似文献   

13.
加布里埃尔·塔尔德是19世纪最重要的社会学家之一,尽管长期以来人们没有将他称为传播学家,但是他对"群众"公众"舆论"等传播学领域的许多问题发表了深刻的见解.沃尔特·李普曼是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对"公众舆论"也有独到的见解.本文将归纳分析塔尔德和李普曼笔下对公众舆论的形成和影响因素,结合互联网时代的今天,新媒体语境下理性公众舆论产生的条件,旨在获得理性公众舆论形成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人文科学中的诸多命题都可以归结到一点,即如何构造"良好社会".每个领域的学者都有自己的答案,他们有的主张继续深化金融民主,有的提倡让"良法"取代"恶法",而李普曼从传媒学角度出发,指出在一个良好的社会中,媒体对公众意识的良性引导功不可没.他的这种思想体系庞大,几乎贯穿其所有著述.  相似文献   

15.
文常莹 《东南传播》2021,(3):105-107
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处于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后工业化的社会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特征.面对社会转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如何在社会与个人之间搭建桥梁,传播学家李普曼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围绕"幻影公众""局内人"与"局外人"等概念,阐释了多元社会中公共舆论运行的机制.李普曼的公众观虽然有着浓厚怀疑主义的色彩,但对当代多元社会中舆论的引导与规范提供了新视角.围绕着现代多元社会中的公众角色以及公众与舆论的关系的讨论应该成为当下传播领域的重点之一.笔者认为处于公共舆论中的"局内人"与"局外人"应积极适应不同舆情中所扮演角色的转变,以促进公共舆论更好地在公共事务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6.
崔文佳 《新闻世界》2013,(4):245-246
作为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李普曼的《公众舆论》第一次对公众舆论做了全景式的描述。李普曼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公共利益和舆论根本无法一致,并且公共利益只能由一个特殊的阶级来管理。然而,自媒体时代的生态环境已经与李普曼所处年代大为不同。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带给公众舆论新的价值与可能。  相似文献   

17.
刻板印象的含义刻板印象(Stereotype)最初是一个印刷行业的术语,最早将刻板印象作为一个社会科学术语使用的是美国著名的政治专栏作家李普曼。他在自己的传世之作《PublicOpinion》中对刻板印象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此后,刻板印象的概念  相似文献   

18.
“舆论”无处不在,却又触摸不着.有了新闻,人们就会一个接一个地知道,知道了就要思考,思考了就要说话,要发表意见.在一般人看来,“舆论”的存在几乎是理所当然,不怎么去理会.所以很少有人研究“舆论”的产生和发展变化.李普曼站了出来,他的《公众舆论》,以亲历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讲述了人们司空见惯的舆论现象.该书1922年出版至今,依旧是新闻传播界的研究范本,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介绍李普曼在其著作中所表达的新闻思想的基础上,试图厘清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学者对其新闻思想的评价与认识上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正体现了学术话语构建中的某种蝴蝶效应,它夸大了李普曼对民主制度的抨击与批判,甚至扭曲了李普曼的真实意图和立场,也影响着当代学者对李普曼新闻思想所做的各种评价。  相似文献   

20.
赵淼 《新闻世界》2014,(8):220-221
李普曼作为一个新闻记者,在运用传媒影响美国乃至欧洲其他国家的外交政策制定上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出版了有关传媒与外交关系的理论著作。本文主要是对李普曼外交事务的报道评论活动、作为新闻记者参与美国外交事务的实践活动及其传媒与外交理论成果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